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国际关系的青年学者:彭新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5 23:3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国际关系的青年学者:彭新良


2010-07-30 作者:刘伟

彭新良是典型的七零后,成长经历有着七零后的共同点,看着黑白电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成长,喊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口号声中五讲四美三热爱。喜欢摇滚,喜欢齐秦。


  中新美迪是干什么的?没有多少人知道。彭新良是谁,也不为公众所熟识。但是在传媒和外交学术的圈子内,提到彭新良,有一个普遍的印象:年轻有为,后生可畏。
  彭新良是典型的七零后,成长经历有着七零后的共同点,看着黑白电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成长,喊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口号声中五讲四美三热爱。喜欢摇滚,喜欢齐秦。率真、不羁、愤世,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
  彭新良似乎又与印象中的七零后有些不同,这也许是他研究的课题有关。“文化与外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宏观性很强的课题应该不是他这个年纪的人所能驾驭的。如果没有对他有更多了解和认识,猛一看这个题目,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两个词语:浮躁轻狂、哗众取宠。
  认识彭新良,是从他送给我的一本著作《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开始的。客观的讲,最初读这本书仅仅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通读之后,给人一种全新的印象和感受,为作者涉猎范围之广,理论之新颖独特,视角之宏观广阔所折服。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3:34:14 | 只看该作者
提及该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金灿荣教授是这样评价的:“将文化导入外交,古已有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国际关系,则是当前一种新的尝试,也成为了一种潮流。彭新良的研究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的理论勇气和创新锐气。”  而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凤显教授则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解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上升到中央政策层面,相关政府机构、媒体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相信本书能为这一伟大事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现实镜鉴。”
  在得到学术界泰斗的赞誉之后,彭新良表现得非常低调,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对于文化外交这一宏观主题的把握,我每每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深感动力不逮,学识有限;有关的研究也多是抛砖引玉,难免落入肤浅窠臼,甚至会错谬,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这种低调、谦逊的精神在给所有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每每有人造访中新美迪国际传媒研究中心,他都会非常诚恳的请别人多提意见,并认真聆听,记录无遗。
  彭新良还有另外一个特质,身体力行。从中新美迪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创建通过九种语言向国际媒体发布信息的中国新闻服务网,到首届中巴传媒论坛的成功举办,再到举办各种外国记者联谊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他文化外交的思想前行着。
  对于一个以文化外交为核心研究课题的人,应该是很西化的,至少应该具备一些西方化的情结,这些,在彭新良的身上很难发现,倒是儒家思想的印迹很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和文化大师余秋雨、传媒大家于丹教授结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0年第7期《对外传播》杂志发表了题为《一家为外国媒体服务的民间机构》(作者:申宏磊)的文章,以专访的形式报道北京中新美迪文化发展中心并对彭新良进行了专访。在与采访者交流的过程中,对他的认识又清晰了一些。在谈到如何平衡事业和理想两者关系时候,他说:“做市场肯定先要寻找商机,但是我们选中这个领域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一种抱负和追求。首先,这是我多年学习和研究的专业,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我对国家形象宣传和文化外交的事业情有独钟。”对于彭新良传媒人的定位似乎不那么精确,严格讲,他更像一个民族文化国际化的布道者和传教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56 , Processed in 0.0708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