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课,在否定与肯定中出彩
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北孟小学 刘先春 徐秀清
曾经有位专家说过:好课,是磨出来的。
磨课,就是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保证该课教学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磨课活动中,通常先由执教者试教,学校领导和同学科教师集体听课,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像医生会诊一样,从教师语言与教态、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师生课堂交往行为、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以谋求课堂教学的优化。
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总觉得他们的课设计得非常完美,无懈可击,这样的课是一次成型的吗?当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他们都要经过无数次地备课和修改。在《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我感受到了一堂成功的课所走过的路。王崧舟老师设计的《万里长城》,就经历了多次的“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的过程。《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的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调整后改为: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这个导入后来又改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沙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关于这堂课,王老师反复修改各个环节达十多次。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修改中,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放下”、“上升”中,好课才如雕琢后的美玉熠熠生辉。王崧舟这样评价自己的磨课过程:课是在不断地“放下”、“上升”中走向完美的,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可见,磨课是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教学离不开磨课。
下面摘录两位老师磨课的反思片段,从中进一步感受磨课这种教学研究方式对教学要达到成功所起的“催化”作用。
教师A(男,小学高级教师,曾在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每到课堂大赛或教学能手评选,总要磨课。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
磨课常常使我把原先清晰的教学思路越磨越模糊。开始,上课的观点全是自己的,思路自然比较流畅,但随着磨课的进程,大家的思考逐渐深入,观点也随之分化,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舍谁取谁,那种彷徨和无助没有磨过课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每次上完公开课,总觉得一身轻松。倒不是因为得了什么褒奖的缘故,而是来自于磨完课后自己对怎样上好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实,磨课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和展示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追求。它也许暂时无法或自己没能在课堂中得到完全的实施,但它展示的是理想,是追求,是目标。通过磨课,可以使每一位参与者对这种理想、追求、目标理解得更立体、更透彻。
教师B(女,小学一级教师,曾在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我准备了一节《24时记时法》参加市课堂教学大赛。为了体现新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体现出教学的流行因素:用上了电视报、播放《海底总动员》、学生当上了播音员……第一次试教下来,我与学校的几位数学学科带头人一同磨课。大家从课的结构、环节联结、教学语言、学生反应等方面展开点评,并建议“夜里12时是一天的开始”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运用“春晚”“倒计时”的场景……
后来的教学自然是成功的。我深深感到,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身在一线的教师,一般说来,有的是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理论支撑,所以,针对教师理论素养不高、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的现状,磨课是有效的“催化剂”。通过磨课,让执教者(也包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让老师们所要上的课能更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和原则,从磨课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机制,让课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磨课是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向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和推敲:试教、推翻、再试教、再推翻,直到最后成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次地轮回、不断地打磨,才能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获得。“十年磨一剑”,没有长期的磨练,哪能应付自如,哪能窥探到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磨课就获得成功,它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和教研中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升课堂经验。磨课不只是课堂大赛的产物,更是日常教学经常运用的手段。不经过磨课历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磨课是“一群智者的对话”过程。?磨课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小范围的场合进行的,大家交谈、发言都是各抒己见,没有什么约束。不但听课教师可以轮流陈述己见,执教老师也可以穿插其中谈自己的见解,对某一有争议的话题,还可以自由辩论。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在这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相互交流中,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于一体,教学艺术水平因之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在探究如何上好课的路上,不断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