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都离不开一种背景。美术教育的背景则是沉积在美术之中丰富的人文背景。正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化成天下”则是一种通览精神,具体一点地讲,美术基础教育,不仅是对于绘画造型能力的培养训练,更是对美术修养、艺术思维的培养训练,两者互为补充。然而就目前的美术基础教育而言,则相对缺乏对于美术修养、美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反而过多地偏重于应试技能的训练,这样使得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滞后,对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现实:应试训练与美术高考的“吻合”
目前我们所教的对象,虽不乏热爱绘画和天赋很高的学生,但仍有多数是为了寻找一条能通往大学的捷径而选择学习美术的。基于此点,这些学生更急于求成,寻找速成的方法,以备应试。因而,背熟几个男女老少的头像、几笔画好一个苹果之训练方法正是他们的需求,而这一点又恰恰与许多院校招考时的考题现象相吻合。这些院校由于在外地设考点操作不方便,因而考试一般是不用模特的,所以默画多于写生。由于这种主客观因素的实际存在,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应试训练的温床,其后果则是形成了僵化性的美术教学。
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学生群是上述诸种情况,同时我们又面对美术高考的重压,基于此点而言,应试训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从美术教育的规律来看,如果我们将之放于人性化的教育中去审视的话,这种方法又是与美术教育的基本精神相违背。那么,怎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呢?这是摆在面前的严峻课题。
思考:中等教育不能忽略对智力和思维的开发
美术基础教育强调写生和创意思维训练,应试训练虽然吻合许多院校美术高考时的考试方法,但就其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来说,它是一种弊端。生物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创造能力须自幼开始培养和开发,特别是中等教育,学生处在从非成年到成年这个转折点上所受的教育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是要影响一生的。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忽略了对智力的开发、思维的训练,那么便会造成创造性思维的断层,会导致创造能力的“先天不足”,这在以后的时间内都是难以弥补的。
我们面对着美术高考,不得不考虑美术基础教育的方向问题。做应试教育的奴隶,还是做培养美术人才的主人?中等美术教育不是生产线,不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附属品,而应是一个具有自身特征的教育体系。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不同情况的学生,但却不能将之“分而治之”,还是要遵循古训“有教无类”,让平凡者优秀化,让天才者突出化。教育的使命是让平凡者优秀起来,让天才者承担起人类发展的使命。美术教育的自身特性,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应是艺术人才,而非技术人才。因此须在这些问题上寻找最佳结合点。
笔者在一篇有关美术高考的总结性文章中提到,一些大学的专业老师经常说:“现在的大学生水平太差,不知是怎样考进来的。”其实这种状况与应试训练有关,所以近几年来美术高考的默画相对减少,写生相对增多,重视对考生形象思维方面的考察也占据了突出地位,以避免从单一的技能方面来选拔生源。这是尊重美术训练基本规律和人文的体现,同时也为当下的美术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美术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同,有其内在与外在的规律,以及自身的特性,有着环环相扣、不可断档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有学习过程的体验和遵循的步骤,也有科学人文知识的厚积。我们虽然面对着高考的重压,学习时间也不充足,但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兴趣教学先于技能教学,思维训练先于表现训练”应是我们教学的宗旨。美术教学是贯穿人文精神的教学,所以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要有通览精神。一句话:不要脱离人文背景来谈美术教学。
2、要既重写生又重创意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然,即使考上了大学,也难以应对大学学习的特性,限制了个人发展的空间。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事情,也是我们从教者的责任。
3、教基础课的时候,应带有审美性地教学生掌握技术性的造型能力,而不应抛开审美性,一味地应用经验性的绘画技能来驯化、套化学生。
4、创造性思维并非凭空而来,拓宽知识面,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锤炼自己健全的品格是其基础。要着手培养美术文化,而非单纯的美术技能。为拓展将来的个人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人文精神体现在重视学生的自身价值、品格特质和文化积淀上。深远一点地讲,美术基础教育不能仅以学生能不能考上大学为准则,更为重要的,应是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之问题。同时,教育理念应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拓展。美术高考没有捷径,只有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去学习,才是最好的“捷径”,更是美术基础教育的硬道理。在这个硬道理中,蕴含着的正是深厚的人文背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