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金亮:一个人的笔墨革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22:3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金亮:一个人的笔墨革命



文/依诺

  艺术创作像登山,越到后来每向上攀登一步就越发的困难,而一旦翻越了,就能到达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无可白天在杂志社做编辑,到了晚上,他就在自家的画室画画,摇身成了画家。此前我曾多次与他交流水墨人物画,言谈中仿佛感觉到了他的沉默,或是内心的清苦。直到最近他拿出新作《牧歌》,我终于看见了他久违的由衷的笑容。经过整个春天的浩劫,无可终于又一次从黑暗中摸索着走了出来,可以说取得了人物画创作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次带他走出来的不是火一样的激情,而是一支宁静、遥远的牧歌。
  画为横幅,画面主体是一个头戴毡帽的牧羊人。先用宿墨勾勒,再用浓墨交叉渲染。用笔举轻若重,线条流利,笔意深厚而空灵,牧羊人的表情细致入微,体现了无可扎实的写实水墨人物造型能力。中国画向来讲究在运笔中运墨,讲求“笔踪”,以运笔来龙去脉和笔法形态的千变万化、起承转合去状物抒情。这对画家笔墨的功力,以及文化、气韵的表达要求是很高的。
  整幅画最亮的地方就是牧羊人的脸,其身后是暗色的草原,远方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点厾出的一群若隐若现的牛羊。由实到虚,由近到远,凭借笔墨的交叉叠压,造成了骨体坚凝与气韵流动相结合的效果,平面的宣纸中立刻升腾起时空的构建。牧羊人眯着的双眼,嘴角浮起的淡然微笑,是否是画家心中生活的想往呢?
  答案亦是,“无可无不可”,这和无可超逸的笔墨天性是相符的。无可曾说:“画一落纸,是笔又是墨。”正是这种随机性,解放了笔墨,使得画中悠远的意境得以升华,从而更富有节奏与情趣。我以为,这是笔墨的革命,当然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革命。
  最妙的事情在于:无可给画题名《牧歌》。我没有问,是先有了这个题目,还是先有了这幅画。但是牧歌,一定是在某个瞬间打开了无可心中长久的困惑,就像这幅画,在孜孜不倦的行走过程中自然地从笔端流露出来。
  远看无可的《牧歌》,宣纸的纹理被墨渍丝丝渲染,仿佛是流动的音符,传达着他淡淡忧伤的心声。无可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陷入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用笔墨演绎了一场没有血腥的战争,而画面上洋溢着悠远和祥和。
  无可一改往日浓烈的情怀表达,而是怀着宁静、朴素的温情将这幅《牧歌》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不仅实现了笔墨心境富有情趣的演绎,并且,自觉地背负起了艺术对深远的文化呼唤的使命,这是可敬的。
  这遥远而真实存在的牧歌,是无可一个人的革命进行曲,亦是对这位青年画家的礼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4:27 , Processed in 0.0971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