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光”中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0 01: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光”中的孩子//转载


  这些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一视同仁,是不露声色的帮助,是对成长的等待。



  好友嫣嫣在儿子佑佑3个月大的时候就和丈夫离婚了,在孩子两岁时决定赴英国留学,当时我很难理解她的举动,嫣嫣坚定地说:“离婚让我懂得独立的重要。”


  前年,已上小学四年级的佑佑转学来到我所在的学校,说心里话,我对这个孩子既同情又担心,因此,我还多次拜托佑佑的班主任对他多加关照。有一次,我碰到佑佑的班主任,还没张口,对方就说:“你对佑佑了解吗?”

  我一下愕然,以为孩子出了什么事情。班主任老师说,前几天,我们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课前我对佑佑说:“你如果觉得不方便,可以不用介绍。”谁知他坚决地说:“您不用照顾我。”结果发言时他非常自然地讲道:“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所以我不记得爸爸的样子,但我有一个了不起的外公,我觉得他就是男子汉……”班主任老师顿了顿说,“像佑佑这样懂事的孩子真是难得呀!”

  后来,我去佑佑的教室,发现墙上贴的评比表,佑佑各项都是全班最好的。可以说,佑佑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单亲孩子的看法,我时常会想:这是为什么呢?不久前我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读着鲍雷伊的成长历程,我总会不知不觉地把佑佑的影像和鲍雷伊重叠起来。

  鲍雷伊也是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是转学来到一所新学校,他普通极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只是个很普通的男生。学校老师并不认为我是超常生或有特殊才艺,我也不像学校里其他人那么喜欢踢足球。我不算笨就是了……班上按照高矮排队时,我的位置在中间,我想您可以说我是全班最中等的人。”这样一个没有特点的孩子是无法引人注目的,也许只有在别人扫视的“余光”中才会被看到。其实,越是那些平常被我们忽视的孩子,越可能让人意外。当老师的都知道这句“行话”——抓两头,带中间。也就是说中间的学生你不用怎么管,他自然会“随大流”,可正是因为和这些孩子交流得少,他们的想法我们很少洞察,所以很容易忽视对他们的帮助,而他们又往往喜欢自己“拿主意”,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就如鲍雷伊对待“失窃的午餐”这件事的做法,他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但都失败了,后来要不是法兰德林先生及时制止,鲍雷伊真的会做出“给自己惹麻烦”的事情来。

  从另一方面讲,鲍雷伊也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作家汉修先生的指点和妈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宣泄的方式———记日记。在记录的同时,鲍雷伊开始学会自省和审视,在读者的惊喜中,鲍雷伊在一点点地成长。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班里的班报,我总会辟出一块地方起名叫“希望、抱歉、遗憾、苦恼”,让学生随时可以把跟这4个词有关的情绪事件不署名地写在即时帖上,然后贴在班报上,孩子们都特别地踊跃,读着花花绿绿纸条上的内容,我会觉得有意思极了。比如:有的孩子被虫牙折磨得痛不欲生;有的因为总坐在第一排而怨声载道……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读这些内容不仅有趣,还会发现“难兄难弟”,就像鲍雷伊最终发现的那样——“原来并不是只有我的午餐被偷过,每个同学都说他们也想要一个装有警报器的午餐盒,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午餐袋里其实没什么好东西的人。”心中一旦释然,还需要办法吗?我还知道有的老师在班里搞“接力日记”,就是几个好朋友组成一组,大家在一个日记本上轮流写日记,这样做,孩子们不但交流了想法,还能彼此鼓励和安慰。

  也许是成人的原因,读这本书时,我特别留意对鲍雷伊周围成年人的描写。我发现,对于这样一个“余光”中的孩子,无论是妈妈、法兰德林先生,还是汉修先生、学校图书馆员……也同样是在用“余光”看他,不!更准确的说法是用“余光”关注他,大家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小心翼翼地,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以最自然的帮助,仿佛唯恐吵醒一棵即将发芽的小种子。就如鲍雷伊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婚姻表现得既坦诚又自然,所以才化解了鲍雷伊的自卑与焦虑。

  还有对法兰德林先生的描写:“法兰德林先生问我愿不愿意每天早点儿到学校帮他升旗,还告诉我不要再倒退着走路了,因为他一看见我这样走就紧张”。在这么简单的语言背后,我们仿佛看到法兰德林先生担忧的目光,但他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在“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个孩子有他的难言之隐,这是不能说的。多么善良与智慧的人呀!反思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看似关心,其实是在不断地“强调”他们特殊的身份,这么做无外乎几种情况:被佑佑那样倔强的孩子拒绝;或者让孩子更加自哀自怜;还可能成为索取的理由;甚至是更大的伤害。其实,从我接触的单亲孩子来看,不是个个都像“小白菜”那样可怜,有些重组家庭的孩子甚至觉得自己得到了双份的父爱或母爱。

  那么,这些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一视同仁,是不露声色的帮助,是对成长的等待。希望“余光”中的孩子被“余光”所注视,但却是悄悄地……(作者系清华附小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6:27 , Processed in 0.0852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