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8 12: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
                                             孝南区祝站镇姜窑小学/吴红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其语文素养的高低。特技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学生缺乏想象和创新精神,主要是因为知识面狭窄。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厚,见识渊博,写作时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就会有话可说,就会用真实而纯美的儿童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储备丰厚的知识呢?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可见,写作材料的积累,要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要靠学生生活的积累。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巧妙挖掘语文教材的习作资源,灵活构筑习作训练场,让学生就文取材,开展练笔活动大有可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图文转换式。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课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写完后,请同学帮助,共同探讨自己的习作,与原文相比,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应怎样改进,在讨论与修改中,学生的习作能力将得以提升。

②文尾续写式。
      读完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据该文的结尾部分内容,续编以后发生的事。如根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的结尾,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 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让学生想象描写,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时提示学生续写本课要注重台湾青年的无私、关爱别人的优秀品质。根据《桥》一文的结尾,洪水退了,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老伴,一个是她的儿子。文章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老太太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乡亲们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续写以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③长文缩写式。
      将长篇的文字材料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删减,把它缩减成较短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缩写程400字左右的短文。

④相关迁移式。
        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少年闰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童年趣事》、《我和闰土比童年》,从相关的练习中既感悟了生活又进行了一次习作训练。

⑤仿写片段式。
          例如;《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我在教授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挑取其中的某些片段进行仿写,仿写后再进行交流。《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一段描写作者看到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时的复杂心情。学了这段课文后,教师随机设计“考试以后”这一片段练习:“单元测试后,你感到自己考得不理想,当老师发下试卷后,果然不出你所料”。描述出那种心揪得紧紧的,透过手指缝想看又不敢看试卷的情景。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有意识地去炼词锤句。

                                           二、善于捕捉生活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呢?

   
   ①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小制作、健身活动、观察校园一角、参加公益活动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可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由于亲自参与体验了,那种内心情感也就容易描述。

②善于发现、正确引导。
       教师还可以尝试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例如,今天召开了运动会,我会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参后感;今天,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会让学生仔细观察雪景,然后描述出来;当学生丢失了一只钢笔,我会让他写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寻物启事”;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得到他人帮助过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件”精良了,“成品”质量也就是可能高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挖掘,精于训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习作、会快乐习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2:10:3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09 , Processed in 0.1377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