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支教感言 文/网名不能办身份证也不能上族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12:3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支教感言


    2010年9月1日,应区教育局要求,根据学校安排,我作为学校与朋兴中学“结对帮扶”第二批支教教师中的一员,奔赴王新亭将军的故乡——朋兴店,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迈过夏日的余热,度过金秋的灿烂,送走寒冬的瑞雪,迎来早春的暖意,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首自己已经过去的半年支教生活,些许感慨难以抑制。本想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支教的心得,却觉得有些过于浅薄。也想用专业的术语来诠释支教的益处,却觉得有点故作高深。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最后决定只用最平凡的心态来叙说。

    得知这个消息,是在8月底的暑期集训的一次会议后,领导找到我,说明安排和目的后,询问我的意见,我当时很随意的默许了。但过后心中却是在有些不舍。一来我是个念旧的人,从实习到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呆在这个学校,难免固步自封。一下子要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在没有心理准备。二是一直都在九年级备战,还从没真正完整地带过一届学生。而在去年,根据学校确定的三年一循环的机制,恰好有机会转战七年级,一心只想带好这一届,以偿夙愿。为此,学期初还信誓旦旦地在学生面前许下诺言:一定尽职尽责为他们服务三年。可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服从学校安排的大局,总不能意气用事。不管是离开时,还是几次中途回到学校,很多学生都来找我,说为什么不到班上去看他们,是不是把他们甩到一边了。说心里话,我只是很愧疚,很怕面对他们,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至于同事之间所说的什么深造,或者自己傻之类的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诚然,学校这次安排我去,是有意识想让我锻炼一下,毕竟年纪还算不上老,能力也的确有太多欠缺。从城里到乡镇去,路途往返的确麻烦一些,生活上也差那么一点。可我到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也吃过不少苦,算得上吃苦耐劳一类。家里人也很支持我,小孩上幼儿园有老婆和爸妈接送,也没有什么不便之处。唯一的遗憾只是负了自己的诺言,有愧于教了一年的学生,自己是班主任,又是两个班的主科老师,毕竟这样的调换对于他们多少会有影响。当然,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风格,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人与己,多感受一种新东西不能不说也算一件好事。

    临行的那一天,学校很是重视,领导亲自派车把我们从家里接出来,一路送到了朋兴中学。和朋兴的领导一起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后,又专门安排晚餐为我们接风。来之前,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朋兴的风土人情,知道了这里是将军故里,有叶家庙遗址。交通非常便利,学校就在镇上,出来就是国道。从去过的同事那里偶闻,这里有一道很具地方特色的菜,用方言说就是烧笋鸡娃,很是诧异。连没孵出的小鸡都吃,也太残忍了吧!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鉴于此,一直不让点这道菜,自然也就没他们吃过的人所说的口福了。倒是感觉这里的领导都很随和,没有什么架子,很容易亲近。我是一个不善于媚上的人,天生缺乏这方面的细胞,因此为人也很低调。觥筹交错间,酒倒是喝了不少,虽然只会喝直酒,却落了个酒囊的印象,实在是汗颜。席间,很详细的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一再劝慰我们吃苦了,要多担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找他们提,双方学校都会尽力为我们优先考虑。当然,这其中不乏客套,但让我这个惧生的人却感同身受,很是安心。

    初到朋兴的头一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却担心忘了路。本来几个人约好一同前往,可没想到学校又为我们安排了专车,再一次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沿途自己一直在默记一些明显的标志,以免真的当了路迷,闹出笑话。印象最深刻的是下车时,看到朋兴店的汽车站有一个专门悬挂标语的小房子,大大小小的条幅不下十几个,很是有意思,以后下车就靠它了。至于朋兴店专门的牌楼倒没怎么注意,只是再一次欣赏到了农村赶早集的热闹场面。自读初中来城里后,这样的摊贩林立、人潮涌动的情景很少看到了。只见拧着菜篓子的老头子、老婆子们,步履蹒跚在街上艰难的挪动着,可脸上洋溢的却是丝毫不减的朴实的热情。小贩们各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穿梭其间,铃声不断。大大小小的早点摊头热气蒸腾,凉拌的,油炸的,水煮的,爆炒的……夺人眼球,馋人胃口。菜场里,农家土产的蔬菜应有尽有,青的,白的,黄的,紫的,黑的……色彩诱人,琳琅满目。肉案上,农家圈养的家畜数不尽数,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品种繁多,食欲大开。再加上街边的各色商铺,只把布棉、烟酒、器具、玩物、杂货等尽收眼底,可叹其齐全丝毫不逊于城里的大超市。虽非城市的繁华,可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只有在农村住过的人才能体会,我有幸恰好是这一类,心中的欣喜与重温的惬意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渐渐地熟悉以后,却不得不为这里的教师们所感动。本来以为只有我们两头跑,没想到这里大部分老师的家都在城里,每天都在两头奔波,所以一般来去在车上我们大都能碰面。由于路途太远,中午时间又短,因此全校师生都在学校食堂就餐。五百多人同坐同吃的场面还真是壮观,进出有序,行动一致,三菜一汤,同甘共苦,不能不说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九年级的老师更为辛苦,每天6:50上早自习,晚上10点下晚自习,在校就寝,几乎一天的时间都是与学生在一起。最钦佩的是同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一位教政治,一位教生物,都是女性。说话轻言细语,带着点柔味儿,很是入耳。每天伏案工作,毫无怨言;教育教学,老到沉稳;关爱学生,体贴入微;与人相处,不温不火。仿佛世外高人,令人景仰。交谈中得知两位前辈还都身患多病,但却不见丝毫懈怠。看她们清秀齐整的小楷,画龙点睛的评语,心如止水的安详,与人为善的微笑,着实是一种享受。所谓上善若水,大概就是她们这种境界吧!

    慢慢地融入其中,与人于己真的都有所提高。学生的朴实劲儿很是招人喜欢,至今我还没有发现一例师生闹矛盾的事件发生,这在我以前是少见的。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视野面稍微狭窄些,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生,家庭督促欠缺,个人的学习习惯差点。为此,我在这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花了一番气力,遗憾的是收效不大。可看到他们渐渐好转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动手习惯,课后纠错习惯,以及资料的整理习惯,心理还是较为欣慰的。由于是帮扶学校,朋兴中学借鉴我校“导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推行导学稿,刚开始时,很多老师一时不适应。可随着双方交流的不断加深,老师们都转变了观念,立足本校实际,从导学稿设计的完善与使用的取舍等方面着力,不断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一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自己也对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文本研读等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算是自己的一点提升吧!总算还没有完全辜负学校领导的良苦用心。

    支教半载,染字数百。所为虽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天天做而已;所观虽没有什么奇闻异事,日日见而已;所言虽没有什么华词丽句,字字真而已。但着实心胸更为拓宽了一点,心态更为坦然了一点,心情更为舒展了一点。谨以此联,与各位同仁共勉。


教师教学,在教室用教具彰显教材教法,追根究底是良心;

学生学习,于学情依学品增长学识学业,探本溯源皆真情。

——2011.1.12晚18:30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37:2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38:05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38:54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39:1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1:05 , Processed in 0.0886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