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十年代》点滴体会 作者:余 杰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很显眼的年代,尽管在这十年里也有很多大事发生,其一些大事有足以让世界历史的天平发生倾斜的重量。
很爱读《七十年代》这本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北岛、李陀主编)
为什么用《七十年代》为题编写这本书呢?李陀在“前言”里是这样解释的----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很显眼的年代,尽管在这十年里也有很多大事发生,其一些大事有足以让世界历史的天平发生倾斜的重量。但是,前有六十年代,后有八十年代,这两个时期似乎给人更深刻的印象,特别对中国人来说,那是两个可以用‘暴风骤雨’或者‘天翻地覆’来形容的年代,而七十年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两团狂飙相继卷来时候的一段间隙,一个沉重的喘息。这个十年,头一段和六十年代的狂飙之尾相接,末一段又可以感受八十年代狂飙的来临,但无论如何,它好像不能构成一段独立的历史,这十年显得很短暂,有如两场大戏之间的过场,有如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夹缝。” 是那些人写成了这本书呢?我们看看目录就清楚了。 徐冰《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北岛《断章》
徐浩渊《诗样年华》
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朱伟《下乡第一年》
高默波《起程——一个农村孩子关于七十年代的记忆》
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
阿城《听敌台》
王安忆《魏庄》
朱正琳《让思想突破牢笼——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论》
鲍昆《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坚《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李零《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晓峰《难忘的1971》
赵越胜《骊歌清酒忆旧时——记七十年代我的一个友人》
严力《阳光与暴风雨的回忆》
黄子平《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蔡翔《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范迁《“黑画”风波》
邓刚《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阎连科《我的那年代》
许成钢《探讨、整肃与命运》
陈建华《梦想与回忆》
王小妮《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唐晓渡《1976:初恋败絮》
宝嘉《鹪鹩巢于这一枝》
翟永明《青春无奈》
柏桦《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快》
李大兴《明暗交错的时光》
韩少功《漫长的假期》 这么多的文章,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回避上山下乡当知青的命。所以读起来有一种亲切的同感。里面讲述的事情,仿佛就是我们都经历的事情,似曾相识啊! 七十年代初,我们离开了城市来到农村。仅以政治运动来说,历经了所谓的“一打三反”运动、“清查五·一六”运动、“批林批孔”运动、评“水浒”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等等。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揭、批、查”运动中,还是沿用了一些惯用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开展运动。包括对于“两个凡是”和解放思想的展开,那么多的运动都一一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都快成为老“运动员”了。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们确实不易。这些经历在这本书里通过作者的讲述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下来。每当我读到这些时,都会为我们能够度过这样的岁月感到惊奇。 那个年代,我们这些人都在广阔天地里上山下乡,度过人生最为艰苦的岁月,至今难以忘怀。于是,我们的许多朋友都在撰写各式各样的回忆文章。说是怀旧也好,记忆也好,都是对这段“夹缝”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忆。在这本书里,我们看见了阿城讲述听“敌台”、“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个个精彩。所以李陀在前言里是这样讲述的: “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成长环境实在太特殊了,他们的成长经验也太特殊了。的确是非常特殊。回顾历史,世界上一代又一代人都经历过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但是如书里的人物那样,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就一步跨入一个罕有的历史夹缝当中,并且在如此沉重的历史挤压力倔强生长和成熟起来的人呢,大概是少之又少。然而,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不但长大长成人,而且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其走向和命运一直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我喜欢读这本书。它是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讲述我们这一代人演的成长经验,把当时的历史环境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经常在感叹,我们的后代还会不会记住我们这段历史?那么在这里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自己来写一些关于七十年代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把历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记录下来! 现在有人会说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总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上山下乡事情。后代们有好奇的、惊讶的、无所谓的。也有一些舆论管理机构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这个敏感的话题采取避而不谈的办法。知青、上山下乡似乎有些说不明道不白。所以,能够有这样一本书来记载那段历史,无疑是对我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最好的记录。对于我们来说,那一段岁月虽然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时间不算很长,可是感觉上,已经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点依稀的影子,难以辨认,也难以追寻。但是,我们相信,凡是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发现,原来那一段生活和历史并没有在忘却的深渊里淹没,它们竟然在本书的一篇篇的文字里复活,栩栩如生,鲜活如昨。我多次为其中的回忆文字感动并受到震动。 这本书,是让昨天在文字中生动地复活,让昨天在阅读中展现,让今天的人直接和昨天对话。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作者李零在这本书的书腰上写的一句话:“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在七十年代。” 这是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