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更换课文是正常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5 10:1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更换课文是正常现象

丁启阵



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9月08日05:06  有篇题报道,先引用编剧刘毅9月6日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帖子——该帖子称:《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名篇被踢出语文教材;由于鲁迅有多篇文章被踢出,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接着,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报道了各地主要是广东省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更换情况,列举了一些网民评论。从网民评论和文后的调查看,大部分人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换血”行为持否定态度,其中不少人情绪比较激动。

有网站编辑问我能否就此事发表一下看法,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上讲,任何一篇文学名文都不妨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天生就必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在我看来,语文教材更换一些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事实上,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更换课文。而且,似乎也没有因此发生过“国将不国”之类的严重后果。内行人都知道,某几篇文章的入选与删去,权力掌握在教材编辑者及其上级领导若干人的手中,跟大众、网民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除了时代环境的变迁,各地方、一拨拨的“若干人”,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地域人文特色、出版发行利益,等等,更换课文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现在因为这个事情进入了民众可议论的范围,于是出现了群情激奋的局面。出现这个局面,有喜有忧:喜的是,民众终于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忧的是,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说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这是因为:人们缺少必要的冷静和理性。具体表现是:一旦看到自己曾经学过、喜欢过或感动过的文章,被删去,或者有人主张删去,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决加以反对,甚至进行肆意的咒骂。根本不去认真看一下别人提出的理由,思考一下其前因后果,不去看一下别人用以更换的是什么文章。举个切身的例子。我谈朱自清《背影》那篇文章,说到文中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节,许多人就立即以那个年代可能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交通规则为理由,彻底否定我的意见,视我的意见为洪水猛兽。有人甚至以没有人因为读了《背影》后被火车撞死,来反对我。他们根本不愿意了解,我所说的实际上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人类文明行为(包括行为规则、公德意识等)的问题。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之所以反对更换课文,是出于不假思索的维护传统的习惯(囿于成见?坐井观天?惰性使然?奴性使然?),稍稍冷静一些的,也不过有一条“它曾经感动过我”的理由——我认为,感动是很靠不住的一种行为。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人生中曾经有过的感动,就不难发现:感动从来不以理性思考、艺术水准等为前提。比如,我们曾经最感动的小说、电影,很可能只是一部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被蒙蔽遭欺骗情况下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故事,一抓一大把。

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群情激奋的局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百姓太缺少这种能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激情便如同久蓄地下的岩浆,突然迸发。又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一堆馒头,就狼吞虎咽起来,是很容易把自己噎死的。此外还有,人们的不满情绪实在是太多了,需要发泄,需要替罪羔羊充当沙包。

冷静和理性地利用这个机会的做法是:从社会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展开讨论。任何一位作家、某篇文章的去留,都可以循着这种路子进行讨论。

对于“鲁迅大撤退”现象,我个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主要理由有: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文学名著的理解不必一步到位即教材选文不妨偏难一些,鲁迅文章中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并未过时,等等。但是,在“换血”与一成不变之间,我更愿意站在“换血”一边,哪怕他们把我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悉数踢出中学语文教材,也在所不惜。因为,一种做法或一成不变的想法,一旦成为全民族不可撼动的信念和习惯,抱残守缺,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后果更坏。每当想起我们中小学年代的一些语文课文,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心中默念:谢天谢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鲁迅的文章,即使语文教材一篇不收,别的地方我们照样可以读得到。试问:有谁是读书只读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的呢?同时,它也丝毫无损于鲁迅在文学史上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2010-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5:13 , Processed in 0.0685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