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郑燕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应当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差,有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和毅力。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验性地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渴望知识的动力,不仅为课堂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印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学习《黄山奇石》时,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出示黄山优美的风景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借助美好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乐的情景中产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又如:二年级下册的课文《雷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声情并茂的动画能让学生分别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天气变化的情景,比教师直接讲解或借助书中的插图来讲解而形象的多,而且学生也能根据课件中的天气变化情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更好的来完成课文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学的更主动、更活动、更认真。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只求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效果,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只会认会写了几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其相关的教学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以前都仅靠教师的口头介绍,而且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节省时间,教师在介绍这些资料时,往往是“精兵拣将”,精简了,再精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图片、影片、音乐、录音、动画等)来生动、形象、全面的进行解决。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要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李白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同样,在讲解古诗的内容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这些既使课堂内容充实,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从过去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上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如: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就连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也是水。”……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还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教学完《黄山奇石》后,问:“同学们,黄山这么美,你们能为我们祖国美丽的黄山设计一个旅游广告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黄山。”于是学生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黄山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描述,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的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发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建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及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恰当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面对大量信息资源,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也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并对于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优势,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为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