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厉以宁先生在西北考察所写诗词和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0 16:2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厉以宁先生在西北考察所写诗词和楹联[zt]
                         八月的甘肃、陕西,天气正热。在城市的街头,在乡村的田间,有的人可能遇见过这样一位老者:他衣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眼镜后的一双眼睛沉静而深邃,似乎总是在沉思中。人们可能认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最多是个大学老师。而他,确实是个教书先生、是个大学老师,但他并不普通,他就是刚刚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奖”的我国经济学泰斗、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大师——厉以宁。   初次见到厉以宁先生的人会想不到:一位泰斗级的大师,外表如此普通和平实;然而让人们更想不到的是:一位经济学的巨匠,竟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力!   8月4 ——20日,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率民盟“城乡协调发展调研组”到甘肃、陕西调研、考察。17天里,厉以宁先生一行行程上千公里,兰州、定西、平凉、庆阳、宝鸡、汉中、西安,访企业、下车间、到田头、进农户。召开座谈会4次,考察国有企业1个、村镇企业2个、民营企业5个,走访特色产业协会2家和农户7家;应各地政府的邀请,厉先生沿途还做了8场关于经济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   如此紧张的时间和日程,在调研和考察之余,厉以宁先生也没放下他的文学写作。仰慕盛名,每到一处,当地都希望厉先生留墨。对这种“突然袭击”,厉先生多是凝思片刻,便挥毫写下或楹联、或诗词;而这些即兴之笔,不仅显现了厉先生敏捷的才思,而且展示着厉先生的文学修养、学术精髓、人格境界。   甘肃、陕西两省地处中国大西北。其境内很多地区属全国有名的缺水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长期陷于贫穷落后。近十几年来,这些地区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宜的特色农业,正在逐渐走出贫困。厉以宁先生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写下:“坡上新林坡下草 迎来户户小康年”;在安定区巉口镇写下:“古镇不再愁干旱 请听家家流水声”;为甘肃省泾川西王母宫题词:“青鸟有缘重到此 当惊处处是瑶池”;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拾旗寨村,厉先生写了一首《七绝》:“古村往昔近荒滩今日眼前绿满山 红了樱桃黄了杏 春风悄悄过蓝关”。 这些辞、诗,既体现了厉先生对中国大西北所发生的变化的喜悦,也寄托着厉先生对中国大西北未来的希望。   厉以宁先生在题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例如,他为陕西省汉中市的题词是:“滔滔天汉清水惠及京津宁沪 / 悠悠千载古风回荡秦岭巴山”;他在陕西省南郑县圣水寺题词:“花分三色 千年汉桂香飘大地 / 水有五型 不尽龙泉造惠一方”。   在甘肃省定西市,厉以宁先生又连续写了几幅字,更是表露出这种对中国大西北的期望之心。“既是三江春汛到 不信孤村独自寒”,“谋事成事均在人”,“何处不逢春 春光不待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如强劲广阔的春风,漫卷神州大地,每一处地方、每一个角落,无不发生着或剧烈、或悄悄的变化;而一切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变化、人的观念的变化;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抓住机遇,变潜能为优势,是一切变化与发展的前提。   我们的认识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把潜能变为优势?在甘肃省平凉市,厉以宁先生为四十里铺镇吴岳村党支部写下:“大思路 大手笔 /新谋略 新农村”;在陕西省西安市,厉先生为蓝田县人民政府写下:“城乡协调城镇是主导 / 工农互动 工贸为龙头”。这其实也是厉先生在调研、考察一路反复阐述的观点。厉先生明确指出,中国的农业要走出长期的困境,产业化是关键;而形成产业化的前提,就是城镇的发展、工贸的发展。   实际上,厉以宁先生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他写下:“雄秀仙山 万物竞生 无序原来有序 / 升平世界 安居乐业有为出自无为”;在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他为人与自然秦岭博物馆题词:“万物长成皆有序 和谐处处是桃源”;在陕西省南郑县胡家营乡群星村,他写了一首《七绝》:“阵阵清香扑面来 玉兰未谢紫薇开 花农带笑逢人说 政简民勤定聚财”;他为佛坪县人民政府题词:“缓流总比急流宽”。这些融写景与议政为一体的题词,包含着厉先生对为政、对经济发展规律深邃的思考。他曾反复讲:“‘政简’和‘民勤’是两个不能少的因素。”他还特地对佛坪县领导解释说:“不要以为我仅仅是在写景。一切要遵重、顺应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操之过急、为指标而指标,反而路会越走越窄。”   对客观世界的这种通达认识,一方面来自厉以宁先生深厚的学养,一方面来自他历尽坎坷的人生经历。人们认识厉先生,既要看到他现在的功成名就,更应看到他曾人生沉浮几度、却赤心始终不改。在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厉先生写下:“为韩为汉 一生大智大勇 / 亦相亦师 无论成隐成仙”;在汉中市勉县武侯祠,他写下:“茅庐三顾 恩情实难忘 孺子虽愚 依旧可扶可教 / 祁山六出 心血终呕尽 壮志未酬 此恨无际无穷”。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厉先生的题词是:“魂返金牛古道 情系河洛中原”;在汉中的古汉台,他题写一联:“炎汉四百年 创业艰辛 多亏当年鸿门宴 / 吴楚七国乱 无不宗亲 何必尽诛异姓王”;而到了西安,在兵马俑博物馆,他应邀撰联:“军威如昔 重现当年一统气势 / 秦早无踪 应知暴政难以久长”。   也许,厉以宁先生此次甘、陕之行的最后一幅题词《采桑子·华清池》更能表现他的人格魅力。“海棠池上骊山月 照遍天涯 阅尽奢华 默默送迎朝晚霞/ 宫中纵有白头约 镜里黄花 水底流沙 那似寻常百姓家”。从这首词中,我们当能领会厉以宁先生为何如此的朴素和平实。   厉以宁先生的西北调研、考察和报告,一路成为当地的热点。而厉先生一路写下的题词、楹联、诗词,又为我们带来醇厚、深沉的“西北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1:05 , Processed in 0.6898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