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洪山区利用代表课培养青年教师
规范管理出质量 创新管理出特色
来源:武汉市洪山教育网http://www.hedu.com.cn/newsInfo.aspx?pkId=15325
发表时间:2009-6-12
未来教育的竞争,必将是特色的竞争和质量的竞争,没有特色的学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必将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武汉市鲁巷中学校根据学校实际特点,深入开展学习和研究,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教导处、政教处组织带领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校本管理、师德建设、校风校貌的途径和方法,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发辉自身优势条件,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地提高,确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为根本宗旨,以教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为办学目标,提供给学生一个清新、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德育管理上“树立典型正师风、规范管理强师德”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鲁巷中学通过树立师德典型,以之为楷模来端正师风。洪山区名班主任、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李世祥老师以慈母的心怀关心爱护学生的典型事例大大激发了教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的热情。在教育管理年中,她不负众望,在新一届毕业班中,这位“妈妈老师”用自己真情实感转变了一个又一个处在人生边缘的孩子,她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爱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之际,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轻班主任王艳老师对学困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
学校紧紧抓住典型事例,结合《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教育管理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制定了详尽的“鲁巷中学教育管理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和措施”。开展一系列活动,二月组织党员、班主任、部分教师学习考察,四月组织班主任到洪山区人民法院旁听学生伤害案件,五月对照师德建设标准,自查自纠,六月用量化标准对全体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这些举措,我校的师德师风进一步加强,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学管理上“反思定思路、自学谋发展”
“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于2007年3月在鲁巷中学正式启动,通过参加理论培训和考察观摩,学校认为,“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给学校提供的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是一种如何让教师在常规的工作学习中得以成长的思想。
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反思,大家认为,学校对原有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施和管理有以下三个不足: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单向突破和指令性研究的局限性,难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难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性、能动性,对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甚微;二是在研究形式上存在单一性的优质课、示范课、交流展示课等,容易忽视教研个性基础而产生部分教师好高骛远、盲目模仿、为教研而教研的教研误区;三是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存在少数人有限的研究,多数人被动接受的局面,难以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全员提升。
因此,我校开展“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绝不能走老路,我们把“自修—反思”式模式根植于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之中。
学校为教师搭建稳定的研究和展示平台,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作保障。从2007年春季学期至今,学校坚持了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磨课”活动。例如:组织“汇报课”“常态课”“代表课”“子课题研究结题课”等。许多教师的子课题结题课就是在这一活动中完成的。同时,教师坚持把“同课研究”作为每次“磨课”活动中最主要的研究形式之一。经过三学期的实践,我们以“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把“同课研究”的组织形式发展为多人同课异构(异教)、个体同课异构(异教)和名师课例异教等三种形式,为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研究能力效果极为明显。
学校以英语教研组为典型,营造教师自修、反思的环境和氛围,让教师常思、常研、常学。根据教师研究学习的需要,学校一共购买了“八类书” 书籍,即教育专业类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②教育家的书(如:苏霍姆林斯斯文文基的《给教师的建议》),③关于课改、现代信息技术的书,④名家的教学实录,⑤介绍学习方法的书,⑥教育教学期刊,⑦当代文学书籍,⑧名人传记,等等,同时,每期开展一次以“阅读—与智者对话”为主题的读书反思活动、“讲学”活动、“读书交流会(老师们可以把日常摘抄、业务笔记拿来进行交流)”等。
通过开展“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学校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艺水平,更增强了老师们的教研兴趣。从2007年至今,学校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师教研论文连连得奖,学校承担的省、市课题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教学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创新管理上“美化环境为育人、绿色学校树校风”
学校于2006年被授予湖北省“绿色学校”称号。“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学校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这一活动不仅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它不仅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学校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行动。
学校深知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从文化长廊、二十四孝宣传展板、诺贝尔奖人生经历的介绍到学校典型先进的宣传无不渗透着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从中心花园、知识之匙到饮水机旁的小花无不传递着美的信息。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学校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武汉市教育管理年的推动下,鲁中人将携手以自律、踏实、创新的态度,打造一所“理想的学校”(武汉市鲁巷中学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