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的梳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6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的梳理
文章作者:肖俊宇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叙事、案例、实录、论文、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广义上说,案例包括叙事,从狭义上说又各有不同。现以“三个不同”来诠释什么是教学案例。
  1.案例与课堂实录不同。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重在客观照录,一般不作品评,也无须品评。虽然也有适当的选择,但仍趋向于一种摄像机的“文字化”。
  叙事、案例:有叙述有思考。叙述后的这种思考有人叫点评,有人叫评点,有人叫评析,有人叫反思,有人通过议论来表现。可见叙事、案例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再作品评,较之“实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2.案例与教学论文不同。
  论文: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事实之魂,事实为道理服务。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演绎,即从道理到事实,由一般到个别。举一简单例子,如: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可见15、20、195等都能被5整除(这是个别、事实)。
  叙事、案例:叙述事件思考得失。事件是思考本源,思考紧扣事件。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归纳,即从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如上例,15、20、195等能被5整除,可见,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它与演绎正好相反。
  3.案例与教案设计不同。
  教案设计:是未发生的预设,它只是“纸上谈兵”,未进入教室、课堂,一般只要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反应。
  叙事、案例:是已发生的深思。它是教案、设计进入课堂后,经课堂实践检验过的产物。个中有学生真  实的反应。
  好的教学叙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典型性。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具有能够反映与诠释某一方面或领域的典型意义。一般的无代表意义的事件难以成为优秀案例。
  二是鲜明性。是就是,非就非,而不是好好先生,模棱两可。那种泛化而模糊思考难以入木三分。
  三是新颖性。必须平中见新,常中见奇,说人所未说,想人所未想。
  四是启发性。必须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扼腕慨叹,我怎么没想到,或我想到了怎么没写出来!那种看与不看一个样,让人无动于衷的案例不会受到欢迎。
  二、教学叙事的撰写
  教学叙事的撰写,要讲的内容颇多,这里我主要讲两句话,16个字,那就是:叙议结合,缘叙而议;融情融理,情理交融。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让议论深深扎根于事件叙述的沃土。叙述要生动具体,议论富有针对性,画龙点睛。
  第二句的意思是,可以情景交融,可描绘课堂的场景,师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可以抒情议论;可以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掌握了这16个字,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你就学会了教学叙事的撰写。现以本人撰写的教学叙事《精彩,未曾预约》为例作具体、深入的剖析。
  精彩,未曾预约

  课堂,就像一曲迷人的歌。
  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我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闪亮的目光随我手势而移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声议论。我和孩子们的心一块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徜徉。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行进……

  【这里,不惜花费笔墨竭力描绘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课相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描绘了本节课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情景。教学论文是不能这样写的,一般的课堂教学案例也是不能这样写的,只有教学叙事可以这样写,而且必须这样写。加之排比句、短句的运用,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忽然,小郝,一个平常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地,手举得并不高。
  “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插图中的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呢?”说着,顺手轻轻抚摸着小郝的头,动情地说:“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以上主要是叙述,描绘的是事件的开始。孩子动作、神情的描写和教师的心理描写、叙述都力求生动形象,这是教学叙事撰写拥有的特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之后,课堂上纷纷议论开了。
  “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今年大旱,我家乡就旱死了不少禾苗。”
  “禾苗是几株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株单株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
  “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杂乱无章。”
  “我看见到禾田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小郝再一次站起来涨红着脸说,引来同学一片笑声。
  面对插图,孩子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凭着已有体验,竟有这么多的看法,我深为孩子们的细致和挑战的勇气所折服。于是就说:“看来,这幅插图还真有修改的必要了。”
  【这些是学生对图继续指误的记述和教师此时心理的描写。】
  “不,老师,不仅仅是图不对,课文也不对。”
  了不起!图的“指误”刚完,文的“求疵”又来了。有了前面的经验,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我故作吃惊地问:“课文有什么不对?大家找一找。”课堂上又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场面。
  “‘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儿,高不了一大截。”
  “对,水田里都是烂泥,拔高了还会回陷不少,高不了一大截。”
  “再说,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就是旱地,傍晚太阳落山时拔高的,第二天也不会枯死,晚上有露水呢。有露水的滋润,没根的草儿也能竖起来。”
  “即使是旱地,第二天也最多是萎了,不可能“枯”,因为“枯”指完全没有了水分,有的枯枝甚至一折就断。”
  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于是,我顺水推  舟,进一步启发: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接着,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修改方案。并试着给编辑老师提建议。
  【学生由对图的指误转向了对文的求瑕,教学不断深入,故事层层推进。在记叙的基础上,“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这既是教师的心理,又是教师的感叹,更是基于叙述的肺腑议论。体现了叙议结合,缘叙而议。】
  下面是孩子们给编辑老师的建议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
  我们非常喜欢你们新编写的语文课本。读书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考,今天读了《揠苗助长》一课,我们觉得书中有几处不大妥当。我们分几个小组进行了讨论,有以下几个修改方案供您参考。
  方案一:把图中旱地改为水田,单棵的苗儿改为一株株整齐排列的“禾苗”,“禾苗”改画为更像真正的禾苗些。改为水田后,图中人物应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最后一句“都枯死了”改为“都萎了”。
  方案二:图中的旱地不改,那么,就把课文中五处的“田里(边)”改为“地里(边)”,把五处的“禾苗”改为“麦苗”或“玉米苗”,同时,文中写什么苗,图就画什么苗。厦门小学二(1)班
  5月8日
  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忘我而自信的样子,欣赏着他们不凡的学习成果,我惬意而欣慰地笑了。
  【故事由对文的求疵转入提出修改建议,进入了第三个情节,可谓柳暗花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人忍不住往下读,这就是教学叙事所应具有的魅力。】
  正当我要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坐在最后一排很少发言的小鄢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图中画的是老农,老农种了一辈子田地,一般很有经验,不会去做揠苗助长的傻事。如果是老农的儿子去揠苗助长,那才合情合理。”哗啦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忽!又一位同学站起身来:“老师,我觉得还有修改方案三:插图和课文都不作改动,而在课后思考练习中增加一道题目——我能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好厉害,有胆量!”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竟把课文当病文”。
  【正当要结束讨论时,学生忽然站起来,可谓石破天惊。忽!又一同学站起来,有如晴天霹雳。情节的推进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教学叙事的独特个性,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所无法比拟的。接下去的部分以“无尽的遐想”总起,便是比较集中的反思议论。】
  这堂课,使我陷人了深深的思索与无尽的遐想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往往被视为“圣经”,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也显得神圣不容怀疑,不可“侵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圣人”、标准答案,其“神威”不容质疑,不可冒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主客分立,教师给予,学生受之。学生稍有“旁逸斜出”就被无情“修剪”,稍有“异念出头”,就成为众矢之的,被看作“怪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失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被扼杀了。有个比喻说得好,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样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毫不一样的幼苗。教育应当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
  【议论之一:我们的教材、教师、学生,我们的教育氛围。议论要缘于叙述,抓要点,针对现实,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条充满激流与险滩的小河,随时都有旋涡和暗礁;教学,又像一条绚丽多彩充满神奇与变幻的七彩路,随时都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走出旋涡躲过暗礁,同时,还要善于享受惊喜与收获。
  【议论之二:议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学,理想的教师,思路清晰,定义准确,富有新意,体现新的理念,这样的议论,忠于叙述又提升高度,给人启示深深。】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备课时,教师并没有注意教材存在不足,教案中更没写有丝毫有关教材不足的讨论与修正。教学流程完全是相机生成,教学的资源完全是相机开发,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获得。这节课,根据学情的变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创设和谐气氛,激励展示个性,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激情的课;
  这是一节教师难以忘怀的课;
  我相信,这也是一节孩子们难以忘怀的课。
  愿如是!
  【议论之三:由远及近,回归到课堂,落实到本课,将叙述的事件归  整归纳,将议论的焦点再次集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文,图的指误,文的求疵,修改的方案,所叙事例十分的典型、独特、新异。
  细察议论:有前半部分夹叙夹议的情不自禁,有后半部分由远而近、层层剖析的入木三分,议论可谓集中、深刻、鲜明。
  至此,教学叙事怎么撰写,是不是有了一个感性了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呢?是否看出了它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明显区别了呢?
  三、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撰写
  教学案例梳理,可讲的内容也甚多,我这里也抓最主要的两句话16个字来谈:叙为主体,议为点睛;理清思路,巧妙概括。
  第一句的意思为:叙述是文章的主体,往往占去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议论点评要针对叙述,画龙点睛,一针见血。
  第二句的意思为: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教学梳理为几个块块,每块相对完整表达一个中心,然后用一个合适的标题进行巧妙概括。
  教学案例最忌无梳理,无概括,无标题,无要领,无层次,密密麻麻一篇,模模糊糊一片。倘若如此,再好的案例也没人愿看,无人问津。
  笔者经过多年的梳理与体悟,总结出三类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案例梳理的形式与方法与你共享。
  1.一人一课一案例,可以是实录+点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一堂课的内容,主要形式是课堂实录加教学点评。
  如何作点评?点评要紧扣实录,基本方法可以是九个字:怎么教,怎么好,怎更好。怎么教,简要叙述教学的过程、步骤或做法;怎么好,针对这样教,阐述体现了什么理念,遵循了什么规律,巧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达到了什么目的,学生有什么收获;怎更好,主要提出不足,分析原因,寻求有效对策。
  一般的,研讨课、磨课,应多谈“怎更好”,而优秀课例,欣赏的课例,一般重在梳理“怎么教”、提升“怎么好”,可少谈或不谈“怎更好”。
  现以《夕阳真美》一课一个教学片断来阐析。
  师:什么叫灿烂?老师教给你们一个方法。看看“灿”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生:火和山。
  师:想象一下,火山爆发时那种场面是什么样子呀?
  生:很红很红。
  师:对,颜色特别明亮。火山爆发亮闪闪,你说灿烂不灿烂?(灿烂!)课文中说的是灿烂的霞光,我们还会说灿烂的什么?
  生:灿烂的阳光。
  生:灿烂的笑脸。
  生:灿烂的光芒。
  师:说的都是白天的,有没有晚上的?满天的星星能使我们想到什么?
  生:灿烂的星光。
  师:晚上走在大街上,街道两旁到处是——
  生:灿烂的灯光。
  师:反过来说说会不会?(会)“灿烂的灯光”就是——
  生:灯光灿烂。
  师:“灿烂的阳光”就是——
  生:阳光灿烂。
  师:“灿烂的霞光”就是——
  生:霞光灿烂。
  【点评:这位老师匠心独运,预设并生成出了令笔者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绝妙之一:不忘中华汉字造字方法之一——写意,通过拆字,理解“灿”所要形容的情景。绝妙之二:让学生学习了词语之间的搭配,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语感;并懂得了有些词语间的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感受到汉语言的“变幻无穷”。绝妙之三:以火山、阳光、星光、霞光等一系列事物作类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夕阳西下那种“壮丽”的场面,深刻体会“夕阳无限好”。】
  这里,抓住怎么教的三个关键词:拆字、搭配、类比。富有针对的梳理了三分怎么好:运用了造字方法;丰富了语言训练了语感;再次体会了“壮丽”和“夕阳无限好”。
  懂得了以上方法,梳理此类案例便能得心应手。
  2.一人几课一案例,可以是“理+例+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好几课的内容,也许有十年前的一堂课,也许有去年的一堂课,也许有上个月的一堂课……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把一个分多年教学实践的课例从几个方面加以梳理。形式可以是先阐述事理,说明某一方面的相关认识、好处、特点;再针对事理相应举具体实例;最后进一步提升绾结。现以《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为例阐析。
  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然而,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
  【这是整篇文章的理,也是文章的开篇。它提出了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的问题,概括了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篇幅、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  点,对全文的案例起提纲挈领之作用。】
  1.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
  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忠实地为你效劳。”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2.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略)
  3.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略)
  4.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略)
  5.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略)
  6.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略)
  【这里摘录了案例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抓住“变换叙述角度”这个点,先就这一方面的“理”,进行阐述,讲了变换角度训练的好处,讲了于老师在这方面的独特高招。接着具体叙述了《新型的玻璃》中变换角度叙述的课例。最后对这一课例进行了简洁的评析。
  以上六个小标题,围绕课堂练笔,讲述了于老师这个领域多年来的成功实践,六个标题涉及不同的六个方面,思路清晰,概括巧妙。
  一个标题的“理”写二三百字,“例”写三四百字,“评”再写一二百字,合计就是七八百字,六个标题合起来就是一篇三四千字的专题案例。关键是方法,懂得了方法,相信老师们大多能写出理想的案例来。】
  3.几人多课一案例,可以是专题多例式。
  这类案例,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教学,而是来自多人的课堂,围绕专题,把几个这方面成功的实践用一条红线贯串起来。这类案例,选材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自由,往往更容易做出漂亮的案例来。
  一位教师撰写《精雕细琢见功夫》案例,干脆就这样写:
  一、于永正“究竟”一词教学片断
  二、窦桂梅“送别”一读教学片断
  ……
  方法看似笨拙,但写起来却十分方便、轻松。用他人的实例,融入自己的梳理与思考,借用名人之力,署上自己的名字,同样能写成自己的文章,何乐而不为呢?这关键还是要懂得方法。有了方法,案例难写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四、案例题目的拟写
  何为题目?题是人的前额,目是人的眼睛。见人先见“题目”,一个人漂亮可爱与否全赖题目。同理,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必须做到:简洁、醒目、巧妙。简洁,能用一个字的不用两个字,能用短句的不用长句,简简单单,清清爽爽。醒目,难吸引人的眼球,一看题目就忍不住往下读,真想看个究竟。巧妙,或用词是别具一格,或表意上高人一招,或形式上独特诱人。
  题目最忌故作谦虚,如某某浅谈,某某点滴之类。浅谈的还拿给我看?我要见深论的;点滴的还拿给我看?我要看浩瀚丰厚的。最忌长句甚至好几句的,一行写不下还写成两行的。最忌平白无味的,如某某课的教学实录及评析。这一般只能作副标题,它是上不了正题目这个台面的。
  精心拟题,要做到画龙点睛——或表达内容,或点明中心,或诠释教法,或体现理念,或讲究艺术或兼而有之。
  1.侧重诠释教法的。
  如,《于情境中识字,在品读中悟意》《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咀嚼探究突破关键》《想象品读延伸,体味角色形象》。
  2.侧重内容中心的。
  如,《写现场,现场写,当堂评》《把“倾听”进行到底》《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3.侧重体现理念的。
  如,《多元理解,动态生成》《灵动的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开放的理念,对话的课堂》。
  4.侧重艺术表达的。
  如,《情境交融,百花烂漫》《和风拂心扉,细雨润心田》《精彩纷呈,未曾预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00:14 , Processed in 0.1124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