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俞正强:聊天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13: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俞正强:聊天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访谈】 聊天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访]您和学生的关系真不错。

  [俞]我老是带着他们玩。

  [访]您哪来那么多时间带学生玩呢?

  [俞]几乎一有空我就带他们玩。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天天一起做游戏。我很喜欢观察学生,和学生聊天。

  [访]您是怎样观察学生的?

  [俞]不论上课还是下课,只要允许我就会尽可能地观察学生。有时一连几天着重观察某一位学生,有时则随机看五十来位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看久了,看多了,自然对每一位学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对教书育人有很大的帮助。

  [访]小学生的年龄都很小,您都怎样和他们聊天?

  [俞]说实话,我也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朋友聚会的时候,也经常卡壳,总是默默地坐一会儿就借口有事走掉了。不过,我和这些小不点的学生是很有话说的。只要有空,我就找他们聊天。我们能海阔天空地聊上一会儿,聊得非常开心。学生也是很喜欢和我聊天的。每次我跟一位学生聊天的时候,边上就会围上一群学生,他们一起说,一起听,一起开心地笑,有时会一起叫喊,自然是很热闹的了。跟学生聊天,不用刻意去找话题。因为他们是小孩嘛,知无不言,话题很多的,自然而然就有了。

  我跟学生聊天以听为主。学生跟我说话的时候,我都听得很认真很诚恳。越是这样,学生就越有兴趣说。他们经常是叽叽喳喳地抢着说。这时候,我就说:“我们先听某某同学说,好吗?”学生多半都会同意,并静下来听那位同学说。而那位说的同学呢,就会很好地说完他要说的话。

  [访]你们都聊些什么呢?

  [俞]孩子天生是快乐的,他们喜欢说一些令他们开心的事,特别是玩耍过程中的趣事,也会说自己家里的事。只要是令他们觉得有趣、开心的,就会无所顾忌地说出来。他们并不要老师评判什么,只要老师跟着开心便足够了。所以,与学生聊天的时候,我是很开心的。当然,与学生聊天也不是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和学生聊天时说:“你爸爸生你养你……”话还没说完呢,这个学生便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错了,爸爸是不会生的,我们都是妈妈生的。”有的时候,学生还会突然蹦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考考你,白矮星是什么?”学生喜欢为难老师,他们觉得这样很好玩。

  班里也有一些不声不响、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很少与老师交流沟通。我经常选这些学生作对象,故意找到他,坐下来,班里其他学生便会围上来。嘻嘻哈哈中,就把那位同学的拘谨感渐渐消去了,他也会无拘无束地说起来。这样的次数多了,人也变得活泼了。

  与学生聊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儿。学生很信任你,对你很坦诚,什么都说。与学生聊天也是工作,通过聊天能获得关于学生的大量信息,关于他爱好的、家庭的、能力的,等等,而这些正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与学生聊天更是一次教育机会,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聊天可以学会倾听。总之,与学生聊天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本版教学故事由俞正强(口述) 访谈整理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王永红)

【专家点评】 故事的意义

  俞正强老师的这几则故事,选编自我主编的丛书《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

  课下的俞老师,风趣、幽默、生动,言语中总是透着机智。这几则故事,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思考,具有极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这样的故事,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戏剧元素的故事,它们是真实的故事。同时,这样的故事,又确实不是原本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事”后回忆出来的典型的、简约化的形态。它们饱含着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和反思,是在主人公生命历程中留下重要印迹的、值得述说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既是主人公教育教学感悟或思想得以提炼的原型,又是主人公教育教学思想具体化的意义载体。

  我们知道,教师主要不是通过培训成长,而是在平凡的、每日的现实生活中无声地成长的,就像花儿开放、春雨润物。我们所珍视和关注的,正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人和事。当然,如果呈现的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则既无意义又浪费生命;如果以故事的名义来编造神话或童话,则不能不说是对教育的歪曲,是浅薄幼稚思维的表现。我们所要记录和描述的,正是这样的一些事件、一些时候——它使教育教学本已麻木的神经感受到刺激,使教师和学生那渐渐快要变得呆滞的眼神产生灵动、让课堂里迟滞拖沓的脚步击打出音乐的节奏,让满是惯常思维的头脑豁然开朗!这样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教学、梳理和展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俞老师的这几个故事就有这样的意义。比如“老师,你进步了吗”这个故事,让俞老师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进步对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它也昭示我们,教师的进步,主要不是作为一般人的进步,如身体更健康了、思想提高了、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等等,而更主要是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成长。教师的进步应该最终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成长以及与学生交往等方面。

  而“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这个故事,让俞老师真正明确了教学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学虽然有强制的成分,但学生的学习是无法强制的,非得学生自己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才能发生。当然,学生的学习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作用或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忘记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不能只顾着教,而不管学生是不是学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课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俞老师反思道:“你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有没想过,你讲得好不好听?”这一句反思,真正地意识到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负有责任的。

  “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这个故事,使俞老师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那些看起来“笨”的学生、好像专门跟老师“找茬”的学生,正是教师深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的切入点。教师不是带着教学内容走向学生,让学生去接受对他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外在的、抽象的东西,而是要带着学生一起走向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通过结合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现象,一步步搭建学生的认知平台,最终掌握抽象的内容,并且发展出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形式化、抽象化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教师的耐心,但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清晰的了解、有化解学生理解困难的“招数”。俞老师在教学上是非常有“招儿”的。他的课,如《目录》、《错题的研究》、《举一反三》,等等,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反复传诵,正是因为他有着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清晰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神入化的巧妙设计,令人拍案称绝。俞老师的这个特点,也许正是这个“从来不吃大饼”的、看起来有些“笨”的学生唤起的呢!有了这样的能力,俞老师才能欣慰地说:“你说这个学生笨不笨?一点都不笨,聪明着呢!”

  事隔多年,俞老师以幽默轻松的语调、感恩的心情讲出他的这些故事。这样的老师仅仅是对学生有温情的理解、有宽容的胸怀吗?不仅仅吧。还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不断追求进步吧,还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吧,也还需要能够解决学生这些问题的资本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郭华)

  [编后]这几则貌似与教学关联度不大,也没有什么理论深度的小故事,把一位上课上到“独孤求败”的老师带到我们身边,并把我们引向他心灵深处那复杂而又朴实无华的思维活动。的确,俞正强不曾备课到深夜,不曾带病坚持上课,也不曾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爱远怀。但不可否认,俞正强是个好老师。他究竟好在哪里?也许,我们可以用前苏联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的一条教育箴言揭开谜底:“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俞正强,这个低头找幸福的人,正从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从学生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滋养……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3日第9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3:06:04 | 只看该作者
1 老师其实也是需要进步的

“老师,你进步了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教书第三年。那时,我做四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都喜欢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了,你们跟我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啊?”我要求每个人最多说一两分钟。小朋友们就说呀说。一个小女孩举手,我把她叫起来。我问她:“你有什么事啊?”她说:“俞老师,我不敢说,我说了怕你不高兴。唉,我看还是不说算了。”我说:“不可以的。我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俞老师对你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也应该对俞老师这样呀。”她就问了:“俞老师,那你说说,一个学期下来,你有什么进步啊?”哎呀!本来是我问小朋友的问题,结果她这么反过来一问,嗬!那些小朋友的眼睛就像放电一样“刷”地射过来了。我感觉就好像有很多大灯泡聚焦在我身上,让我有一种发昏的感觉。这时我才突然发现我们做老师的有一个误区,总是想着问学生:“你进步了没有?”其实,我们经常忘记问自己:“我进步了没有?”

  当时,我心想,今天肯定完了。我有个特点就是小朋友都很喜欢我,这个班我带了一年了,如果我说自己的进步不大,只是一点点的话,小朋友听了,可能就对我不再感兴趣了,就没有那么喜欢我,不再佩服我了,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我说自己进步很大,可我又觉得自己没有很大的进步啊,毕竟这才是我教书的第三个年头。正好,那节课也快结束了,我就耍了一个滑头,对学生们说:“时间差不多了,让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去,明天向大家汇报,好不好?明天我就回答这个问题——‘我这一学期下来有什么进步’。”学生很不情愿地摇摇头。哈哈!他们其实也很喜欢看老师的笑话的。

  那天晚上,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进步了没有”。作为老师,我一年应该有哪些进步。作为老师,我该怎么向学生交代。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提教学反思,也不讲专业发展,连“专业发展”这个词都没有。一般教师教书也就是求个养家糊口,不怎么想个人的发展问题。那个孩子的问题给了我启发。

  第二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昨天问的那个问题还记得吧?”“记得!”学生们回答得很响亮。“那你们说说看,俞老师这学期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不知道有啥进步。”然后,有的学生就说:“俞老师,我发现你的普通话进步了不少,以前你讲课有好几句话我们听不懂,现在全部听懂了。”有的学生说:“你还有一个进步就是,以前有时骂我们,现在不骂了,还经常搓搓我们的脑袋,这让我们很舒服。”……我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很感动。我说:“我教你们一年了。昨天你们提的问题,我老实跟你们讲,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地方进步了。但是今天你们讲了我这么多的进步,老师很感动。你们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老师其实也是要进步的。”教学相长,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感觉我应该进步。我从心底里感激我的学生。就这个故事,后来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老师,你进步了吗?》。

2 学生不听课,老师有责任

“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

  我刚工作的时侯,上课一遇到学生吵,就很生气。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不是上课学生要吵,要打断我上课吗?我就给他们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让我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了。如果停三次的话,那我就罚学生放学后在教室里静坐15分钟。我这是跟他们讲好的,他们也没办法。想想也是应该的,课堂上这么吵,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也会感到很烦。

  有一天,真的有个小朋友让我停下来三次。我说:“好,第三次停下来了。今天放学后,大家都要留下来静坐。”到了下午,学生们就乖乖地留下来静坐了。那天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这个办法很聪明。

  等我让他们回家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作业本过来了。“咦?”我很惊讶:“你怎么把作业拿来了?我们今天又没留作业,你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她说:“俞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说完,她就跑了。我打开作业本,一下子就看见她本子里写的话:“老师,您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怎么会是浪费呢?我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批复:“好的纪律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可爱的小姐!”可是,第二天我又看到了她写的回复:“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我当时看了这句话,马上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觉得学生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是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忘记吵。”那天我想了很多。她给我的警示是:老师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你要听”。老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课到底上得好不好。如果上得不好,凭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听?这对我的教育实在是太大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反思过。我总是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不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上课认真地讲,学生不听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更是学生的损失。这种思想其实很不对。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忘记吵是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不是大人。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他们是要吵的、要动的。如果老师上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忘记吵,上得不精彩他们才会吵。

  像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可能把作业本一扔,说她两句也就过去了。我呢,可能就有这么一种素质,愿意接受学生的帮助。这个关键事件给我的影响是:以前我只想着应该怎样上课,现在我想的是应该怎样把课上好。所以,我总是说,是学生在帮助我长大。学生始终是我们的老师,他会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一般点亮了你的脑子,让你顿悟。这种感觉有点像佛教的“当头棒喝”,令人醍醐灌顶。

3 老师也会经常犯错误

“我为什么要补课?”

  以前,在金华师范附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做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天放学之后,把学习困难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学习半小时。因为学校比较大,每个班规定只能送6名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每个年级组织成一个班。

  有一天放学后,我听见自己班的教室里有哭声。我忙跑过去,看见一位本该去集中学习的学困生很伤心地在那里哭。我问他:被谁欺负了?哪里痛了?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问了很多我认为值得他哭的理由,可是我越问,他哭得越响。

  看看没效果,我只好拿出教师的架子来教育他:“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要一味地哭,要学会表达,好不好?”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抬起头,眼里全是泪,几乎是愤怒地瞪着我:“你为什么要让我去补课?”我一听,觉得挺奇怪,问他:“补课有什么不好?你成绩还差着呢。”我一说完,他就对着我喊:“可是我不想,难道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看着他一脸的委屈与愤怒,我再也说不出话了。

  至今我还记得那时的惊愕与迷惑,我让他先回家,让我好好想想。

  我发现,我们老师是经常犯错误的,而且很多错误犯得理直气壮。比如组织学生补课这件事,我们自以为是好事:学习有困难,学校安排免费补课,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可我们并不了解,这样的好事往往是一件令学生伤心的事,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中有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的好事对于学生一定是好事。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想法作为一种事实强加给学生,而没有去思考学生怎么想,这是一种多么霸道的错误啊!我们老师其实经常伤害学生,伤害了学生不说,还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有了这个理由,教学中的很多错误便心安理得地发生着。

  事实上,学生的很多想法与成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大多数学生所不敢表达的,也是大多数成人所不曾体会的。所以,以后我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学生的质问: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

  是的,应该有更多好的办法,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

4 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

“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

  我有一个学生,人长得很漂亮,就是数学老也学不好。一天,我让这个学生做一道题。这道题很简单,题目是这样的:××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亩,问12天耕地多少公亩?就这么个题目,她不会做。她先是把52乘以150乘以12这样乘起来。我说:“你错了。”她就订正,把乘法变成除法。我说:“你又错了。”她又订正,把除法变成加法。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学生是在瞎猜,她不会思考。很多小学生都是这样的,今天课堂上讲了乘法,就认为今天的题目肯定用乘法;要是讲了除法呢,就用除法,完全不思考的。

  我说:“你过来,我给你打个比方。”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有耐心的,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蒙对了也就算了。“比方说,你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啊?”这和那个题目的性质是一样,再把她的学号也算作一个条件。我问她:“你是几号?”“我16号。”“哦,那就是16号同学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16号,这个数字在这里是没用的,是个干扰条件而已。这个小朋友很滑稽的,她很认真地对我说:“俞老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当时我还以为她是开玩笑呢。本来很可能就一句话丢过去:“你开什么玩笑,我现在叫你做数学,是跟你聊吃大饼吗?”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问她:“那你早上喜欢吃什么?”她说:“我都是吃粽子的。”我说:“那好,这很简单啊,我问你,你每天早上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啊?”嗬嗬,这个小家伙,她又很认真地想了一想。我想,你这么认真,应该把问题解决了吧。她说:“俞老师。”我说:“唉,你说。”“俞老师,我有点生气了,我两个粽子吃不下去的呀!”这个时候,我觉得她在“耍”我。我问她数学,她却老是跟我讨论吃什么的问题。我只好问:“那你每天能吃几个粽子?”她说:“一般都是妈妈给我买一个,我只吃半个,剩下的我都扔掉了,我不喜欢吃。”我说:“好的。”看来这个题目算是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半个是0.5,0.5乘以5,这是小数乘法啊,这个知识点还没学呢。我试探性地问:“你每天吃半个,那你5天吃几个粽子?”她说:“吃两个半。”“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不就两个半了嘛!”你说这个学生笨不笨?一点都不笨,聪明着呢!然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学生不笨啊,但她为什么又这么“笨”呢?

  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思维还不是数学思维。因此,后来我就开始思考学生的学习准备问题,从此这成为了我的一个兴趣点。我现在的观点是:当一个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困难的时候,不一定是他的智力有问题,可能是在学习准备上出问题了。我就再接着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你问他一个问题: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他绝不会去思考这两个大饼是不是我吃的。他不会陷进去。在他的眼里,不管这两个大饼是谁吃的,他马上就能抽象出来。而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笨”呢?她没抽象出来,陷进去了:“我不吃大饼的啊!我怎么能吃得下两个大饼呢?”她把数学忘记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没进入数学思维状态。这个小朋友是把自己陷进去了,而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题目中的那个“你”不是你本人啊!换成甲可以,乙也可以,丙或丁都可以,怎么就是你呢?她就认为是自己,老是想“我每次两个大饼吃不下”这样的问题。这些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被非本质的东西迷惑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就是她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数学学得好的学生,能马上把非本质的无关信息过滤掉。数学就是数学,数学是讲量,有时与常理关系不大。而有些学生就不知道,老是琢磨“大饼好吃吗,两个吃得下吗”这类非数学的问题。后来,我告诉这个学生,她的毛病在哪里。她为什么数学学不好?因为她不是用数学的方式去想问题。她老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想数学问题,这是不对的。两个大饼拿来了,这只是一个比方啊,两个大饼可以,两个粽子也可以,两根油条也可以呀!你要“刷”地一下子把这个“2”从中提取出来,这就是数学。我很耐心地给她补课,就补这个东西,其他的都不补。这个东西补好了之后呢,其他的东西也就慢慢地通了。这个事件让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52 , Processed in 0.1767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