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变记事,志蕴和谐——评《阳逻街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1 04:4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变记事,志蕴和谐——评《阳逻街志》

阳逻是武汉市新洲区的一个港口工业重镇,1992年6月经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市级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阳逻是武汉“四城雄踞、三区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1月7日通过《阳逻新城总体规划》,规划建成区37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4平方千米。主要是发展1个港口物流片区,2个生活片区,钢材加工、装备制造、塑料、型材、建筑材料、纺织、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5个产业片区。预计2020年建成45万人的区域型港口经济贸易区和工业新城,远景规划发展到60万人。
《阳逻街志》是阳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它采取以类取事、横排纵写的方法,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上溯以事为据,不受时限,下限至2005年底,运用条目体形式,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阳逻地区自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整部志贯穿着改革的主线,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阳逻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建设港口工业城的建设成就。《阳逻街志》被列为武汉市名街、名镇、名乡、名村志系列出版丛书,2006年12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阳逻街志》详尽记叙阳逻的历史变化:地理环境由一个滨江小港变为“长江中下游最优越的天然良港”,城镇建设由一个农村小集镇变为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城镇作用由一个古代城堡变为集港口工业物流于一体的港口工业经济贸易新城,城区建设征用土地失去土地的普通农民变成了工业企业的主人。《阳逻街志》在编纂中坚持记述历史变化,“以变记事”成为《阳逻街志》的一大亮点。编者们始终把街志的记述锁定在阳逻的“变”上,一个“变”字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十分动人的篇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变化及人,这是“以变记事”的第一个表现。
《阳逻街志》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30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20多年中,阳逻街所发生的许许多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清时期,阳逻城区总面积不过1﹒5平方米,总人口仅3 000人。沿江“一”字形的街面茅檐低下,蓬舍比邻,多属泥竹结构。沿江“一”字形街道土路天成,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与“一”字形街垂直的有一条长不足300米的麻石路,数百年来人来车往,留下车辄脚窝无数,印记着昔日的繁华与辛酸。1987年以后,阳逻大兴土木,私房、公房、集资建房,楼楼相接,十几年的发展,楼群拔地,街道纵横,城市面积扩展到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发展到16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阳逻成立了阳逻经济开发区。开发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物流业、纺织服装业、钢铁机械加工业、新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工业板块。阳逻开发区已成为新洲新的经济增长点。
50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阳逻街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阳逻街志》编撰者知道,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编撰者没有把街志的记述停留在阳逻街外部的变化上,而是用大量的、鲜活的史料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些变化是阳逻街的市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前人的基础上,艰苦奋斗铸就的辉煌。编撰者具体地记述了阳逻古今人物、本土人物和外籍人士。《阳逻街志》全书用以事系人的手法记叙了古今有名有姓的在阳逻建功立业的本土人士或曾在阳逻留下足迹的外籍人物。在《人物》中既记载了历朝历代阳逻杰出的本土逝世人物,为他们立了传,也选录了当代在外工作的本土在世知名人士,为他们入了表和录;在《附录》中记述了单位个人获市级以上荣誉名单;在《党政群团》中记叙了阳逻历任党政领导人;在《教育科技》中记叙了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创造发明人士;在《文化·文艺创作》中记叙了在全国各地发表文艺作品的辛勤笔耕者。在书前彩页和正文插图中,用图的形式记载了曾在阳逻街留下足迹的各级领导人,上至全国政协主席,省、市书记,省长、市长,下至普通人民群众中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小学学生。《阳逻街志》编撰者运用多种手法、多种形式,把凡是登上过阳逻这个历史舞台的创业者,一群群、一个个地推介到你的面前,其中既有指挥的、领舞的、领唱的,也有伴舞、伴唱、伴奏的,大家齐心合力各显神通,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声有色、蔚为壮观的创造阳逻历史的活剧。《阳逻街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证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成的。
二、变化及利,这是《阳逻街志》坚持“以变记事”的第二个表现。
我们经常讲事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多大的利益。记史及利,应是方志的主要之义。《阳逻街志》的编撰者,抓住了这个主要之义。《阳逻街志》以《人民生活》这个篇目,用很大的篇幅记述阳逻人的生活,从经济收入一直记到衣食住行用(用具)。解放初期,阳逻农民人均收入为46元,1979年人均收入106元,到2005年,农民人平年收入升至3680元。职工工资水平,2005年人月均工资2000元。22年中劳动力年均收入增加了58倍。编撰者还用统计方法,调查了家电拥有量,1985年前后,继电风扇、收录机、洗衣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进入居民家门之后,到90年代初,电冰箱、空调、固定电话机、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在以后的十年中基本普及到每个家庭。2005年,每百户城区居民拥有摩托车36辆,影碟机39台,电冰箱123台,电话机121部,移动电话62部,空调器35台,电脑6台……改革开放给阳逻街的市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利益。《阳逻街志》是对改革开放的一曲响亮的颂歌!
三、变化及情,这是《阳逻街志》坚持“以变记事”的第三个表现。
著书首先要问这书是给谁看的,谁是主要的读者,然后要研究这些读者需要些什么?对这样一个著书的基本问题,修志也不例外。《阳逻街志》的编撰者把街志的读者始终定位于阳逻街的市民。由于他们对市民的需要作了认真的调查,才产生了许多动人的章节。阳逻街城区内原来有童家腊园、徐家桥、港内、马驿桥、长山等几个自然地名,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原来的地名所在地,现在都成了主要城区,被高楼大厦覆盖了。这些地方的世代居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劳动在同一个空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今,多数都迁到了他处,散居在各个居民小区的大楼里,有的相隔遥远,或者远走他乡。《阳逻街志》记载了这些湮没的地名或正保存的地名,这些地方出了许多名人,正在祖国各地建功立业,他们若看了我们的街志,乡土情结、亲情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对乡亲的怀念一定不会淡出,相反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乡情、亲情会愈加深沉浓郁。《阳逻街志》的编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由历史凝聚成的乡情、亲情的可贵。在《人物》里用了13个页码的篇幅刊出了阳逻籍在外工作的人物录,记载了他们的出生地,在哪里工作,任什么职务。这个人物录,对阳逻街的市民来说它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他们从中可以骄傲地看出阳逻出了多少人杰;对于在外工作的阳逻籍人士来说,它又是多么的亲切,因为他们从中可以回忆和演绎出多少乡情、亲情的故事来。《阳逻街志》是乡情、亲情的纽带,对于激发阳逻在外人士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阳逻开放开发招商引资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阳逻街志》在地方志中是记载历史变化的良志佳志,《阳逻街志》的编撰者坚持“以变记事”,编出了一部可信、可读、可传的街志。尽管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为我们全市编修街志开了个好头,功德无量。


王腊波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武汉市新洲区史志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400
电子邮箱:wlb19601217@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03 , Processed in 0.0863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