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十年语文教育“得”与“失”【徐林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3 18:3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十年语文教育“得”与“失”【徐林祥】


    《语文建设》约稿,谈建国以来语文教育的“一得”与“一失”。回顾这60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然而,这命题作文要做,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是为60年语文教育的“一得”。
    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说法。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师生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也逐步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1978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对学生的“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提出六条要求,其中三条是:“要废止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四个问题,其中两个是:“提倡启发式”、“提倡自学”。如此明确地从“学”的角度提出要求与问题,这是此前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未曾有过的。1979年12月,吕叔湘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的讲话中,专门谈了“教与学的关系”。他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1980年8月,吕叔湘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又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1982年11月,首届“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在苏州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叶圣陶的思想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等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杭苇发表了《坚持文道统一,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专论,指出:“所谓发挥‘教与学的关系’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两个积极性。……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因为教师的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好是为了学好。”至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得到了确立并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下,诞生了诸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譬如: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潘凤湘的“八步教学法”、洪镇涛的“五环节教学法”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倡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些都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并开展语文教育,是这60年的一大进步。
    现代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为60年语文教育的“一失”。
    张志公先生曾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指出,“不重视知识教育”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之一。“五四”前后,特别是30年代,语法修辞知识编入教科书,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区别于古代语文教育走上科学化道路的重要标志。然而,从建国至20世纪末,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一直没有科学的界定。虽然1962年上海江苏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知识作了有益的探讨,将之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方面,并得到全国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被称之为“八字宪法”;但是从1978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讲“语文知识”这一概念起,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知识”的表述,要么是以“包括……等”的形式来说明,要么是在“教材内容”或“教学内容”部分列举出若干项来说明。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表述既未揭示概念的内涵,也不具备揭示概念外延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即“周延性”。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文知识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从已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来看,惟独两份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内容标准”部分。语文课程内容(即语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是其主要内容)事实上没有被列入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所考虑的范围之内,而离开对“课程内容”的阐释,其他一切包括“课程目标”的设置、“教学实施”的建议等等,必然处于一种无所依靠的“失重”状态。一方面既有的语文知识系统,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不能满足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也无法自给自足——狭隘的理性主义知识观、传统封闭的课程理念、过激的工具价值主义,是其不可逾越的三重障碍;另一方面新的语文知识框架尚未重建。虽然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地追问与反思语文知识到底指什么,以及语文知识到底包含哪些的问题,但至今为止,语文知识到底有哪些,特别是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十分重要的语文程序性知识有哪些,我们依然十分茫然。实际情况表明,现代语文教育知识内容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不说是这60年的一大过失。(原载《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有改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55 , Processed in 0.1115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