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4|回复: 0

用五官采写现场短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6: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五官采写现场短新闻

作者:胡德桂
 

  把新闻写短容易,把新闻写得有现场感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写作现场短新闻也是如此,虽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但也有自身的写作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要写作现场短新闻也就不是难事了。笔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认识到了这个规律——现场短新闻要用五官去采写。
  一、 深入现场——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前提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的现场,用最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单一事实的立体报道。 p根据现场短新闻定义的要求,写作现场短新闻,作者必须深入到现场。
  有人说,作者不深入现场,同样也能写出现场短新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者只要向亲历现场的人或旁观现场的人详细了解现场的情况,并把现场的情况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一篇现场短新闻。乍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因为,我们平时写消息也好,写通讯也罢,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去过现场采访,有时甚至仅凭材料而写,不也写出消息,写出通讯来了吗。
  事实上,不深入现场,是难以写出真实和生动的现场短新闻的。这里不妨举一个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1997年1月17日下午,时任湖南常德市委副书记的彭孟芝去桃源县黄石镇寨坡村访贫问苦。由于彭孟芝此次是轻车简从,一辆车坐不了几个人,便未叫记者一同去采访。之后,陪同彭孟芝访贫问苦的常德市委“建整办”的一位负责同志向笔者介绍了彭孟芝访贫问苦的情况,介绍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令人感动。笔者听罢,当即决定写一篇现场短新闻。这篇题为《春风吹到寨坡村》的现场短新闻在《常德日报》1997年1月24日头版刊登后,彭孟芝责问的电话便打到了报社,她说:“《春风吹到寨坡村》这条稿件有失实的地方:‘一定要读书,今后有困难就找我。如果你能考上大学,你读大学的费用我都包了。’这句话,我根本没说;还有,说我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等写给了小孩,我也没这么做。”
  看来,不去现场采访,而靠间接得到的材料,的确能勉强写出现场短新闻,但容易失真。因为经历或旁观现场的人,不一定仔细观察过现场。当其给记者提供情况时,难免添枝加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追求现场短新闻这种形式,而导致新闻失实,就失去了写作现场短新闻的意义。
  二、 观察现场——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
  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要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要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要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要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要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要尽可能地感受出是个什么气味;要呼一呼空气中氧的含量是否正常,若不正常,也要尽可能地体验出是个什么感觉。
  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舌头去舔一舔,或把东西放进口里嚼一嚼,看是什么味道,是甜,是咸,是苦,是辣,还是酸。
  身,也不能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要感受现场的风向、风力。对有关东西,还要用手掂一掂,提一提,拉一拉,推一推,抱一抱;还要用肩背一背,挑一挑,以感受东西的轻重。对于有关路程,还要迈开双腿去丈量一下,看有多远。
  观察现场是非常辛苦的采访活动。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一些作者身去了现场,心却未到现场。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或者说,只发挥了五官中某一官的作用。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那种对话式的“挂牌”现场短新闻,通篇只见对话,读来如喝白开水。原因在于,作者只发挥了耳的作用,而没有发挥眼、鼻、口、身的作用。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稿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稿子写出来也就越生动。
  三、 还原现场——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关键
  五官采集的素材,如果从头至尾,一五一十道来,绝对是流水帐。因此,对五官采集到的素材,要围绕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来精心选择。选择好了的素材,要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排好队,编好号。在此基础上,再对现场进行还原。
  还原的绝招就是用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从风格上划分,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两种。细描,就是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物和事物,往往借助一些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白描,就是把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以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出轮廓来的写法。
  在现场短新闻中,细描与白描都是不可少的手法。对于人物肖像、场面和背景,一般用白描的手法。如,获得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书记的问候》一文中,描写江同志的肖像时就是寥寥几笔:“最前面的那位身材魁梧,身着蓝色中山服。”此文中描写场面时也是寥寥几笔:“复兴门立交桥的花坛旁,人群熙攘,有人在观花,有人在拍照,有人在休息谈笑,人们沉浸在秋日的阳光和国庆的花香之中。”对于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一般则用细描的手法。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一现场短新闻中,描写吕伟跳水的动作就是细描:“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还没有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又如,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的《八把银壶》中有一段对话也是细描:“一位老农手拿着几角零钱,跌跌撞撞地走下车问:‘多少钱一杯?’‘不要钱。’‘真的?’他抬头一看倒水的也是一位老人,胸前佩着‘客运员’胸章,老农摇摇头:‘不像,不像,你不是客运员,你是老共产党员!’”
  现场短新闻中,描写越多,现场感就越强。
  现场短新闻的写作以描写为主,但不排斥对背景等用叙述的手法,也不排斥画龙点睛地议论或抒情。(作者系湖南省常德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6 14:39 , Processed in 0.1945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