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7 16:4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作者:田勇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当属互联网的交互性。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评论,已经是当前各大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千龙网的《京华论坛》和“千龙评论”等在新闻媒体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无论其蕴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抑或承载的功能、社会的作用都有很大的区别。充分认识网络评论的特点,对于发挥新闻评论积极的社会作用大有裨益。
  一
  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无疑最具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一是“交流性”,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二是“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
  网络受众追求开放的新闻信息传受在互联网络上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满足。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前年3月5日,新华网现场文字直播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运用了网友随文跟贴的报道形式。直播一段朱总理报告,跟发一批网友的即时评点,报道形式新鲜活泼。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还体现在网民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超时空关注。在这里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间隔,也没有人为障碍,网民即时对同一社会热点共同论说。克林顿性丑闻案是1998年全球关注的新闻焦点。400多页的斯塔尔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长达4个多小时的克林顿供证录象也上网播出。全球网民网阅下载,网站纷纷开设论坛,天下人评论如潮。《南方周末》报道标题:今晚网络是主题。互联网的开放性可见一斑。
  网络评论的参与性
  最具互联网特征的网民评论,为一切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今天的网民对于网络新闻不仅仅满足于消费,而表现为强烈的参与。它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的空间。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许多网站在新闻栏目开设“我要评论”且人气很旺,就说明了这点。这种实时交流反映民意的速度之快,显示着网上舆论急遽更新的趋势。
  1999年5月8日,美国军机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应。人民网在5月9日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网友们群情激昂,畅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友一共上发了9万余条帖子,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舆论影响。
  网络评论的随意性
  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带来了新的内容不确定性。网络评论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即时交互等网络特性,导致"无害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外延远比“有益的” 网评概念来得宽泛。它们的客观存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的多元而驳杂,还导致有些网络新闻评论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评论枝节上有一定的不正确之处。如在抗议美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BBS上,不少网民言辞偏激,有的甚至出格。此外,网络评论中不可否认存在着不少有害信息,有害评论比有害新闻有更强的煽动性和更大的破坏性。
  网络评论中还有一种特殊而又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口水帖。严格意义来说,口水帖并不是网络评论。但是由于许多口水帖掺合在网络评论中,就出现了让不少人觉得无聊而又无奈的衍生物。生活在社会中,很多人会需要一个心理宣泄的地方,而虚拟世界提供了这种现实需求。
  网络评论的集纳性
  网络新闻评论拥有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强互动的魅力,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成为一个全新概念。随着人们对新闻评论认识的日趋成熟,仅仅依靠单条新闻评论往往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评论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它要求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信息,争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网站要及时筛选网民上发帖子,通过网民的互动参与对新闻评论整体推进。2002年初,全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倡导者、著名作家冯骥才回宁波探亲。当时宁波正大规模实施旧城保护性开发。中国宁波网《对话》时评专栏,邀冯骥才与网友就旧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话”。一个半小时直播中,近5000人次参与,评论发帖400多条,访问量达到6万人次。充分反映出传受双方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关注和浓厚兴趣。
  网上新闻评论的强人之处,还在于突破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让评论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正是有了图片视音频,让新闻评论的世界更加绚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形成信息内容“活”而又“动”的评论专题集报。
  二
  当今社会呈现出生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客观趋势,而网络评论的行为多样性反映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媒体评论的异化,同互联网传播特性、新闻舆论的导向使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闻评论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互联网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网民不再像电视电台报刊一样只是被动地观看、收听、阅读,而是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每一个网络人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网民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或发表的意见传播给别人,或者针对别人的信息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新闻评论与网络平等的关系。在传统媒体关系中,由于评论传受的“地位”的不均等性,新闻评论不时具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今天的互联网络在信息传送上,BBS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交流,不受空间限制的物质条件,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对称性。评论者要求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来关注生活,着力从受众的意识、情趣和情感世界去寻找、认识和衡量新闻价值。在网络传播体系中,传者和受众不但要实现技术上的平等,而且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新闻评论与网络引导的关系。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在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说,互联网的大众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都有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网络新闻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实现对某一现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
  由于网民评论的爆发性、自发性、透明性,而带来网络新闻评论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网络评论可控性较弱,论帖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从网络新闻评论行为的社会效果看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
  目前对网络新闻评论控制的较好方法是对新闻论坛分类管理,即要求对网民的时政、文学、休闲等不同评论采用先审后发、边审边发、先发后审等不同方法。从而防止简单的一刀切,既为网民提供网上言论的必要空间,又对重要言论实时控制。网络新闻评论的控制更多地体现在BBS评论的引导上,如:论坛声明网民不得上贴违反国家宪法等六种言论;新闻网站根据需要决定具体网络评论栏目的取舍;论坛针对网民的评论提出启事声明和要求;版主在网民的评论上发表言论跟帖;新闻网站围绕社会热点在BBS栏目设置中心议题;网站编辑对重点评论提供相关新闻链接等。凡此种种的运用都为达到对网络新闻评论适宜的控制。
  网络评论行为的社会效果是我们评价网论的基本度。 对于“有益的”评论,网络媒体应该大力“提倡”。对于网络娱乐休闲性“无害性”评论,应“提供”无害的网络评论的空间和渠道。对于基本有益的网络评论的把握需要“区别对待”,有的可留,有的修改,有的删节,不需要一棍子消灭。对于有害评论的把握就是“不容”,有的还需要报告、追查。而对于互联网上的口水帖,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适宜的区域内让它“聊天有理,灌水无罪”。
  网络新闻评论数量多、速度快、互动强,在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新闻论点和受众互动参与方面,网络评论具有先天的优势。网络新闻评论应承担满足普通受众需要的舆论角色,以其所营造的平等开放的、无时间空间限制的舆论平台,促进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使其有通畅的发表言论的渠道。同时充分把握好网络新闻评论的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网络媒体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本文作者为中国宁波网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52 , Processed in 0.0646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