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约星期三——李镇西和他的徒弟们(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12:0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约星期三——李镇西和他的徒弟们(转)



如班级管理中怎样实行民主,哪些事务、什么时候可以由学生投票解决,哪些事务、什么时候不能由学生投票解决,而应由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等等。相信可以对老师们产生启发。
一、写在前面
相约星期三——我和我的徒弟们
去年12月中旬,在一些教育专家的倡议和策划下,“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在江阴成立。成立大会上,我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结为“师徒关系”。说是“师徒”,其实不太准确,因为拜我为师的老师们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从这个意义说,我和他们应该是互为师徒。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说,所谓“李镇西收徒”,不过是找一个借口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并共同研讨班主任工作的平台而已。记得在师徒结对的仪式上,我专门对徒弟们提出了期待:超越与批判。我说现在是一个平民时代,在学术上,不需要万众敬仰的所谓“英雄”。老师们尊敬我,我很感谢,但千万不要把我当成神,我和大家是平等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说要学习我,这个学习应该是研究、批判和超越。
这十个徒弟都很年轻,而且其实都已经很优秀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俊兴,是广东佛山南海区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那次我去江阴开会,在上海一下飞机便看到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他就是接我的李俊兴。在车上,俊兴和我滔滔不绝地谈他的经历和他的追求,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富有理想主义情怀和实干精神的小伙子。他在教育在线的网名叫“怀念传统”,写了一系列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主题帖。《文明治班,治出文明班》《从后进生到优秀班干部》等主题系列帖上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教育故事,不仅仅展示了俊兴的教育才华,更展示他的教育痴情。后来接触的时间长了,我和其他徒弟都感到俊兴是一个真诚善良、为人温和的人。最近,他利用业余时间帮我整理了一个光盘讲座的文字稿,我特别感谢他。我想到了他的一个帖子中的几句话:“幸福是我的存在,别人会感到幸福。幸福是跟身边的人在一起,让我们彼此都变得开心快乐。风雨来袭,有我们众志成城抵挡风雨的决心;春风得意,有我们齐心协力拥抱成功的甘甜。幸福就是我们每个人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变得和睦、变得更有生机。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力量、勇气、智慧,成就我们青春征程中最值得回味的花样岁月。”看到他为我整理的六万多字文稿,我感到了源于俊兴的幸福。
薛海荣,来自江阴华士国际学校的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大概是四五年前吧,我应邀去他所在的学校讲学,返程途中是他送我到上海虹桥机场的。车内两三个小时的交谈中,刚参加工作的他,给我讲他教育初征的酸甜苦辣。机场送别的时候,他送我一本厚厚的打印稿,那是他写的教育教学随笔。我把这叠打印稿捧在手中,感到无比厚重,因为这是海荣一颗热爱教育的沉甸甸的心!这次拜师仪式后,我回到成都,收到海荣寄来的快件,打开一看,是他给我写的信,在这封近九千字的信中,他向我敞开心扉,谈了他追求教育理想的心路历程,并真诚地剖析了自己。这封长信的结尾,海荣这样写道:“试图通过这封信为自己构建一个水准比较高的平台,以便自己能与老师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对话,能与老师真正进行一次心灵的碰撞,从而进一步走近老师,在思想上,在人格上,在学术上,在……期盼着老师给与醍醐灌顶地教诲和柳暗花明地指点,更期盼着自己未来能在老师提携下勇往直前。”因为忙我没有回海荣的信,但我在心里说,海荣,不要说谁“指点”谁或者谁“提携”谁,在未来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吧! 还有一位来自华士国际学校的徒弟,叫杨印健,他是这群徒弟中最年轻的一位,本世纪才高中毕业,至今才26岁,我在讨论中常常戏称他为“小朋友”。师徒结对仪式上,帅气的他看起来还挺腼腆的,可是他同样热爱并乐于钻研教育,作为一名新教师,他的学习精神和反思精神让我感动。一篇《良心如枕》,让我读到了年轻的印健对自己走过的不太长的教育之路的回味,读到了他一颗感恩的心。他读我的著作不但用心,而且善于把可以吸取的养料随时运用于实践,在他的一篇博文中,他谈到:“我是在努力地改正以往班主任工作中以我为中心的‘官僚式管理’的诟病,试图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要学生做的事转变成学生要做的事,引导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这也是反复阅读李镇西老师著作给我的深刻影响。”
方海东,是这群徒弟中,我最早认识的一位,教育在线刚刚创办,我就认识了网名叫“基石”的方海东,他的主题帖质量很高,让我看到了这个小伙子潜心探索班主任工作的精神、能力和故事。估计是五六年前吧,我去温州讲学,他和一群伙伴来看我,带了一本厚厚的(估计至少有半寸厚)黑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打开一看,我着实感动了:里面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班主任随笔!我从中看到了当年年轻的我――当年我不也是这样的吗?当时,我很想让海东把这本随笔送我,但我不忍心夺走他的心血,于是我用相机把这本笔记本中的好些内容拍了下来,还复印了其中的好几张。回到我的学校,当我向老师们展示这些照片和复印件时,老师也被感动了。几年过去了,海东结婚生子,可依然活跃在教育在线,依然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这次收徒,他再三希望我收下他,我当然无法拒绝我的这位老朋友。只是我说,你那么优秀了,当什么徒弟呀?我们互相学习吧!
刘俊萍,这是一个让我想起来就感动的老师!她是我比较早就认识但一直没有见过面的老师。很久以前,她写了一本教育专著,托唐云增老师请我题词,本来我不太愿意给人题词――我算什么呀!但无法拒绝刘俊萍老师的热诚请求,再加上一个小学数学老师能够写出厚厚的一本著作,真还不简单,让我佩服,所以我便写了几句。从此,这个名字连同她的精神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次拜师,她给我来电话说一定要拜我为师,唐云增老师也希望我收下。拜师仪式那一天,刘老师风尘仆仆赶到会场,一见到我,她非常激动,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她是连夜坐火车赶来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收下她呢?后来我了解到,刘老师已经是特级教师了,但依然当着班主任,而且周课时20多节!简直是在拚命啊!可当了我的所谓“徒弟”后,为了能够和我以及其他徒弟交流,不会电脑的她,几乎是从零开始学打字,学上网。尽管她现在还经常打错别字,但电脑上网的速成,让我们惊叹,她的精神更让我们敬佩!
石春红,来自江苏如皋的一位小学老师。第一次见她是在江阴收徒仪式的头天晚上,她见到我后非常恳切地表达了要拜我为师向我学习的愿望,她的真诚让我和当时在座的其他老师感动,我实在是觉得我不能拒绝她。后来我从网上得知,石老师本身已经很优秀了。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感情细腻,文字清新。当然不仅仅是文字好,更主要的是透过这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执著的信念。“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站着的人生。学生们坐着,我们站着。偌大的教室一排排的座位都是学生们的位置,而我们就一直站着,脸上满是欣慰的笑。我们站着,从第一次踏上这三尺讲台,执起教鞭的45分钟起,就注定了要这样站着。我们的一生都将这样站着,并且始终微笑着。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再也不能站着,而不得不坐下来时,我们的学生却站起来了,他们站成一排排绿树,把这个世界装扮得春意盎然。这不也是我们站出来的风景吗?”春红在《站着的人生》中的这段话,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情怀。
郭文红,南京的一位小学老师,她周围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一致公认她是“李镇西的铁杆粉丝”!其实,她读我的书并不见得早,也不过是一年多前的事,但一读便读进去了,这里的“读进去”,指的是她从书中读到了到了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进而开始改进自己的工作。我也是在拜师之前不久才认识并见到她,当她提出要做我的徒弟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写的教育随笔不多,但文笔流畅生动,而且富有幽默感,更重要的是,这些随笔都展示着郭老师的教育机智!当然,机智背后还是郭老师那晶莹透明的爱心和童心,正是她的爱心和童心,让她赢得了孩子的尊敬,她也因此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一次坦诚的认错,让我成了张云鹏口头作文中《最崇拜的老师》;一次处理教室里的射水事件,成全了孩子们多年的打水仗心愿,于是众星捧月般的我也成为了肯德基餐厅里最令人瞩目的明星;古林公园里,刘风雷、李鸣舫两个男子汉细腻、体贴的一句:‘老师,您就放心地玩吧,一切都有我们呢!’,让我成了最幸福的女皇;运动会场边,万凌这个帅哥的一句悄悄话:‘老师,我好象已经发育了,因为我的腋下长毛了。’让我成了最快乐的知心姐姐……”
杜美清,是台州的一位中学数学老师,也是一位教育痴情者,她给我的感觉是总不满意自己,不满意自己为什么不如其他徒弟;总是在埋怨自己,埋怨自己为什么那么懒惰。其实,在我看来,她对自己的不满意和埋怨,正是因为她有着强烈的上进心。美清其实很优秀,其他不说,就说前几天在教育在线开始写的本期班主任随笔《生命因教育而美丽》吧,普通的文字记录她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但这些普通而琐碎的细节中,我们走进了她的班级,也走进了美清的教育心:开学报名第一天,她给学生说自己假期里每天都坚持读书,刚刚读了《做最好的老师》和《给教师的建议》,“在新学期里,我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班主任。至所以今天在此夸下海口,就是要我们同学监督我,即使做不到最好的班主任,但我会努力去做。也希望我们同学,收起懒经,一开学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一起成长!”
王晓波,也是一个年轻的小学老师,以前我不认识她,虽然她说很多年前我去她的学校的时候,她就听过我的报告了。为了能够做我的徒弟,她几次在网上给我写信,表达她的真诚。拜师以后,我开始注意她的帖子,才发现年轻的她,早在2003年就注册了教育在线论坛,在小学教育论坛里发了不少很有质量的帖子。在她做班主任之初的帖子《心灵对话》中,我感受着她的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欢乐,彷徨与进步,感动与反思……送走了一个班的孩子毕业之后,她又接受了一个新班,于是教育在线又有了她新写的系列帖子《牵一群蜗牛去散步》,呵呵,多么悠然而从容!这是一种心态的变化,更是对教育理解的深化。这个标题并非晓波的原创,但晓波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的理解:“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深以为然,并对一切速记法,速学法既不感兴趣,也甚为怀疑。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教育乃是一种古老的朴素的艺术,多少时候,它需要静,需要慢。”
李迪,一个美丽的音乐教师,一个富有才情的班主任,同样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不同的是,还很年轻的她已经出版了四本教育著作。她是有文字天赋的,字里行间透出灵气。她更有教育智慧,这从她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中可以看出来。拜师仪式前不久的一个周末,我曾经在西安讲学时第一次见到了前来听课的她,她说她读我的教育日记《心灵写诗》颇受影响和启发,说实话,当时我还觉得她有些夸张,后来读到她的文章我才知道她的确在以前就在默默地学我。李迪很有亲和力,担任教育在线论坛“李镇西之家”版主聚集了旺盛的人气,她以“初荷”为网名写下的一篇篇贴子,每一篇几乎都能引来许多跟帖。虽然和李迪认识还不久,但我依然同意张万祥老师对她的评价:“她把带班管理学生当作幸福,甚至她把终生当班主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把写作当作幸福,她把上网当作幸福,她把拜师学习当作幸福,她把读书当作幸福……李迪在教育中享受到了幸福,而幸福感促使她在教育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坚定。”
平时我和这群徒弟天各一方,但因为有了网络,我们便可以心心相印。因为大家都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所以我们约定每周三晚上大家一起在QQ群里聚会,每次一个主题,十个徒弟每月轮流担任主持。于是,每周星期三晚上,成了我们最温馨也最开心的时候。
记得春节前的一次星期三晚上,我给十个徒弟聊天,我给他们提出要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大家提了一个问题:究竟如何处理好阅读与自己的工作、写作之间的关系呢?我说,实践是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时表达,思考是灵魂。我说,读书也可以是务虚地读,但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实践,于是又变得很实了。阅读可以是带着问题读, 最好的阅读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我建议大家现在最好还是多读一些具有实践性著作,理论书当然可以读,但不宜多读,毕竟时间有限 。所以,最好读一些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读教育史,就可以串起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思想。而写作,每天写备忘录,每周写一篇随笔。最好还是夹叙夹议的,也可以是对一个学生的跟踪过程,也可以是围绕一个问题的多侧面探索。我知道大家很忙,所以我说,虽然提倡每天写,但是工作太忙有时候不能保证,那至少每天可以写备忘录。什么是“备忘录”呢? 就是当天的一些故事线索 或者一些思想火花 点点滴滴,记下来再说。哪天有时间,再完整地写下来。每周写一篇随笔,这个一定要做到!随笔也可以对一个孩子的跟踪记录 也可以是一个故事。
我的徒弟们真听话,很快,在我们的团队博客上,徒弟们的随笔便一篇一篇地展示出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徒弟们喜欢讨论苏霍姆林斯基,由他的《育人三部曲》,我们谈到了他的“唤醒教育”,教育首先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唤醒,这种唤醒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孩子的天性本身就存在着美和善良,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这种美和善良!我们讨论苏霍姆林斯基的“自然教育”,谈到了大自然对教育的意义,我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打开这本书,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遗憾,甚至是生命的残缺!
还有一次,我们通过语音聊天交流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写的童话。这些童话篇幅短小凝炼,文字芬芳透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记得那天晚上,我读了好几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天空中仙鹤的队伍》,我对着话筒深情地朗诵着,声音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情感和爱传播到远方每一台电脑前的徒弟的心灵中――
从我奶奶还活着时起我就记住了这件事。
我记得,在太阳下山前我坐在窗户旁。我看着蓝天,从玻璃窗里看到了仙鹤的队伍。奶奶说:
“春天来了。仙鹤飞回家乡了。”
奶奶对我讲了一个关于翅膀受了伤的仙鹤的故事。秋天,他怎样不能与自己的同伴一起飞往温暖的地方。他怎样请求他们不要忘记他。一个小男孩怎样救了他。
我听着故事,看着仙鹤的队伍。我终生记住了这些晚间的时刻。记住了一切:我和奶奶怎样坐着的,窗上的柳枝……蓝天上仙鹤的队伍,就像一幅油画。
每当我听到“祖国”一词,我就想起了那支仙鹤的队伍。听到了歌唱宽阔的田野和蓝色的天空的歌声。
你对我是多么的可亲,仙鹤的队伍……
我的朗诵停止了,可没有掌声,大家都沉默着,心还沉浸在苏霍姆林斯基营造的美好而富有诗意的境界中,思绪随着仙鹤飞翔在蓝天……2008年2月24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07:4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徒弟们:

你们好!

开篇的称呼我略微斟酌过一下。比如我曾经想过称“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朋友们”等等,那样显得“平等”。但我想了想,我就直接叫“我的徒弟们”吧,非这样叫不能体现出我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其实,按“传统美德”,本来我似乎应该谦虚说:“你们不是我的徒弟,因为我当不下你们的师傅!”但我不愿这样说,我就认你们为徒弟,我完全可以做你们的师傅。因为毕竟我比你们年长,而且从事教育的时间比你们长,有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给你们,让你们少走弯路。认你们做徒弟,并不意味着我处处都比你们高明,但我在某一些方面可能比你们高明一些,这也是事实,就像你们在某一些方面也比我高明一样。认你们做徒弟,也不意味着削弱了我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师徒之间同时也可以是同志和朋友关系。但我为一个年长者和老教师,应该担负起对年轻老师的引领作用,否则我是失职。既然要“引领”,当个师傅也没有什么。

今天给你们写信,想给你们提下面几条建议:

第一,学习李镇西。既然是徒弟,那向师傅学习是毫无疑问的了。如果我没有一点点可供你们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也没脸做你们的师傅。教育,的确是充满个性的活动,但也有许多共性。因为有共性,才有了学习与借鉴的可能。我有哪些值得你们学习呢?我有童心,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离开了孩子,我就不习惯。这点肯定值得你们学习。我有爱心,但这个爱不是迁就于纵容,而是负责任的爱,包括对孩子长远发展的爱,更重要的,这个爱心充满了民主精神。这也值得你们学习。我有事业心,把工作当事业来追求,把事业当学问来研究,把工作、事业、生活融为一体,这最值得你们学习。我的教育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做、思、读、写――也就是实践、思考、阅读、写作。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最最重要的是“实践”,其他三点都是次要的。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可以说是泡在了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班主任工作首先是全身心投入的体力劳动,所以你们一定要特别投入地把班带好,想法设法地带好!如果你们的班带得不好,人家会说:“李镇西收的什么徒弟呀!带个班都带不好!”到时候我们都会丢脸。班都带不好,随笔写得再多再好,都决不是好班主任,当然也不是我的好徒弟。你们每一个人所带的班,一定要争取成为所在学校和年级最优秀的班!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或者说在把班带好的基础上,再有思考精神、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那就是如虎添翼了。所以,童心、爱心和事业心,是我值得你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批判李镇西。这里的“批判”不是“文革”中“大批判”的“批判”,而是不迷信,以科学的态度对我进行研究,包括否定。我的班主任工作深深地打上了我个人的风格和时代的烙印,毫无疑问也有着许多的局限。比如,我的“未来班”就鲜明地打上了八十年代的印记,其中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养料,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如果一味迷信,显然不妥。我真心希望你们能够平视我的一切,冷静而理智地分析研究我的教育实践和观点。对我的著作,更不能抱着“句句是真理”的盲从态度顶礼膜拜。实际上,我现在读我过去写的文章和著作,自己都感到有许多不足,有的应该完善,有的应该补充,有的应该否定。我自己也常常反思自己。几年前,我曾在《心灵写诗》中对自己进行过解剖。我把自己同北京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比较,深感他既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有着丰厚的科学素养,这体现在他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过程中。他曾给我说,他常常利用教学时间给学生讲学术发展史,讲科学发现或发明的经过,讲科学家的故事,这些讲述既传输唯真理是从的献身精神,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我在和孙维刚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就感到了自己的某些不足。我和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是好朋友。我曾开玩笑似的说:“我感到,程红兵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是求真,目的是让学生更聪明;我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是求善,目的是让学生更善良。当然,我说的是‘更多的’,而不是他就不叫学生求善或我就不教学生求真!”说这话的时候,我真的是这样想的。从总体上说,我的班主任工作“重人文,轻科学”。虽然,二十多年来,我不是一点都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教育,但相对于“人文”(这当然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毕竟要薄弱得多!从现在起,我在培养仁者的同时,还要培养智者。只有仁者和智者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人!这里,我只是自己进行了一点肤浅的解剖,我值得解剖的地方还很多,而我真希望我的徒弟们做我的解剖者,这就是我说的“批判”。

第三,超越李镇西。学习李镇西,批判李镇西,最后是为了超越李镇西。“师徒”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为继承衣钵、自立门派,或者说无数徒弟就是一个师傅的复制品。不,在我看来,如果徒弟们都是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李镇西”,这不但是你们的失败,更是我的失败!陶行知早就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你们看,学生“超越”老师“超越”到值得老师“崇拜”了!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超越”,就是形成自己的个性。上面我说过,教育是充满个性的活动。这里的“个性”,既指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现象所采用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也指每位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所呈现的独特风格、独特模式、独特气质、独特魅力等等。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我的徒弟们,你们千万不要想着从我的著作中能够找到“拿来就用”的东西。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因此,全盘照搬我的做法而不勇于超越形成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对于我的徒弟来说,越不像李镇西,就越是我最好的徒弟!

第四,解放李镇西。“解放李镇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望你们不要把我当作包治百病的“神医”,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都向我“请教”,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灵丹妙药”。上面我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那段话已经表明,教育上的“万能钥匙”是不存在的,我更不可能包治你们的百病,你们的具体困难最终还得*你们自己去解决。何况,我的精力也不允许我花过多的时间为你们出谋划策,甚至不可能把你们写的随笔都一一看完。我现在最怕打开信箱,因为一打开,各种求教或求救的信便扑面而来,还别说思考,就是公式化地把这些信一一回完,我的时间都不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初我对收徒弟的事颇感为难。因此,所谓“解放李镇西”就是要在时间上精力上解放我,让我能够活得主动些、自如些。上周我在操场突然昏厥,医生说就是和过度疲劳有关。我还想活到共产主义实现那一天呢!呵呵!所以,我的徒弟们啊,你们一定要“解放”我!这么一说,有的徒弟会说,那你这个师傅难道就什么都不做吗?当然不是。作为师傅,我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引领,以收徒弟这种方式组织一个“学术圈子”或者说“思想沙龙”,让大家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交流、切磋、争鸣、碰撞,给你们出些研究的题目让你们思考,以各种形式督促你们做好“做”“思”“读”“写”四个字,如果有时间可以参与你们的讨论,等等。

我的徒弟们,我知道你们真诚地尊敬我,你们对我的纯真情意让我感动。最近一周来,因为我突然生病,你们那么牵挂,不断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我无比温馨。你们在平时的言谈中向我表达了足够的敬意,我感谢你们!但是,我不希望你们把我当作呼风唤雨的“英雄”,我们这个时代也不需要万众敬仰的“英雄”。我愿意我们成为教育探索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并肩奋斗的战友!我们都是普通的教育者,但我们的追求可以不平凡!写到这里,我想到我几年前写的《重建教育理想》中的几句话,我把这几句话引用过来作为这封信的结束,和各位共勉――

中国教育也的确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茫茫人海,如蚁人生,我们个人的确太渺小,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接近高尚,使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飞扬。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我以前都把这只当作“名人名言”,但今天,我愿意和所有教育界的有志者一起,实践这句话:让我们也成为中国的脊梁!

李镇西 2008年1月9日晚上22点正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08:39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更民主的教育

时间:2008年1月26日来源:与李镇西同行QQ群整理:李俊兴
一、拜师的成果

师傅认为,优秀学生优秀班级,就是作为徒弟的最好成果! 其他的随笔呀,文章呀,著作呀,荣誉称号呀,等等,都是从优秀班级中派生出来的。关于优秀班级的界定,第一,有爱心 。第二,有正气 。第三,学风好。第四,自然成绩也好,这里好,也包括生源不好的班级有进步,而不一定是绝对分数。在带好班的基础上 ,加强阅读。 二、师傅推荐的书 1、先说苏霍姆林斯基,必读:《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育人三部曲》,《爱情的教育》。《育人三步曲》包括:第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二部《公民的诞生》又译作《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是写中学教育的 ,第三部《给儿子的信》是写青年教育。 2、 还有《陶行知教育文集》。师傅的爱心思想更多的源于苏霍姆林斯基,民主思想更多的源于陶行知。 3、师傅自己的作品认真研读《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的新版),《民主与教育》,《心灵写诗》,《做最好的班主任》,《与青春同行》,《教有所思》 。《民主与教育》里面有师傅的一些思考 ,而且比较通俗地梳理了一下民主教育的理论,也便于大家入门 。《与青春同行》是师傅的教育自传,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得到师傅的成长经历,经验与教训 。《教有所思》是师傅的随笔,我们可以看到师傅如何从生活小事中挖掘其意义,进行思考。 3、教育史类包括《中国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不规定版本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是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就是“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作者是阿莫拉什维利 。 这部书的写法徒弟可以借鉴! 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究竟如何处理好阅读与自己的工作、写作之间的关系呢? 实践是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时表达,思考是灵魂!读书也可以是务虚地读,但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实践,于是又变得很实了。阅读可以是带着问题读, 最好的阅读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师傅对学生说的,是师傅的切身体验。 对于徒弟来说,现在最好还是多读一些具有实践性著作,理论书当然可以读,但不宜多读,毕竟时间有限 。所以,师傅要我们读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 就是想为我们节约时间 。因为读教育史,就可以串起许多教育家的思想 ,古今中外都有了。特别不要专门去读什么哲学书,以后有时间可以专门去读 。 (2)关于写作。( 师傅今天下午专门备了课的! ) 师傅要求或者说建议:每天写备忘录,每周写一篇随笔。最好还是夹叙夹议的,也可以是对一个学生的跟踪过程,也可以是围绕一个问题的多侧面探索。要求每天写,但是工作太忙有时候不能保证,所以师傅说至少每天写备忘录 。什么是备忘录呢? 就是当天的一些故事线索 或者一些思想火花 点点滴滴,记下来再说。 当然,如果哪天有时间,就不妨完整地写下来。 每周写一篇随笔,这个一定要做到!随笔也可以对一个孩子的跟踪记录 也可以是一个故事 。师傅提倡写故事,并不排斥理论思考。也可以写纯思辨的东西,每周写一篇,写好后发在团队博客里,至少写一篇,有徒弟要写两篇或更多,师傅当然高兴。要说明的是,师傅只能抽看,不可能一一看的,没有时间。 四、明确研究方向 如果以后写得好,师傅可以给《班主任》杂志商量,争取在《班主任》杂志上开一个栏目“李镇西和他的徒弟们”,发表徒弟们的随笔。 在《给徒弟们的一封信》中,师傅说了要学习他研究他批判他超越他的问题。 前提是学习,然后研究,最后超越。 师傅欢迎大家对他进行研究,唐云增老师以前研究出来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参考。大家读了师傅的书,也可以写出研究文章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既然是一个团队 那么还得有个集中的主题。 师傅号召大家一起来探索: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就是说,每个班主任都围绕民主教育作文章 。从大的方面说,这和国家的发展趋势乃至世界的潮流相吻合。从继承的方面说,直接继承了陶行知的思想 ;从操作上说,班级管理,学生自治,师生关系,生活方式的培养等等,都是民主教育的体现! 五、明确网上讨论规则 我们的团队建设十个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要包容, 不要见不惯人家和自己不一样 。还要注意另一面,就是开玩笑也要尊重人 。我们这个团队只有十个人,但有时候需要有人召集,所以,师傅确定一个通讯员,李俊兴以后就是通讯员,负责通知。 以后每周确定一天晚上(建议还是在星期三晚上)为集中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每一个月确定一个主持人,十个徒弟轮流担任。主持人可确定话题,引导话题,并负责整理每次的聊天记录。 三个要点:第一,每周三聚会,晚上八点,没有特殊情况要参加,确实有事情需提前向主持人请假。 那就是一个月4个话题。如果一个晚上不够,是否可以继续 。第二,每周确定一个话题,这个话题由主持人提前准备,可征求大家的意见 顺便说说,周三讨论的时候,希望少一些个人之间的吹吹拍拍 ,比如对我就不要吹拍。尽可能每次讨论都比较深入,有成果。 可以如方海东所说,两次或三次一个系列。徒弟们之间吹拍也不要过于肉麻呀!第三,主持人负责整理聊天记录,可以弄成对话式的,也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 整理好之后,放到团队博客。 如果有好的记录整理,还可以发表。 从下月开始,主持人由大家轮流担任。2月杨印健、3月李迪、4月春红、5月海东、6月杜美情、7月海荣、8月文红、9月晓波、 10月俊兴、11月俊萍。 六、师傅的真情告白 今天唐老师的任务,就是郭文红老师传达的,也要完成。 总之,跟着俺李某人就意味着吃苦! 可能还要吃点亏, 包括在经济上吃亏。 以后每年的两次会:李镇西研究会,和班集体研讨会,徒弟们都必须参加! 如果学校不报销,就得自己掏腰包了。 初步决定,今年四月,在成都举行李镇西班主任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出席。另外,今年九月在郑州举行班集体研讨会,希望大家也参加。 此外,如果我去各位那里去讲学,我一定去看望大家! 最后,每年除夕之夜,我们在网上吃年夜饭! 二月份是小杨主持,我们的首届“春晚”还是交给小杨吧! 如果能够上网的人,我们在李镇西之家聚会!如果人太少,群里没有气氛,所以我建议还是在李镇西之家。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09:33 | 只看该作者
一、情感教育之二——关于宽容心的培养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时间:2008年3月6日晚8点——10点

形式:QQ群聊天讨论

文字整理:李迪

2008年3月6日晚上八点,李镇西师徒数十人,按时出现在“与镇西兄同行”的QQ群里,继续上周讨论的话题——情感教育。

可以说,上次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情感教育的概念,是比较宏观的言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情感教育的一个方面——宽容心。师傅说自己今天有些累,我却感觉,他是有意避免一堂灌,有意把课堂交还给我们,让徒弟们自主学习、自由发言,而他做为师傅,只做适当引导、点评,调控讨论的方向。听到师傅这一声明,我就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学校当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原话忘记了,大致意思是这样)。毕竟在教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而学习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若比学生更主动,反而会削弱学生开动脑子的积极性。这是师傅高明的一点——将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已经是老师的徒弟们,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自主学习。

讨论正式开始。李迪这次是主持人,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便首先说:“学生宽容心的培养,仅有说教引导还不够,还要创设情景让他们真正体会。 人人都知道做人应该宽容,但事到临头,却会任由自己的习惯和情感,做那不够宽容的事情。”如今在整理聊天纪录的时候再次审视当时的说法,感觉这样的表达并不确切。应该说,宽容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仅仅是别人(家长、老师或朋友等)告诉他们的一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做人应该宽容”这一观点不难,但要让他们遇事宽容,体会宽容,太难太难,这属于“触摸知识”,需要设置情景。或者说,他们早知道人应该宽容,却因为没有经历而缺乏真切的体会,难以做到言行一致。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班里女生和外班学生发生了争执,几近打架(详见我的新生班日记《看给自己的花》中《舞蹈教室烽烟起》)。我们班的女生婷婷关门的时候,碰住了外班一个女孩子的头,外班女生很恼怒地责问了一句,婷婷不道歉,却咄咄逼人地问:“碰住你了?碰疼了?是碰流血了还是碰成了脑震荡?要不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我愿意出所有医疗费,你去不去?”外班女孩子很窝气,几个人将婷婷围到一起又推又搡地质问。婷婷第二天没有告诉我这一事件,我便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情,只是一步步引导她明白正确的处理方式。好多老师看见我这一案例都在叫好,称赞我反映很灵敏,我自己当时也很满意。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婷婷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直接导致第二次打架。如今反思,我认为自己当初的失误就在于,我只告诉了婷婷做人要宽容,但没有让她切身体会到如何去宽容。所以,他们第二次又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便将矛盾双方集合到一起,让他们尽量冷静地诉说自己的委屈。矛盾双方诉说的过程,就是宣泄郁闷的过程;矛盾双方倾听的过程,也是体验别人感受的过程。如同一个人身上长了疮,化了脓,我们仅仅消炎是不够的,必须把脓(委屈、郁闷)清理干净,消炎药才能真正有作用(即体会别人的苦衷)。

这时,朝升说:“学生宽容心的培养是从被宽容开始!宽容,是别人宽容了我的错而让我体验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宽容心,老师首先要宽容。如果没有宽容,我们为了挽回失误,将付出更多。这方面我更有体会。比如,学生犯错后,我小题大做严厉批评,事后为了挽回他对我的好感,我付出的却更多。”

李迪一向认为,爱心应该由爱心来培养,宽容也自当由宽容培养。这是言传身教的最好诠释。所以,我很赞成朝升这一说法。

俊兴说:“宽容要变成一种品格素养。没有人生来是宽容的。我觉得宽容跟他的经历、教育、阅读有关。受委屈可以生长成宽容,也可以生长成抑郁甚至报复心理。关键是引导。”

传海说:“宽容有时候只是后退一步,其实学生是明白的,是理解的,即使他们当时不说承认。”

这时,师傅看我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开始向更深处引导我们:“咱们现在重点谈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我认为,宽容不是忍让。宽容不是纵容。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概念弄清楚。宽容是对已经认错的学生的原谅,而纵容是放任学生犯错误。我们通常在运用‘宽容’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是针对两种情况:一是小过失,二个性或异端。前者需要‘宽恕’,后者需要‘容忍’。”

我说:“是不是说,将心比心,就有了宽容?”

师傅说:“不对。我感到李迪对宽容这个词的含义不够明晰。将心比心,是理解,不是宽容。‘宽容’,是对小过失的宽恕和个性的容忍,但这是有底线的。罪恶不能宽容,除非作恶者真诚忏悔。如日本侵华战争。还有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违反了公共规则(小到纪律,大到法律),应该按规则惩罚,和宽容无关。但过错者受到规则惩罚之后,我们给他以期待,给他以希望,不因此而歧视他,而是平等友善地对待他,这才是‘宽容’。”

朝升说:“宽容是一种胸怀。”

师傅说:“宽容学生,有个前提,就是学生认错。”

冰海说:“这么说我批评了一些学生是没有错的——他们根本没有认错。 ”

师傅补充说:“宽容和严厉批评不矛盾。”

竹海说:“惩罚过后,从心底里去原谅 ,而不嫉恨。这是宽容。”

李迪:“ 师傅,我知道了:一个人若不能嫉恶如仇,就算不得真正有正义感。若是学生不认错就被原谅,他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还可能无视真、善、美,轻视学校教育。”

师傅:“是啊!”

传海说:“我有一个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和我顶撞,这本没什么,他在教室说我自私,说我其他(在教室,且我在场),等等。他母亲来了,他也不愿和母亲回家,说不上学了,要流浪。母亲领他回家了,可他还是要上学啊!他就是不愿认错(后来他哥哥跑到我办公室哭着求我,哥哥在普通班),我没答应,我说,这不是老师的心胸问题,这是原则问题,这是公道问题,不承认错误就是不行,后来他承认错误,才回的班 。”

我说:“也许这个学生是口头认错,心里不认错;或者,也许他心里早认了错,却嘴硬不肯说。咱们不能只看形式。若感觉到学生心里知错了,不认错只是个性导致的,就像师傅前面所说,是个性和异端导致,就给他们一个机会,这也是让学生看看什么是宽广的胸怀 。这是容忍。”

俊兴说:“对,应该制度约束,情感宽容。但是,有时候我们受到了伤害,别人也道过了歉,但我心里还是难受。”我说:“是的,我们受到的一些伤害,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痊愈的。我的日记《我班有女初长成》里有纪录,学生在伤害我后说:‘老师您原谅我们吧!就是心里原谅不了,表面上也给我们些笑容。’我当时心里难过,但还是原谅了她们,却发现后来我们的感情更深了。”

师傅最后总结说:“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咱们今天的谈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宽容心,自己首先要宽容。要让学生明白,让自己明白,如果别人诚恳认错,就应该宽容。老师宽容学生有个前提,就是学生认错。宽容和严厉批评不矛盾。但不是忘记罪恶!”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0:30 | 只看该作者
二、关于“民主”的讨论(一) 时间:2008年3月12日晚8点——10点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话题:关于民主的讨论 讨论形式:通过QQ群聊天 聊天纪录整理:李迪 讨论过程: 此话题讨论由李迪发表在《河南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当民主变味时,我们需要“专制”》引起。还不到晚上八点,师傅就提前上线侯课,要求老师们先阅读此文。 附:李迪的文章 当民主变味时,我们需要“专制” 李迪 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民主需要高素质”,第二句话是“偶然的强硬不可少”。 对第一句话,想来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对第二句话——“偶然的强硬不可少”,却像当初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样让人容易误会,让人感觉偏激,让人不敢接受——如今都在提倡民主啊、爱心啊、理解啊、宽容啊!无论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么“专制”,谁敢不披一件“民主”的“迷彩服”?谁敢冒天下人之大不韪,去谈谈适当的“强硬”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有一定经验的班主任,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或多或少运用过“强硬”这一“法宝”,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成熟,很多时候在“犯混”,你不适当来一点强硬,难道真的眼看他们一头撞到南墙上?但是,偏偏大家在交流经验时都不肯承认、不便说出自己工作中的“绝活”,不愿意面对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具备民主素质的现状,只一味重复已经论证过了的真理——爱心、耐心、责任心、宽容、鼓励、民主等等等等。这些真理听起来动听,真正操作起来难度却大,以至于让部分新做班主任的教师生搬硬套若干次,深受“民主”管理之苦后,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再也不相信书本上的理论。所以,我今天要论证一个有可能引起大家“群起而攻之”的话题——很多时候,适当的强硬不可少。 我的同事秦老师,是个年轻、热情、富有爱心的优秀班主任,在班里一向运用“民主”管理。期末考试后班级评优、评先,秦老师依然让同学们“民主”选举,不料认真负责的班长落选。秦老师便为班长不平——她实在是为班级付出了很多的。她实在是个认真、刻苦、正直、善良、富有组织能力的好同学。详细调查下来,原来班级中有人“拉票”。秦老师很生气——民主里掺杂了“拉票”行径,实在不能不让人生气。秦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选举,学生不肯。秦老师无奈,找学校专门为班长申请了一个指标,不占用班级“评优”名额,同学们却依然“嗷嗷”叫着不乐意,大呼班级是民主管理,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举结果。秦老师在“民主”一词面前,又一次做了退步,将名额退给了学校,心想自己这次完全按照同学们的意见走,大家应该彻底没意见了吧!却不料临放假,竟然有学生给秦老师写信:“老师,我恨你!你太独断了。”如同一个深受家长溺爱的孩子,却怨恨父母不爱自己一般。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案例,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中专。 无独有偶,我的身边还发生着另一件班主任“强硬”的案例。 刘老师是一个纯男生班的班主任,有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春天到来的时候,拣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全校的学生都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外出春游。刘老师当然也不例外。 出校门前,三个学生找老师请假,说在学校有事,能否不去春游。刘老师答应了。马上又有三个学生也来请假,刘老师不多说什么,依然准假。这样一来不得了,队伍还没走到公交车站牌下,就又跑来四个同学请假。刘老师生气了,把同学们集合起来,说:“看来,大家对集体活动、外出春游没有多少兴趣,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同学请假。既然许多同学在学校都有事情,那就不用再出去了,我们回去上课。” 多数学生当然不乐意,说:“只是十多个学生不去春游,为什么我们也要跟着回去上课?” 刘老师斩钉截铁地说:“集体活动就应该行动一致,否则难以体现‘集体’两字。什么都不必再说,马上回学校上课。” 于是,那天所有班级都外出春游去了,只有他们班还在学校上课。刘老师根本不多做解释,更没有分辨,就是这么强硬,学生却在找原因的时候纷纷指责那些请假的同学,埋怨他们不该无视集体、无视纪律。 从此以后,刘老师的班级遇到集体活动,再也没有人敢提出请假了——那样的请假,是要触犯众怒的。 这便是适当“强硬”的教育效果。 对比秦老师和刘老师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刘老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后,根本不听什么“民众”的呼声,大家反而接受了教育。无论是请假的学生,还是没有请假的学生,都明白班级有了集体活动,就应该克服私人的困难,服从指挥。这是“集体教育”的绝好诠释。但是在秦老师班级的案例里,学生只关注了自己的“民主”权利,却不知道民主需要高素质。当选举出现“拉票”行径时,他们所捍卫的“民主”已经不是民主的实质了。逻辑里的小前提已经错误,结论自然也不正确。这时候,老师若不站出来“强硬”一次,引导一番,师生都会不开心:认真负责的班长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会伤心、气馁,会对班主任失望——她很渴望老师为她主持公道呢!老师却在一味忍让、退步;“拉票”的同学最终胜利了,却还在埋怨老师偏心,甚至声称“恨老师”,因为老师曾经“试图”为落选的班长争取名额;班主任秦老师更是百口莫辩,感觉自己分明真理在握,却不能说服学生,真是失败之极 想一想,如果我们刚刚走上讲台,有了这样的教训,能不对书上所说的“民主”产生怀疑吗?能不埋怨“全是‘民主’惹的祸”吗? 我并不是说教学中“民主”不重要,恰恰相反,我也一直在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对民主的认识固然片面,学生对 “民主”理解更是错误,就好像他们对“自由”的认识很片面一样。如果有那不懂事的孩子看了动画片,说:“我有自己的自由,我要从高楼上跳下来,学习飞翔。”难道我们能不强硬地阻止?我也曾遇到过选举中的“拉票”行径,那是为“贫困生”补助选票,有同学拉票说:“选我,选我,我得到补助以后请客。”也有同学帮助别人“拉票”:“选某某,她得到钱会请客。”我一经听说,对这一行径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说:“当你‘拉票’的言行一经做出来,你周围本来想选你的人,也会轻看你;那些本不打算选你的同学,出于面子选了你,但会在心里鄙视你。你得到的是些微钱财,失去的是自己人格的尊严。你自己想一想这样做值得吗?还有那些替别人拉票的人,我不知道,你真的就那么在乎她请的那顿饭?”这样,首先把那些参与“拉票”的同学的口堵住,然后说:“既然这次选票有‘拉票’行径,说明这样的结果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再来一次投票。你当然可以不尊重事实,依然按照上次的主意去选。但是,我丑话说到前边,学校会在私下里去调查哪位同学真正贫困,一旦我们的选票结果不公平,我会要求学校取消我们班贫困补助,将本该属于我们班的补助让给外班更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一番强硬的言语说出来,学生哪里还敢为自己辩护?他们岂不知道“拉票”行径的错误?其实,在秦老师“评优、评先”这一案例中,学生一味强调“民主”,老师是照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了,她没有认识到学生这次“民主”选票的小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能沿着学生的思路解释那么多的。 有专家说,学生和我们教师打交道,其实也是在“习得”一些社会经验,我们应该用事实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服从的。若是凡事都求“民主”二字,学生的许多见解受年龄、意志限制,必然出差错,到头来班级管理难免困难重重,学生自己走向社会也会屡屡碰壁。 凡事都是老师说了算数,这叫教师专制;凡事都是学生说了算数,却就是“学生专制”了。所以,当学生的行径本身就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解释那么多,“专制”一下又何妨?让他们自己去思索自己的错误吧!让集体舆论去教育那些有错误行径的同学吧。我们的退让,会让优秀的同学失望、寒心,却让那有错误行径的学生得寸进尺,不思己过。 2007年6月25日 看完文章,师傅说:今天晚上的讨论,先由大家发表评论和看法,然后我再谈我的想法。 我首先说:我虽写了这样的文章,但我在班里一直都是很民主的。学生也配合 。 师傅疑惑,问:你的意思是,你只是偶尔专制?你先说说你说的民主是指什么?学生配合是什么意思? 李迪:我的意思是,在我的正确引导下,我实行民主带班 ,决定任何事情都听学生的意见,而学生的意见也比较合理、公平、公正 。奇怪的是,我身边的老师实行民主后,就大呼不妙了。 师傅说:其他老师实行的民主又是什么?我想提一个问题:拉票对么?拉票是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 李迪:拉票当然不对 师傅:我认为光明正大的拉票,无可厚非! 宝俊:是拉票,而不是贿票! 师傅:拉票正常,贿选才不正常!李迪先把你理解的民主解释一下,什么含义? 李迪: 师傅,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其实我也曾大张旗鼓拉票,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 师傅:说具体点。我问你,你说你在班上实行民主,是什么意思? 你怎么运用的? 李迪:我引导学生,然后听学生的意见 ,最后双方都比较满意 师傅:你的民主就是和学生商量。如果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 方海东:还有师傅,这样的商量是建立自己主导的基础上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1:17 | 只看该作者
李迪:师傅,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在投票选举班干的时候,会说这样一段话:“班里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只能严格要求别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同学自然不合适当班干;第二类,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会严格要求别人,这类学生组织能力有限,可以在活动中加强锻炼,但目前不太适合当班干;第三类,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严格要求别人,做事公正公平,不怕得罪人,敢于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应该选举的。事实上,班干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班级的风气,我们要慎重一些,投出最神圣的一票……” 师傅:你用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李迪:想说明我对学生这样的引导, 就是大张旗鼓拉票, 为优秀的、有组织能力的人拉票。 师傅:好,我问你,你说你在班上实行的民主成功,其他老师实行民主却大呼不妙,是指什么? 李迪:其他班主任实行民主后,学生选出的干部或“三好”学生老师不满意 。我们班的事情全部是学生自己做主的(当然我参与引导了),结果却能令双方都满意。 师傅:学生选出的学生老师不满意,你认为这是民主的错吗? 李迪:不是,我感觉是学生没有正确的民主意识 。是不公平的选举 师傅:如果你班的学生选出来的也让你不满意,你又怎么办呢? 李迪:师傅,我这个班不会,因为这个班班风比较好。以前带的班级曾有过这样的现象。 师傅:我说如果你班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怎么办?或者说,假如你到那个班风不好的班上去,你打不打算“民主”呢? 李迪:我要想想,是不是我的眼光和学生不一样, 为什么会我们的看法有这样的差距。 师傅:你不是说,民主变味时,我们要专制吗? (在此关键时刻,我的电脑网断了。老师们继续讨论。) 宝俊:我同意李老师的话,学生选出来的优秀,老师不满意,这是民主的错吗? 我觉得真正的民主,上面不应该有个决策者。 否则,选举出来要审批,还叫民主吗? 俊兴:李迪文中说:“我的同事秦老师,是个年轻、热情、富有爱心的优秀班主任,在班里一向运用‘民主’管理。(何以见得?)……‘老师,我恨你!你太独断了。’……)(跟选举这件事关联不太大吧?应该是长期使然。刚好说明这个老师的民主是假民主) 我觉得绝对的民主是没有的,实施民主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民主的过程。 印健:我认为,民主就是大家按制度去"商量"。 宝俊:我觉得,班级候选,其首要的就是要制定好相关的条件, 不符合条件的不在选举之列 。比如,美国的选举,必须要满足35周岁,不满三十五岁的,没有选举资格 。 宝俊:同样,班级选举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条款,比如刚才李迪老师的要求中,条款就不明确 。什么叫做有责任心?具体一些说,怎样的学生才算有责任心 ?然后,具有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候选人。 说到底,就是工作做得细致一点。 而且,也许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学生心目中的好学生是两个样。所以,标准一定要和学生商量 。民主首先是一种权利 。 (群里讨论正热烈,海东和俊兴担心影响别人的思路,开始在私下里讨论民主要不要老师的主导。 海东:民主不应该有老师主导。 俊兴 :民主为什么不可以老师主导呢?这是调控啊。 海东:但是调控是在意见表达之后的。 李俊兴:调控是整个过程。民主的发端、民主的过程、民主的结果。 海东:但是教师的所谓引导,会让学生失去自己的主观想法。教师首先在地位上就强于学生。 这是暗示。 李俊兴 :你说的不是没有可能。但只是可能而已,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可能就放弃另一种尝试。没有绝对的放任的民主。 海东:不是放任。你误解我的意思 李俊兴 :只要你表达,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对整个事件来说,你不可能不表达——从开始到结束。这是正气的班风是前提。 海东:但是在表达之后,效果会更好。 海东和俊兴谈到这里,又来到了群里听大家讨论。) 印健: 民主也是种能力和素质。需要学习、培养、锻炼。 刘朝升: 我认为,民主就是按照大家公认的准则去做事,谁也不违反。如果准则有不妥的地方,要等到大家一起修改了后再执行。 俊兴:李迪的文章里,秦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选举,学生不肯。秦老师无奈,找学校专门为班长申请了一个指标,不占用班级“评优”名额,同学们却依然“嗷嗷”叫着不乐意,大呼班级是民主管理,(这是对民主的误读。民主不是红灯绿灯我们都过马路。民主起码是对事实的尊重。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才能谈民主。) 海印:对于秦老师的境遇,我有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第一,她的这位班长究竟在处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是不是做到适中与妥当!第二,秦老师本人对于整个班级的舆论正确导向有没有把握好! 彩色沙漠:我只是发现离开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很容易走上唯心的道路。所以,我好好听着呢! 刘朝升:所以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不合适,就要改,这样才能完善。 海东:此外,对于民主是否应该是一种尊重别人的意愿 刘朝升:优秀的学生没有被大家评上“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应该和民主关系不大。 就现实情况而言,每一个心中就一个“民主”的概念,所以,很多人的民主我们不理解。别人也不理解我们的“民主”。 海印:所以对于秦老师的事情,我认为最终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可能她首先要自己做一个善于关注细节的人。其次,对于她喜欢的这位班长可能作为老师还是要找她多谈心的,促使在一些方面做出调整,进一步取得新的进步! 俊兴:我觉得所谓的“优秀”是老师的视角。 春红:但民主也不是学生说了算吧 !而且,民主和强硬为什么不可以并存呢? 海印:对于李迪文章中,刘老师的处理旅游之事,其实也反应出工作的一种态度!他本身应该是有民主的心态的!但是他却有点大男子主义,最终的处理方式更能说明这一点! 这时李迪上线了。 李迪:我们——包括学生理解的民主都不一样。而从秦老师这件事情看,她平时没有引导好学生,她应该想为什么她的眼光和学生的不一样 海竹:我在想,我儿子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老师都认为他是好帮手,凡事先给她报告,但班委改选时,没有选上。 我还正在想该如何引导他 刘朝升: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有意“忽悠“学生,因为不理解真正的民主,所以,我们在客观上经常忽悠学生。 师傅:李迪把民主和强硬相对立起来了。其实,民主是最强硬的。为什么?一会儿再说。 刘朝升:我们大家分歧的根本是对民主这个概念的分歧,如果对民主有统一的理解,那就没有分歧了。 李迪:刘老师确实有些大男子主义,但他的班级一向很好,学生一身正气,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方海东:班级好,不代表就是民主的 徐全芬:而且班级好与不好还要看是什么标准 海印:刘老师可能只是在一个细节上关注不好!否则,不可能出现那样的处理方式! 刘朝升:班级好,不一定就是民主管理的结果。 海东:灭绝师太也可以把峨眉派弄的很好 李迪:我同意大家关于班级好坏的评论,我也明白师傅为什么说民主是最强硬的。 海印:事实上,刘老师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可能还算一个有民主做派的老师,可能很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在学生出去玩之前,他只要在班级开一个民主生活会,主要从集体的角度让学生对这次外出旅游的事情做出决定,应该不会出现后来的事情! 讨论告一段落,师傅问: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没有了?我开始说:那天看到李迪这篇文章我很吃惊,主要是标题让我吃惊。当时我给李迪发信说,即使世界上最专制的国家,也不敢公开说“我们要专制”。相反,有些专制国家恰恰在国名上还标明“民主”二字。 李迪:师傅,您是感觉我这民主的班级,却在说专制、强硬,是吗?写文章的时候我是真的这么认为的,但我看到您的短信,自己也糊涂了 。 师傅: 好了,我先说说民主的含义。对“民主”这个词,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个词现在经常被人使用――大到党和国家的各种文献:“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小到平时的日常谈话:“我们头儿很讲民主!”此外,“民主作风”、“民主态度”、“民主方式”、“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学术民主”、“教育民主”以及本文所论述的“民主教育”……都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词汇。 但是,这些“民主”都是一个意思吗?显然不是,同样是“民主”二字,其内涵会有差异甚至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呢!比如,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姬旦就运用过“民主”二字了。但是,这个“民主”完全没有古代希腊和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含义。那时的所谓“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的意思。据《尚书·多方》记载,周公曾说:“天惟时求民主。”意思是说,天是为民求主的。这里的“民主”为“人民之主” 可见,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民主”这个概念,但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又如,当我们在说“各级领导要发扬民主”时,其内涵多半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遇事多商量”、“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怕人讲话,天塌不下来”……这与我们所说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民主”显然是两个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赞美一个领导:他真民主!其实,这里的民主,可能就是说他对人比较客气,不摆架子。也可能说,他遇事愿意和大家商量。也可能说,他的确在单位实行民主机制的管理。这些都不是一个意思。好,现在我慢慢过渡到教育,过渡到班级。究竟民主是什么含义? 民主,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这是民主最原始的含义。从字源上说,“民主”概念首先是指一种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进行统治”或者说“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其蕴含的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思想、感情、个性等等)的尊重。 注意,在这里,我出现了一个词:尊重!民主的核心,是尊重!比如,为什么老百姓要有选举权,因为这是对其参政权利的尊重!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其他有选举权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我们所说班级民主管理,就包括了对学生选举权的尊重!这点,我稍后再详细说。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这是第一个含义。还有一个含义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观点最早是杜威提出的。在杜威那里,“民主”的含义是很宽泛的。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 注意陶行知这段话! “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我想到李迪你原来的标题:“民主需要高素质”。 这话孤立地看,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经常说这话的时候,往往是有潜台词的。意思是,对于没有民主素质的人,不应该让他们民主。但是,陶行知说得非常好: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李迪: 是的,我感觉有时候我们有的学生不会民主。那就应该好好引导,让他们体会民主。 师傅:是在民主中学会民主! 从来就没有现成的高素质的民主主体!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兄弟姐妹们纷纷说:哦!我明白一些了。

师傅继续说:民众的民主素质只能在民主实践中得以提高!将民主看做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重复强调一下: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师傅接着又说:好,我说了民主的两个含义,制度和生活。对于学校教育,同样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努力。班级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一种民主的制度, 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培养(教师自身也需要培养)民主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制度还是生活方式,民主的核心都是尊重!

师傅:我先说制度。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说到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而且,民主制度本身就是非常强硬的规则!民主制度不是对真理的辨析,而只是表达多数人的意愿。 所以,民主会犯错误,而且有时会造成灾难!民主不是万能的!比如,希特勒就是民主选上去的! 结果,给人类造成了灾难。 现在巴勒斯坦选举哈马斯上台,也是民主的后果,事实证明,这种选举结果给巴勒斯坦带来了灾难。但是,民主本身具有纠错机制 。可以把你选上去,也可以把你选下来!以菲律宾为例,多年前,人民选举爱斯特拉达为总统, 结果发现这个人是一个十足的坏蛋! 然后,通过程序,把他弹劾下台,选举了阿罗约为总统。而在专制体制下,人民是无权选举最高领导人的。如果运气好,遇上个好皇帝,那自然不错。如果运气不好,遇上个坏皇帝,你拿他没办法!另外,民主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效率很低。在专制体制下,一个皇帝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决定一件事。可是,在民主制度下,要反复讨论,听证,争论,等等。所以民主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相比之下,这是人类无奈的选择! 所以早就有学者说,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只是最不坏的制度!再粗糙的民主,也胜过精致的专制!

李迪:师傅,您说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师傅:好了,再说说李迪说的真理在少数人手里的问题。民主不是判断真理,只是对领导人的选举。民主和真理关系不大 。而且,从某种意义是,民主也是一种“暴政”!因为,不管怎么样,只要是选举,总会有反对票。但只能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民主就成了“多数人的暴政”! 意思是,多数人不得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少数人。 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规则就是如此。所谓民主的“强硬”就体现于此。

然而,民主还有一条:多数尊重少数!注意:两条原则同时存在——在行动上,少数服从多数。不这样,社会肯定乱套。 但在权利上,多数尊重少数——也就是说尊重少数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包括反对的权利,他们的意志也应该有存在的空间。

师傅:民主是对规则的遵守,而且必须遵守。这就是民主的强硬。所以,我说,把民主理解为迁就学生,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把民主理解为软弱,这更是糊涂的!

师傅:下面,我再仔细剖析李迪文章中的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根本就和民主没有关系!你把板子打在民主身上,实在冤枉了民主!

海印:把民主理解为迁就学生,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

李迪:这是学生和秦老师对民主的理解

师傅:这样吧,我这里引用一下二十年前我的一篇文章中的例子,和李迪这个例子很相似——三好生的产生究竟是由教师内定,还是由学生选举?我们的回答是:当然由学生选举确定!然而,在某校的一次班主任会上,笔者却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某班主任:“唉,我班的学生太不象话!选三好生时,净选些我不喜欢的娃儿;我喜欢的,一个都没有选上!” 某校长:“怎么能让学生选三好呢?注意:应是评三好生,而不是选三好生!” 某政教主任:“其实让学生选也是可以的,只是选了以后由班主任统计选票作内部调整,然后公布结果。反正学生又不晓得!” 听到这里,我惊愕不已:岂止是不尊重学生?——简直就是对学生的欺骗!当然,这几位教育者未必是存心欺骗学生,他们也许是想扶正压邪,让真正的三好生脱颖而出。但是,以剥夺学生选举权来纯正班风,其班风决不可能因此而纯正起来。相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扭曲学生心目中业已形成的健康的道德观念,败坏我们神圣的教育!现在,这样的观点还相当有市场。就是许多一线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够自我的了,还民主!这种说法源于我刚才说的,把民主理解为迁就学生。李迪说秦老师是优秀班主任。如果是敬业精神,我认为可能算得上优秀 。但是,就班风而言,实在谈不上优秀班主任!

李迪:师傅,我有话说。

师傅:好,李迪你说。

李迪:我感觉老师本身是想民主的,结果平时没有培养好学生民主的素质,没有引导好班风,导致如此结果 ,然后她以后可能会专制得很。

师傅:哈哈,我还没有说完呢!你这个观点正是我马上要说的。教师当然应该引导,这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体现,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也决不是“一切听命于学生”。但“主导作用”重在“导”——开导、疏导、引导,而非“一手包办”地“领导”。

李迪:这对老师的素质也有要求

师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在平时大量的、各方面的、或理直气壮或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些教育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我不否认前面某些班主任班上发生的不正常选举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但这恰恰暴露出这些教师平时的教育失误。对是非颠倒的选举结果,他应做的不应是剥夺学生的选举权(这样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责任统统推给学生),而是设法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风。在集体舆论健康的班级里,至少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评价、是非判断与班主任是一致的。班主任也正因为如此而坦然自若地尊重学生们的选举权。

徒弟们齐声喝彩。

师傅:表面上看,教师对学生的选举“放任自流”,而实际上教师已通过平时的教育引导,不露痕迹地决定了学生们的正确选择——教育者的理智与艺术正在于此!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不露痕迹地引导,只限于学校教育,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需要教育。 而不能用于国家的选举。对于第二个案例, 这个老师更是不足取!首先是规则应该明确。这个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包括教师!学生请假,凭什么不准?有人会说,如果都请假,那成什么话?这里的问题依然和第一个班主任一样, 还是平时的班风建设问题!如果班风健康,请假的学生不可能是很多 。那么,极个别学生请假,你有什么理由不同意!规则决定一切!我还要特别说的是: 民主,不是学生服从老师,也不是老师服从学生,而是……而是什么,大家说!

刘朝升:是大家共同遵守规则 。

师傅:对,这个规则是大家制定的,制定规则的过程是妥协的过程。这里的妥协就是商量的意思。 但是,一旦制度形成,就没有妥协的说法!只能强硬!

徐全芬:总有偶然事件的。

师傅:偶然事件在制度中应该考虑到,比如可以写上这么一条:凡是本规则没有罗列的某些突发事件,其处理办法,怎么怎么,等等 。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规则已经过时,那也应该大家一起修改。我早就说过了,民主岂止是不尽人意,有时候简直就是罪过。但这是人类无奈的选择。现在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尽管提。

李迪:师傅,我有话说。您刚才讲的观点,我可以给您案例,是我亲身经历的。您举国家的例子论证观点,离我们教师太遥远了,不如举班级的例子好。

师傅:我不要案例啊!

李迪:您不是要写文章吗?我给您案例。

师傅:举国家的例子不是太远了,而是必须想到国家。因为培养学生民主素质,是为了国家的民主! 李迪,我对你的批驳,你能够接受吗?

李迪:能。

师傅:我的意思是,我刚才说的观点,你现在同意吗?不要说违心话哦!

李迪:我不但同意,我还要用自己的经历去证明您的言论。虽然我的理解可能还不全面,但我不害怕您和别的老师发现我的问题。

师傅: 李迪,你那句话也有问题 :凡是学生说了算数,是“学生的专制”, 这话是有问题的。所谓“专制”,特指具有统治权的人集权!学生是受教育者,在管理的意义上,是没有权力的。(注意,是权力。而不是权利)

李迪:我知道了,民主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的。

……

最后徒弟们一致认为:民主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2:48 | 只看该作者
李迪课后感悟

以前我常说民主,常听民主,却从没有如此认真思索过民主,导致很多时候迷茫困惑。今日聆听师傅一席话,有豁然开朗之感。

不同的人,对民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当我们对某一概念理解模糊、片面的时候,会形成不太正确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下所做出的行动,往往会有与自己的初衷相违背的结果。我文章中的秦老师,就是因为对民主理解不确切,平日里对学生引导不够,导致评优评先时师生意见有了分歧。而我,也是因为对民主一词理解不够,在听说刘老师和秦老师的事情后,产生了迷惑,写下了此文。师傅也说过,这是好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我信。

师傅说:“民主会犯错误,而且有时会造成灾难!民主不是万能的!……但民主本身具有纠错能力。”

对这一点,李迪感触颇深。我所带的05幼(1)班(即《我班有女初长成》所提的“刺麻苔”班),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孩子菁菁,我从不怀疑她对我感情的真挚深厚,她却惯于瞒天过海、投机取巧。有一个时期,她的言论在班里占主导地位,远远超过了我的影响。她背着我在班里公开宣布:“我们老师那么忙,有家有孩子的,以后大家应该懂事些,比如学生旷课、迟到什么的,能隐瞒老师,就隐瞒住,别让老师生气难过。班干应该和学生一心……”她的捣乱和一般淘气学生的捣乱不一样。一般人捣乱,能让老师同学一眼看出来那捣乱的目的,能让多数有学习愿望的同学侧目;而菁菁的捣乱,却是打着“关心”老师的旗号,同时又能引起自制力本就不强的同学们的共鸣。这是一种让老师感动、让学生叫好的捣乱。所以,她的言论市场很大很大,大到了我做老师的难以想像的地步。有学生曾在周记里说:“如果菁菁持什么言论,一个星期后,班里同学都会持什么言论;如果菁菁反对某个人,一个星期后,班里同学都会反对某人……”当我知道她这些言论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机。我认真负责的好班长被推下了台,我万般无奈,只好顺从民意,让菁菁当了班长。菁菁当班长一开始,非常认真,因为她也希望班级变好。但她那“有事没事隐瞒住老师”的言论,却不能在同学们面前兑现,何况她本身懒散,只能严格要求别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两个月后,她就失去了民心。

事后我也曾经反思(在专著《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里》),如果事情再来一遍,我的好班长被推下台后,我会怎么做?答案是:我还会选择顺从民意。当时菁菁人气正旺,我别无选择。若是菁菁能因当了班长而迷途知返、改邪归正,和我的思想统一起来,岂不是我的愿望?想一想,人类对大自然的粗暴征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会造成全球的生态危机。老师对孩子的粗暴干涉和控制,也会遭到孩子的抵抗,会造成普遍的逆反心理。孩子是第二自然。我的好班长已经下台了,我若不顺应‘民意’,再换一个同学当班长,她还会被菁菁推下台的。内心里我知道,菁菁不适合当班长,她会让班级走弯路。但班级有它自己的生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路,还要学生自己走。在好班长失去人心时,我的教学失误已经造成,这些弯路便是不得不走的。无论如何,菁菁当上班长后,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她言论的错误,区分了是非曲直,这是班级成长的代价。

所以,师傅说“民主会犯错误,而且有时会造成灾难!民主不是万能的!……但民主本身具有纠错能力。”我深有感触。

同时,我又想到了,为什么我能用自己的案例去证实师傅的言论,自己却提取不好,提取了也总是词不达意?可能还是读书少的缘故罢!

李迪感触深的还有一点: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有的老师处理起来很成功,有的老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就不行?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引导应该渗透于师生交往的一举一动里。民主并不是在投票选举时才要引导、强调的,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又让我想到师傅的一句话:和学生谈心,可以在活动游戏里进行(原话忘记了,大致就是这样)。若是我们平时和学生隔阂很深,某一日忽然呼唤某生和自己谈心,学生必然不肯说心里话。如此,李迪以为,对学生偶然的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自己走近学生心灵的捷径。

整理于2008年3月14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3:37 | 只看该作者
三、话题:关于师徒共读《育人三部曲》的讨论 昨晚,李老师和他的十个徒弟们就对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育人三部曲》的感想展开对话。谈话内容围绕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育人三部曲》中主要教育观点与思想,大家各抒己见,既有观点的深入解读又有对观点不同解读间的争鸣。对话是有成效的,这是我们每个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片场,又是师徒智慧的结晶。 时间:2008年2月13日晚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讨论形式:通过QQ群聊天
聊天纪录整理:杨印健
现将对话内容摘录如下:
杨印健:先请郭师姐,谈一谈。 郭文红:印建,我今天重点看了第二部。 杨印健 :那请你谈谈第二部《公民的诞生》的体会吧! 郭文红 :我觉得作者对少年期的矛盾分析得真是非常透彻。 杨印健 :同感,说具体点。 郭文红 :我想,这部分对于初中老师和小学高年级老师来说可能感触更深,不知你们觉得是否正确? 杨印健 :因为第二部的对象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呀! 郭文红: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就是说,少年向家长隐瞒不及格分数。100例中,每一例都有不同的原因,但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在家校联系簿上打了个2分(主要是给家长看的)。如果换个做法,和少年好好谈谈,给他布置个别作业,约好个别谈话时间,少年就能把自己想得好一点,就能有更多的自尊感。其实教育人还是应当唤起他自身的尊严。我当时就想到了我班上的孩子啦! 薛海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心灵,正如师傅所说,并不是一块未被开垦之地,而是早已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种上各种种子! 杨印健 :苏总是在细微之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郭文红 :就是啊! 杨印健 :对啊,有的时候我也觉着别人说的一句话挺有意思的"学校教育的果是家庭教育的种"。 郭文红 :我赞成! 杨印健 :苏的著作里有太多需要我们去探讨的做法。 郭文红:师傅一直强调的主题就是培养孩子的善良。他甚至提到了善良应是公民的基本品质。 薛海荣 :最近我在读苏,读陶,读师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学习大师们的什么?我感觉还是他们永远满怀希望的精神和永不停息的实践!这些大师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下成就教育,进而成就了自己! 师傅 :是的,任何成功的教育者,都离不开实践。所以我一直强调大家要把自己的班带好!这是前提! 李迪 :应该学习他们的生活态度。 郭文红 :教育少年的真正艺术就在于给少年提供一种机会,让他自己去思考。 李迪 :是的,情景教育。 郭文红 :怎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变得更好? 李迪 :我经常给学生设置情景,让他们讨论。 薛海荣 :苏的语言中透出来的除了语言美之外,还有其思想,还有其善于捕捉教育生活中任何点滴细节,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师傅 :自我教育有两个要点,我认为:第一,要设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这需要如李迪所说的创设情境,当然,也不仅仅是创设情境。 杨印健 :还需要什么? 师傅 :还要让学生会学自己鼓励自己,自己表扬自己,自己谴责自己,自己奖励自己或惩罚自己。 李迪 :是的啊,我的学生还自己设置过情景,教育学生呢! 师傅 :对学生,我总是给他们两句话:第一,是战胜自己,这是对自己的态度;第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对他人的态度。第一句就是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另外,学生的自我教育,更重要的还有创立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用马科连科的观点来说,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薛海荣 :“自己谴责自己”其实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生是一个意思啊,苏曾有言,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能学会自我教育啊! 李迪 :战胜自己后,也能让自己体会到快乐。 杨印健 :这一点在师傅的著作里体现的很明显。 师傅 :学生的自己教育,既包括单个的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也包括学生集体中一部分学生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或者说,集体对每个成员的感染。学生的自我教育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就是教育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在的唤醒。 李迪 :师傅,当然集体教育很好,但我看过一篇文章,说集体教育有它的局限。 师傅 :李迪说,有什么局限?我们可以碰撞碰撞。 李迪 :有的学生在班集体里表现很好,但一离开集体,思想马上落后。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自我教育好。我感觉这一说法有道理。许多学生在学校是优秀学生,但一出校门,就不太自觉。 师傅 :这种观点是对集体教育的一种误解!混淆了概念。这种观点把集体教育看成是集体舆论对个体的监督。因此,才会有离开了集体就退步之说。集体教育包括了舆论监督,但远远不仅仅是舆论监督。 李迪 :集体教育有他律的味道,而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自律? 师傅 :不对不对,概念还不明晰。 薛海荣 :师傅我认为“自我教育”变成一个学生内在的素养是非常难的!能达到的人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师傅 :第一,他律永远需要!法律对每个公民,就是一种他律。只是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他律。第二,任何学生的双重人格(所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能仅仅归为集体教育。还有,学生在集体里表现好,而在家里表现差,不一定是品质坏。恰恰有积极的东西,那就是尊严感,荣誉感。简单地说这是两面派,不妥。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不但受制于他律,更服从自律。 杨印健 :正如苏分析每个学生隐瞒不及格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李迪 :师傅,我有话,不知道怎么表达。 师傅 :说吧,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大家碰撞。 李迪 :自我教育,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进行,对话要有技巧。比如,我感觉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运用集体舆论,契约等,这是他律。当一个习惯养成后他会自觉起来然后就自律了。 薛海荣 :师傅,这“自律”的前提是你刚才说的“内在的唤醒”!而这个唤醒可能不只是老师给与的,即使是老师给与的,也不只是正面给与的! 李迪 :我表达不准确。 师傅 :你这话的确没有说清楚,我不太懂。 师傅 :唤醒的主体肯定主要是教育者,当然也可以说学生自我唤醒,但自我唤醒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 杨印健 :师姐的话是不是要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啊 李迪 :这是一开始。 师傅 :“即使是老师给与的,也不只是正面给与的!”这话想说明什么? 薛海荣 :“唤醒的主体”我认为还是学生本人,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一个人本人、老师,其他的人,偶发事件都是一种媒介! 李迪 :是的。 师傅 :这里的唤醒的主体,指的是,(从汉语语法上说)唤醒这个行为的发出者。所以,应该是教育者。 李迪 :“即使是老师给与的,也不只是正面给与的!这是让学生去体验。 薛海荣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写了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受到班主任的严重刺激以后,他最终考上了学校而且还事业有成!他后来非常感激那个当初让他非常难看的老师! 师傅 :我还是不明白。“不只是给正面的,”“让学生体验”?什么意思? 李迪 :让学生体验,当他做正确的时候得到的肯定;当他做错的时候,体验冷落。在不断设置的冷热环境里,学生会形成新的观点。 师傅 :薛海荣说的是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这里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说的是教育的原则。而这原则的体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李迪说的,依然是方面层面。设置情景,是教育方法或者说教育策略之一。 李迪 :师傅,我用过这样的冷热情景,效果不错!但我说不出来,晕哦! 杨印健 :设置情景也是唤醒的一种表现方式 薛海荣 :师傅,对的,我说的还是唤醒的方式! 师傅 :刚才说自我教育,唤醒,都是在说教育原则。唤醒,基于对学生的信任。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师傅 :我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小册子,叫《要相信孩子》。尊重是民主的核心!在这个前提下,唤醒的方式有很多。 薛海荣 :对的,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师傅 :要相信,任何一个看起来不可救药的孩子,内心深处也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没有哪个孩子会这样想,我这辈子就是要做坏人!古人早就说“人之初,性本善”。 郭文红 :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的愿望。 师傅 :对对,郭老师说得好! 李迪 :有时候是行为习惯和意志问题,这就需要外界监督! 师傅 :李迪也说得好! 郭文红 :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把孩子当成了假想敌,所以,自己被动,孩子无动于衷。 师傅 :我总是对后进生说,你是有缺点的好学生! 李迪 :所以遇到学生犯错,还是应该分析他属于认识问题,还是习惯问题,还是意志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薛海荣 :任何一个看起来不可救药的孩子,内心深处也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对的,在苏的许多文章中用具体的故事在论述这一观点! 郭文红 :关键是找到开启他心灵的钥匙。 师傅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最大的体会,还是他对孩子由衷的而不是作秀的爱!正是从这爱出发,他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萌芽!进而相信每一个孩子!他的方法、技巧、策略,等等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李迪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师傅 :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富有童心!这里的童心不仅仅是指热爱孩子,更包括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杨印健 :他还说童心是一个老师审视自己的一个标准呢!师傅,读苏的三部曲您还有什么感受?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4:38 | 只看该作者
师傅 :第一部我还有一个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大自然对孩子的感染。他把大自然也当作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李迪 :是的。 郭文红 :还有劳动。 师傅 :这点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喜欢带学生去大自然,我本人也喜欢大自然。我觉得,离开了大自然的教育,是不可思议的! 薛海荣 :师傅说得对!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 郭文红 :做您的徒弟必须学会在自然中上课! 师傅 :郭老师的意思是什么? 郭文红 :我的意思是说,作为您的徒弟应该有一些您的印记。 师傅 :不一定。 师傅 :不过,在大自然里上课,应该是不难的。 杨印健 :我们读了三部曲,对苏有了很多认识,一他有爱心,二他有童心,三他热爱自然,把自然融入人的教育。 传说 :我在思考,如果一个人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那么在教育中如何解决? 师傅 :那很简单,调节心态嘛! 传说 :是这样。但是一般说来是如何解决? 师傅 :我的体会是,多和孩子接触。 薛海荣 :多和孩子接触,我现在正在理疗呢!多和孩子在一起! 传说 :师傅,您说的,我也在做,而且很投入。我曾经是大家说的最孩子气的老师,但是随着现实的改变,现在我是最老人的孩子。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在走出教室的时候,继续童真。 郭文红 :分析过是什么原因吗? 师傅 :不要把童真理解成什么都是小孩样!我们说老师要有童心,不是要让教师在每个方面都真的成了孩子。 李迪 :应该在单纯里透漏一种深刻。 传说 :我理解。 师傅 :毕竟作为教育者,应该比学生站得更高,更成熟。 李迪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成熟而不失纯真,是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立下的追求。保持一颗童心,其实也是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热情。 师傅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童年,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注意:“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陶行知也说过,我们要会变儿童!要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儿童!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还提到明天正好是西方情人节,于是又有了师傅下面一段真情告白: 师傅 21:19:28 我在找我以前写的读育人三部曲的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之一《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开头这样写道--亲爱的读者、同行们——教师、教养员、校长们! 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权这样做的。我很想给教师们,不论是现在在校任教的,还是继我们之后将要来校工作的,讲讲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整整十年,即从一个我们教师通常称之为一无所知的“小懵懂 ”进校起,到他(她)成长为青年从校长手中接过中学毕业证书,即将走上独立的劳动生活道路的庄严时刻止的十年。这个时期是一个树人的时期,而对教师来讲,则是他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我曾经把这段话略作修改。就是最后一句。我这样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和孩子对我的爱!”所以我说,教育是我的情人!这时我想到陶行知曾经说,民主是他的情人!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里面有。他用的不是情人这个词,用的是“爱人”,但是在他所在的三四十年代,爱人的意思不是现在的意思,当时爱人就是指情人!陶行知这样写道:“让我们和民主恋爱,民主是我们唯一的爱人,和她接一个热烈的吻。我拥抱着她,她也拥抱着我。是她拥抱着我走向生路。让我们和民主结婚,生出民主的我们,我们的民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25 , Processed in 0.0938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