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0 11: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新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赵福庆校长的创新理念与理论话语
陶继新

赵福庆,1954年10月生,先后任山东省莱州市教科室教研员、莱州市莱州镇教委主任兼莱州镇中心小学校长;现为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副组长。1998年创办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同年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专著《素质教育实施策略》多次再版;作为主要作者,他与王立华、徐铎厚合作出版了《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建构》一书。2003年,《山东教育》以“封面人物”介绍了他艰难的办学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等媒体报道。目前,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被誉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界的一所现代名校。

作为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赵福庆的确名副其实。六、七年来,他在创新教育领域一直上下求索地研究着。不管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念探究上,他都收拢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莱州双语实验学校师生的生命成长,也由此构成了一道绚丽的人文风景。由于篇幅受限,记者不想面面俱到地叙写赵福庆与师生们在实践方面的收获,只从他在创新教育上的理性思考处着笔,去展示这位拥有思想与文化的校长的理性风采。

构建学校创新体系
  1998年8月,赵福庆始任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的校长;1999年开春,他便确定了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在他看来,创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与生命线,有之则可以在短期内产生质的飞跃,无之则长时间依然在原地“徘徊复徘徊”。他认为,应当围绕着创新教育这一课题,首先考虑出一个适宜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创新体系。经过认真调研与深入思考,这位具有教育思想与创新品质的校长,便从十个方面确立了这一创新体系。
  一、办学体制的创新。学校需要快速发展,不然就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迫切需求。而发展就需要财力,可是,当时政府财政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向这所学校。所以,赵福庆破釜沉舟地选择了股份制。在他看来,背水一战,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赵福庆就成了莱州市教育界办学体制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
  二、学制的创新。是办一所小学,还是办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对此,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看法并不一致。因为只办小学既省力又可以在短期内出成果,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办初中亦“未为晚也”。如此循序渐进,既无风险,又少困难。但赵福庆认为,从学校长远的发展着眼,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当是最佳的选择。尽管起始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其影响力之大,则远非一所小学所能比拟的。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办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实践证明,数年之内,这所学校不仅影响日深,而且质量也快速地提升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当时国家课程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赵福庆认为,不从课程改革入手就很难触及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于是,围绕双语特点,突出双语教学,增加了相应的教材。同时,增加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赵福庆这一前瞻性的眼光使教师提前走进课程改革的园地之中,在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施之时,双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已经收拢了可喜的成果。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他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人甚至说,赵福庆前几年的思想已经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课时的创新。赵福庆认为,小学任何学科一节课都上45分钟太过古板,不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们自主实行了“三四五”时间制,即英语、音乐学科的课时为30分钟;语文、数学学科课时为40分钟;下午的大活动课,定为50分钟。计算机和美术课堂教学时以及学生进阅览室所上的阅读课,采取两个30分钟连在一起,中间休息十分钟的课时制。对此,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全国小学课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甚至这是专家研究而出的定律。如此别出心裁,是否有悖于教育教学的规律?但新的课时制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异议声没有了,赞扬声多起来。
  五、课堂结构的创新。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赵福庆强调课堂上必须突出自主的环节,如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等。要求师生在每一节课上,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须有求异思维。此后,又创新了四种课型:文科是情景体验,理科为问题探究,校本学科为自主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验操作。这种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结构的革新,而且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由此带来的教师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观念的变化,又生成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步入良性循环之中。
  六、评价机制的创新。赵福庆提出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的设想,而且制订出相应的改革方案。首先设计了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表,学生的特长发展、文化课学习分开评价,文化课学习中又分为文化知识与能力培养两个内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内容,比如语文,既有基础知识的评价,又有听、说、读、写的评价。最后是鼓励性评价。多把尺子评价的结果,使所有学生都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激励性评价,而这种肯定性的评价的结果,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德育的创新。有些德育的无的放矢和空洞说教,使得学校思想教育走进尴尬境地。赵福庆在分析德育失败教训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一是从德育内容入手,每个年级都有目标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不只让学生能够干好一些品格高尚的事情,而是特别培养其做的兴趣与情感。通过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德育实践,让学生在九年的教育过程中,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八、家庭教育的创新。赵福庆认为,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于是,他每一学年特邀一至二位专家来校给学生家长讲课,让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走进家长的心里,进而提高其家庭教育的水平。同时,每一学年召开一次家长会,会上不是向家长告状和打小报告,而是规定三分之二时间用在转变家长的观念上。再是规定每周五为家长开放日,欢迎家长来校听课,提倡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家庭教育的创新,不但开阔了家长的教育视野,改变了他们旧有的观念,而且密切了家校联系。于是,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与伸展。
  九、学校管理的创新。赵福庆对科学管理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与有效的实践。他认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应当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要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体现人本管理色彩,充分发挥每一个老师的管理职能。为此,他提出了“人人都是校长,人人都是学校主人”的口号,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全校教师在感受身为“校长”与“主人”荣耀的同时,也有了特殊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主人翁意识和全局观念也在逐渐地增强。于是,赵福庆还将自己创新管理的思考与老师们的实践成果结集成册,一本30多万字的《学校创新管理指南》便成了管理创新的一个美丽的结晶。
  十、特色教育的创新。赵福庆认为,特色即卓越,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无法“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确定科技教育、英语教育、艺体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为凸显特色,对特色教育都做了特殊的规定。比如英语特色教育,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师的事情,而是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学习英语,非英语学科的教师照样能上英语课。于是,就有了连续数年的英语培训活动,以及非英语学科教师走上英语讲台的非常之举。
  起初构建这十个创新体系,并非赵福庆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贯穿其始终的创新思想。没有思想的校长可能会做出一些成功的事情,但因其缺失思想含量而常常成为短期行为。而一个优秀的校长,则需要赵福庆这种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虽系起初之设想,却多是瞩目未来的长远思考。这,也许是莱州双语实验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吧。

创新校长必备意识
  赵福庆认为,没有先进理念与创新意识的校长,就担当不起教育创新的历史重任。为此,他对创新校长应当具备的八大创新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与理论话语。
  一、挑战意识。既要挑战自我,也要挑战他人。当校长不是重复已有的自我,而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今天的我一定要比以前的我干得更加出色;当校长也不是将前任校长既有经验拿来为我所用,而要有自己的创新思路与独特做法,要比前任校长干得更好。其实,一个校长在挑战别人的时候,也在被别人挑战。与其如此,不如主动地挑战他人,并在挑战他人的过程中,获取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巨大喜悦。
  二、自主意识。赵福庆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提供一个完整的治校方案,他人成功的管理之法,未必适用于自己。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不仅有地域、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等软件特别是学校精神的不同,所以学习他人是结合本校实际做出自己的行动决断,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他人的现成做法,不然,就会步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境地。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校长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自主管理的思路。有了这种自主意识,才能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三、竞争意识。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功的校长往往居功自傲。而被所谓的优势圈定之后,优势也会转化成劣势。所以,优秀的校长要必备的品质之一就是居安思危,富有竞争意识。赵福庆非常欣赏《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从中感受到那种永远竞争不歇的精神。现实中,他也一直在主动出击,不断地寻找那块属于自己的奶酪。
  四、超前意识。教育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事业,校长既要生活于现在,又要瞩目于未来,具有先于行动的超前思考。即使是自己的成功经验,也会因时间、地点、人事等的变化而不成其为经验,甚至成为失败的温床。事实证明,今天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犯了重复昨天成功经验的“美丽错误”。荀子所言“世异时移,变法异矣”是颇有道理的。作为一位创新校长,大多不会躺在经验的安乐窝里自我陶醉,而是不断革新,超前思考且超前行动,并将这种思想影响到教师与学生,进而在学校形成一种超前意识的文化氛围。
  五、重点意识。校长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现实,不分主次地面面俱到之管,必然会陷入事务堆里而难以自拔。创新校长有着清晰的思路,特别具有大局意识,明晓工作的主次与先后,敏感且主动地追求速度与效率。这样做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但这并不要紧,由于瞄准了前行的方向,抓住了管理的重点,就能够舍小事而成大事,真正推动学校的发展。
  六、信念意识。校长不能独断专行,但校长更不能没有主见,特别是不能没有自信。一旦确定下来的事情,就要百折不挠地干下去,历经重重困难也不回头。这个时候,你也许会遭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指责与批评,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四面楚歌的“危机”。但越是这个时候,校长就越是要冷静与自信,越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坚持真理。因为一个优秀的校长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坚持的结果既是向成功步步逼进的过程,也是被群体心理认可与接受的过程。由此收获的硕果,才更加富有价值。
  七、开放意识。创新的本质决定了学校管理不可能处于封闭状态,因为开放可以让校长望四方,透析外面教育管理成功的原因,反思本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赵福庆说,开放犹如一个上大下小的容器,溢出去的是糟粕,收进来的是精华。而在这种开放的态势中,老师们也会眼界大开,学会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省检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八、合作意识。创新往往使个体思维火花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同时,创新的过程既是个体生命之间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其智慧与思想共享的过程。所以,赵福庆高度重视合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他说,群体创新思维之火,会使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进而获取令人惊喜的成功。
  创新校长应当具备的这八大意识,不是赵福庆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书籍,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一线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他又自己履行了这种教育理念,同时,他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这些理论。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既需要创新型的校长,也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前者,创新教育就有可能如大海航行失去舵手一样;没有后者,就断截了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赵福庆在把握创新教育方向的同时,又在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给教师营造创新的环境。让学校真正拥有发展的活力,校长就应当给教师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而不仅是师生相对满意的环境。很多时候,由于受人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可能对现有的环境永远满意。但一个创新的环境却可以对老师们构成引力与新鲜感,使他们不断地去探新、求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赵福庆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创新的契机与场所,让他们永远不满足于既有的成绩,不断地追索新的奋斗目标。
  二、激活教师创新的原动力。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讲,要创新就必须从根上有热情。它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也不是表面上的喧闹,而是活动于生命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具有原始动力的能量。2002年,赵福庆写了一首题为“我的生命与双语同在”的歌词,其后谱曲师生而共唱。“我的生命与双语同在”是赵福庆校长的个人誓言,通过这首歌曲与其他载体,进而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的承诺。在赵福庆看来,只有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共同的事业发展之中,学校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
  三、破除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神秘感。赵福庆认为,创新能力可以是一种思想,可以是一种行动,甚至可以是点滴小事。人人可为,人人可以在创新之中获取快乐与幸福。破除神秘感之后,老师们便没有了心理负担。而愈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创新,其追求创新且收拢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四、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复合体。创新能力培养不是独立的,而要从关注教师生命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从有利于教师各种素质的提升方面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教师关注生活状态,就要思考如何提高他们的物质水平;他们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就要从思想文化培养入手。一个拥有综合创新品质的教师,才能在各个单项创新中喜收硕果。
  五、创新要讲究差异。尽管有时学校创造了创新的愿景,但老师们由于个体智力、学识、经历等的不同,也不可能人人都可以

望这片美丽的文化风景。这与学生一样,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赵福庆提倡教师的差异发展,为此还实行了课堂职级制。关键不在于他们之间的差异,而在于只要努力且创新,就应当受到鼓励与支持。
  六、捕捉创新的情境。创新虽不神秘,但并非特别容易,有时甚至是比较艰辛的事。如果哪位教师通过努力取得了创新的成果,愉悦激动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这时候,校长就要及时抓住这种情境,对创新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如有的教师发表论文后,赵福庆大多都要将其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与之谈话,欣赏之,鼓励之,表扬之。而哪位教师上了一堂优质课,他也欣慰于这种创新火花的美丽,通过恰当的方式与机会对其激励。因为在赵福庆看来,教师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果时,校长的适时激励犹如催化剂,会使其更富激情地去创新。而如果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就会泯灭这种火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在其心里形成一种思想负担,激情不再,甚至连工作的热情也会渐渐消退。
  七、善于捕捉创新的灵感。创新灵感与创作灵感一样,有时突然而至,而又稍纵即逝。所以,要及时捕捉,不让其轻易流逝。有时行走在路上,有时睡觉之前,甚至如厕之际,灵感一闪,就要紧紧抓住不放。但有的教师对灵感缺少敏感,不知道灵感的重要性。赵福庆说,这需要校长的点拨,这犹如生命成长需要提醒一样。
  八、效率比方法更重要。赵福庆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蕴藏着高质量的创新智慧。方法只能为效率服务,创新的智慧才是高效率的原动力。
  九、学习要讲究含金量。创新教师的创新价值不是体现在量的积累上,而是反映在质的提升上。有的教师写了不少学习心得体会,可是由于感受不深,流于形式,没有思想,缺少创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以,赵福庆衡量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是以量多而定,而是以质取胜。有的教师写了厚厚一本经验之谈的文章,他未必进行表扬;但有的教师用了很长时间只写了一篇颇有思想含量的论文,他会高度赞扬,甚至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大加表扬。
  十、创新是多元的。教师创新能力不应当只表现在课堂上,而应该呈示在其所从事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哪位教师在家访时体现了创新的思路,赵福庆也会与课堂教学取得创新成果一样厚爱有加。
  十一、创新的群体效应。赵福庆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独到之处,校长应当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特长,但从整体上讲,学校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群体效应。如果在学生方面追求的是群体效应的个性化的话,那么,在教师方面追求的则是个性教师的群体化。
  十二、创新是自我实现的追求。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其视作职业,二是将其视作事业,三是将其视作志业。由于每一个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不同,对从事工作的看法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工作态度。将工作视为职业者,为取工资而已,敷衍于工作也;作为事业者,会将工作纳入自我价值的追求之中,工作热情持续而久长;作为志业者,则达到忘我而又快乐的境界,创新激情不断,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赵福庆要求教师至少要将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事业,最好作为志业。从生命发展看,教师不会体验生命质量的发展,就不会教出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生来。
  赵福庆对记者说,如果自己对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话,而在实践层面的收获就更加丰硕。因为老师们由此学会了创新,并且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追求。这种创新追索,又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学生。于是,师生同在创新领域行走就成了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定。赵福庆,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的一位创新型校长。
  一、让教育的每一时空都产生教育的意义。赵福庆认为,从环境的意义来说,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层面,每一个空间、每一个时段都可以产生教育的意义。学生一入校门,相互问好就是教育。作为校长,要考虑每一个角落是否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当首先从生态环境教育开始。这个生态环境主要指的不是自然生态环境,而是人文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需要的是自然、平衡与和谐。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与生活,不仅有一种心理安全的感觉,而且有一种“道法自然”的从容与快乐。赵福庆认为,在学校构建这种生态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而且还会催生学生的健康思想和阳光心态。
  三、关注生命教育。多年来,赵福庆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要义。他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只有与孩子们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层次的,不仅要体验快乐的人生,也应该知道痛苦、挫折,生命只有战胜痛苦才更具光彩。学生犯了错误,不应当一味地批评,还应当视作教育资源与教育契机。把握这种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快速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四、小学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期。小学生难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但往往越是打破逻辑性的时候,越是创新火花迸发之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创新的这种跳跃式特点,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每一节课,都会有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烁,甚至有些看似没有道理的学生思维话语,也蕴含着创新的因子。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合逻辑的“胡言乱语”。不然,一些创新思维就会在教师的棒喝中泯灭。赵福庆同时认为,创新并不排拒继承,不然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两者的和谐共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的目的。赵福庆在教育实践中感受到,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但往往是最爱他们的教师与家长将这种创新思维扼杀了。珍惜且释放这种生命潜能,就可以使小学生创新思维飞速发展,就能够产生一个又一个令教师与家长想象不到的奇迹。所以,赵福庆提出了一个“十百千万工程”,即每一个学生学会十项创新本事,会做一百件科技作品,学会一千个英语单词,提出一万个问题。
  五、生命成长需要的养料要合理。赵福庆认为,生命成长需要养料,但并非可以滋养生命的所有养料都不分主次与多寡地送给学生。养料需要搭配,给予太多会撑着,施之过少会饿着,多少不均会偏食,并由此影响孩子的健康。
  六、教育应该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赵福庆认为,细节虽微,却具有生命的活力。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是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细节,不断引发教师们对生命教育的思考,不断丰富着生命教育的实践,且共同提升着师生的生命质量。
  七、纸上谈兵的德育永远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目标偏重于认知方面,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因为这些上位的道德理念的建立离开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支撑,所以就出现了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倒挂”现象。赵福庆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道德实践应该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起点。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其中成长,才是深入心灵的德育。教育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双语实验学校有不少寄宿生,学校对于他们的生活教育,便放在了与对他们的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八、让每一个孩子的才华都有展示的舞台。特长的展示是孩子的内心需要,他们会在展示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与创造的幸福,并进而投入更加激情的创新之中。赵福庆对记者说,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在很多方面富有个性与特长,就是因为学校要为他们潜能的释放提供最广阔的时空。
  九、让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无疑,学生只有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才能真正快速地成长。可这与时下的安全教育又形成一种悖论。赵福庆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不能耽误的,误之,影响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要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2004年冬天,农业部让莱州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赵福庆便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参加了。不但没出问题,孩子们还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学校还为寄宿生安排了十个方面的活动,尽管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内容,学校依然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在赵福庆看来,对于孩子们来说,直接经验的获得比间接经验重要。
  十、进行人格教育。赵福庆认为,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学到某些知识更重要,陶冶情操比提升能力更重要。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不管在学校如何“优秀”,踏向社会与走向未来都会失败的。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但肯定影响人的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人格成长提供充分的阳光、水分和空间。不然,虽然学生的考分上去了,但学生的一生却毁掉了。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与创新能力。赵福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上的思考与行动,与其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互为映照而又相互促进。于是,学校由此形成一种创新教育的文化氛围,进而凝聚成一种学校精神。精神的无形力量与长久影响,为双语实验学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


现代教育导报,2006年3月2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55 , Processed in 0.0989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