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建设:大学魂兮所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0 10:4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建设:大学魂兮所系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田建国教授访谈录
陶继新
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所以,对于大学文化建设,也就有了多元的观照与不同层次的研究。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建国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大学文化建设,著述颇丰,见解亦多有独到之处。为此,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
    记者: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对于这种软实力,田教授以前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过的阐释,今天可否给我们一个相对充分的展示?
    田教授:实力决定地位,能力决定价值,发展决定空间。过去我们的思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快进则生,中进则退,慢进则衰,不进则亡。今天的竞争不仅是激烈的,而且是残酷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实力强的拿金牌,脸上阳光灿烂;实力弱的被淘汰,两眼泪汪汪。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软实力上。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相互交融,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在结合,在互动,在一体化发展。促进它们的相互结合和良性互动,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道,也是文化振兴之道。二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就是说,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制。现在我们面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指的是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其要素不仅仅是经济、军事、资源等硬实力,而且包括精神、文化、教育和科技等软实力。国内外著名高校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不仅仅在于学校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软实力上。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师生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校园内的一座小楼,一个亭台,一条林荫道,都能透视出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文化底蕴。硬实力是花钱可以改善的,软实力是无形资产。软实力较之硬实力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在高校发展中,如果说硬实力是学校躯干的话,软实力则是大脑和灵魂;如果说硬实力反映学校办学现状,软实力则体现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家共识。同样,大学文化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它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如果学校简单到就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地方,学校可以很快关门,网络教育空间可以取代课堂教育。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学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和氛围是在一个群体中互相影响,可以导致同化的力量,一个人长期置身于一个群体,耳濡目染,日久天长,就会熏陶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学生在学校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包括学校的学术氛围、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方法、高雅的文化品位等。现在人才培养强调创新,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大学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大学文化建设的“四个体现”
    记者:要想建设成既有深厚底蕴,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就必须坚持立足学校实际,发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为此,你曾提出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四个体现”。业内人士认为,它既“体现”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引领方向,也“体现”了你的高层次的理论水平。
    田教授:这是同行对我的鼓励,我在深感欣慰之时,更有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第一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在文化建设中,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调动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要体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我国的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但都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高校无疑应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地。
    第三是体现个性文化。大学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必要条件。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每所大学的文化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青岛大学的“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的“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等等,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反观我们的周围,具有鲜明特色的校训似乎越来越少。从小学到大学,许多学校的校训不过是从“团结”、“严谨”、“求实”、“勤奋”、“文明”、“创新”等词语中选择4个词,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已。这样的校训形式雷同,平铺直叙,缺乏个性,大而无当,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第四要体现世界眼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传授知识,一部分学说有阶级性,而许多门类的知识,以及知识传授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文化发展,需要以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广阔胸襟,思考大学文化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点的位置。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对当代大学文化的使命和作用,应当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这正是具有全球化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所必需的。
    “四个体现”做得好,就能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集中表现是大学风气,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
    记者: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硬到软的。比较而言,你更看重哪个方面?为什么?
    田教授:我更看重大学风气,看重人心,看重人的精神。大学文化建设真正的思想内涵是科学精神、优良风气、深厚的人文底蕴、文明的修养。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学风气,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大学风气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导向作用,引导个人的思想言行认同、适应并最终融入群体风尚。一种是规范作用,偏离或违背公认风尚的思想言行,就会受到群体的谴责,就会被孤立、被抵制。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会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学校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学校发展时代、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在高校,我们就是弘扬爱党爱国的大学精神,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最终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文化对道德建构的社会担当
    记者:文化对道德的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担当。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文化不仅决定了其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决定了其在道德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大学文化建设,就要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田教授: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太需要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生命的自然群落的客观存在,惟因其具有文化才获得了有序的衍进能力和丰富的时代意蕴。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惟因其具有文化才使其获得了超越自然生命体的客观存在。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文化对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博大的人文精神,对陶冶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在这个时候,有无文化的介入和渗透,有什么样的文化介入和渗透,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丹尼尔认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文化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事实证明,文化最终都是要转化为智慧与文明,并铸造成成人的先进的思想、刚毅的性格和纯正而崇高的灵魂。
    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文化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必须承担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最重要就是以文化为载体,赋予青年学生优良品德、高尚人格和民族精神、。有了这三样东西,青年学生的道德就有了底线,就有了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和进行不断升华的基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民族精神中不仅蕴涵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优良传统,而且也积蕴着高尚情操、坚韧意志和生生不息、探求不止的奋发进取精神。在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中,不仅沉淀着做一个健全人和优秀人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激扬着人的情感之真诚、襟怀之博大、气节之刚烈与理想之绮丽。文化在塑造人的文明灵魂与文明形象时,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材料、形式和方法,就是智慧和道德。智慧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衡量尺度;道德是用以规范社会关系的,是每一个个体籍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文明创造和文明行为,在本质上都是智慧和道德紧密结合的产物。文化在于育人。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我们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人性重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文化育人的要旨。
    因此,建设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诚信受益的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育魂扎根,育社会主义这个魂,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让青年学生有中华魂、民族根。
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文化是学校的魂兮所系,优则大学兴,劣则大学衰。毫无疑问,重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代高校须臾不能小觑的问题。
(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4日,第4版。)
2#
发表于 2010-12-21 16:31: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12 , Processed in 0.1001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