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课程、教材与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1 14: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课程、教材与学习
梁振威 李子建




前言



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层面看来,21世纪是个汰弱留强的年代。汰弱留强,不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由于这个缘故,世界各国都为着自身的发展,大量投资于教育。各国政府投资在教育的原因大抵是基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参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了培养能接受新世纪挑战的接班人,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页1),具有良好语文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时必定是事半功倍,反之,语文能力不佳的人,在学习时必定困难重重。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语文的课程超越了“工具”的框框。笔者试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语文课程文献中作出分析,并尝试从分析的结果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材、学习作出前瞻性的预测。



研究方法



笔者以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是新世纪小学课程的前瞻,故主要搜集的是最近发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或基础教学的文献。笔者所采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台湾省教育部2000年出版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下称“九年一贯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1年出版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新路向》(2001a)有关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之资料及2002年出版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有关语文教育领域之资料,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2年出版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除此以外,笔者也透过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笔者在完成收集文献后,便对相关之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然后因应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前的小学教学形势作出预测性的前瞻。



笔者明白对课程作前瞻性预测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作出研究,但由于时间及人力的不足,同时香港新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尚未出版,故笔者只能从新的课程纲要入手,至于不足的地方,期望将来再作深入的研究。



课程的定义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urrere”,原意是指“跑道”。用于教育的概念上,也就是学习的道路,学习者为着实现目的循着一定的跑道前进。对于课程的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诠释。根据李子建与黄显华(李子建、黄显华,1996,页1)的研究,课程的定义主要可归为五大类:



1.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



2.以课程为计划。



3.以课程为目标。



4.以课程为经验。



5.其他的课程定义:



(1)文化再生产。



(2)社会重建的议程。



(3)课程经验。



(4)思考的形式。



(5)种族经验。



(6)社会文化的选择。



课程的定义人言人殊,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也因时、因地和因人(教育政策的当权者和使用者)的关系而有所改变,那么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建构在一个怎么样的框架上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为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课程建构框架前,我们先看看内地、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新加坡在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踏进21世纪,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对语文课程都进行了改革,台湾于2000年更新了语文课程,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语文学习领域》;内地于2000年对课程进行改革,并于2001年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香港在2000年进行课程改革,称为“学会学习”课程;新加坡也于2002年出版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截至笔者执笔之时,香港新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尚未面世,而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却刚出笼,刚面世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所载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小学中国语文的学习路向相同,故笔者也就以此作为香港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定位。现就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的课程目标,以表列的形式,作出比较。



中国
新加坡


内地: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台湾:2000年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语文学习领域》
香港:2001年《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2001b)
2002年《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课程目标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应用语言文字,激发个人潜能,发展学习空间。

2.欣赏、表现与创新:培养语文创作之兴趣,并提升欣赏评价文学作品之能力。

3.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之基础。

4.表达、沟通与分享:应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沟通见解。

5.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透过语文互动,因应环境,适当应对进退。

6.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透过语文学习,体认中华文化,并认识不同族群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7.规划、组织与实践:应用语言文字研拟划、及有效执行。

8.运用科技与资讯:结合语文与趣,陶冶性科技资讯,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

9.主动探索与研究:培养探索语文的兴趣,并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

10.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应用语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国民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1.培养伦理观念、民主风度、科学精神、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2.扩充生活经验,陶镕思想情意。培养想象、思考的能力,乐观进取的精神。

3.认识国语文的特质,培养热爱国语文的情操,和对自己所发表的语言文字负责的态度。

4.具有使用标准国语,充分表达思想情意的能力。

5.具有认识常用标准国字、阅读书报及欣赏文学的兴趣和能力,并能利用图书馆以帮助学习。

6.具有表达思想情意的语体文写作能力与兴趣。

7.具有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能欣赏碑帖。
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1.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培养情;

4.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

5.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及初中)阶段的目标:

1.培养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增进语文基础知识及其他生活知识;培养自学语文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达到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

2.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及对社群审美情的责任感;

3.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的态度,建立正面的价值观。
1.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通过华文教学,传授华族文化与灌输传统价值观。




简而言之,内地的语文课程的目标依次为:



1.爱国及人生观。



2.中华文化。



3.语文学习方法/主动学习。



4.思维训练。



5.运用语文,主动探究。



6.识字、写字。



7.阅读/语感。



8.书面语表达/写作。



9.说话/沟通。



10.语文工具的运用。



从相关的目标看来,内地的语文课程系统的结构是基于社会背景和专家的意见,是学术科目的“累积知识”与来自社会的“传统智慧”的课程设计模式的课程(李子建、黄显华,1996,页149)。



台湾的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次为:



1.了解自我(自我语文能力的评价)。



2.兴趣与创新。



3.学习能力。



4.表达能力。



5.团队合作。



6.文化与国际理解。



7.运用语文,进行实践。



8.运用语文,结合信息与科技。



9.探究精神。



10.运用语文,独立思考。



除上述的课程目标以外,台湾省也有特定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从相关的目标看来,台湾的语文课程系统的结构是基于个人的发展、中文课的基本能力要求和学习过程的模式。



香港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



1.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



3.审美、性情。



4.品德及责任感。



5.中华文化及国家民族的感情。



从这些目标看来,香港的语文课程基于学习的规范和个人的情操修养。



至于新加坡的语文课程,其重点是:



1.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2.中华文化。



就《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所列的目标来看,新加坡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架构贴近中国内地的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学术科目的“累积知识”与来自社会的“传统智慧”作为课程的定向。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也如香港一样,有既定的教育目标新加坡的教育目标是。语文科的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也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程均注重中华文化体认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语文课程的前瞻



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语文课程改革,各有特色,又各有不同的取向,但以目前的华语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些地方的语文课程是华语课程的翘楚,是毫无疑问的。它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必有其因,同时,课程改革的路向取决于教育目标。四地的新世纪教育目标是:



内地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页1-2)。



香港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课程发展议会,2001c)



台湾



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



新加坡



创设国家的未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成为好公民,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



综合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语文课程,笔者大胆地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作出短期的前瞻性预测,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大抵是:







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



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之一,也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范印哲,1998,页1)。教材设计和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纲要和教育目标。也正因为这样,教材的内容往往受制于课程纲要和教育目标。然而,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道路却是充满挑战和处于探索的阶段,原因是:



1.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从单一化模式,趋向于多样化和生活化。同时教材的定位也从单一使用者──教师,变为多元使用者──教师、学生和家长。



2.由于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要配合教育目标作出设计,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着重“人文素质、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全人发展”,是故从单一的“学科”转变为“学习领域”和“课程统整”的课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教材的设计也更趋向于“校本”。



3.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学”,教材的设计也就更需要创意和结合学习心理的理论。



教材作为实践课程的媒介,必然对“教”与“学”具有一定的作用。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要求,结合国家对教育的意识形态的要求,笔者大胆地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结构,作出如下的预测:



1.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语文课程均着重“中华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必然含有相当成分的“中华文化”元素。



2.新的小学语文课程均重视全人教育,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以此为主要取向。



3.由于“教”与“学”的教学概念的转变,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互动性”将会很强。



4.由于应用科技的发展,电子教材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



5.汉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仍然是教材的纵轴。



6.由于“大语文”的发展,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趋向于“全方位”的教材。



7.配合学习心理的需要,教材的内容将更重视童趣和更注重学生对教材的共鸣。



下页图是笔者因应课程的目标所构思的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设想。







教材的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取向是使用者取向。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材的设计将会更趋“校本”和“一纲多本”。新的教材发展会趋向于没有固定篇章的教材,代之而起的将会是基于互联网的“教材库”。随着大中华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项目,小学中国语文的教材发展或会出现一个世界性的“教材库”。



小学中国语文的“学”与“教”



语文学习的领域十分广阔,重点繁多,层次不同。是故语文的“教”与“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往在“教”与“学”的研究上,成果丰硕,特别在某些语文学习的重点上,更是果实累累。如在识字教学层面上的“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诵诗识字”“全语文识字”(戴汝潜主编,1999);在阅读教学层面上的“问题阅读”“鉴赏阅读”“探测性阅读”(王开宁、赵琴,1998)。



为使老师在教学时更称心如意及更有效推行既定的课程,课程的设计者在设定课程的时候往往会提供教学建议和参考,例如2002版的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老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的时候采用“综合教学法”(新加坡教育部,2002,页36-43);台湾则由于推行课程统整,开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教学,2000年版的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语文学习领域》建议教师自行编辑适合的教科用书和教材以及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在语文学习领域内也详述教学原则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引;香港在2001年版的“学会学习”的文件中,建议以“专题研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1c,页74);至于内地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教学建议”,建议老师在施行语文教学时,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页15-18)。



新世纪的教学概念从教师主导的“教”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着重启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从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是绝对正确的。然而,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老师的“解说”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小学中国语文老师于课堂上必先对学生进行“传授”,才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目标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这方面,语文老师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累积了很多经验。



综合四地新世纪的课程大纲,新世纪的语文“教”与“学”的取向是建构型的学习取向,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方式的学习,从学习的活动中有所发现,并将发现转化为知识,然后透过实践应用作为巩固。从这个“教”与“学”的取向看来,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将会是“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总结



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发展,有着地域性的需要和限制。然而,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地球一体化的步伐加速,竞争的加剧,小学中国语文课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法也必需作出改革。笔者就研究所得,大胆地对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的课程、教材、教法作出如下预测:



课程──意识与技能



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的课程,将会是集意识与技能的课程。意识包括了民族的意识、危机的意识、求存的意识、个人发展的意识等。技能包括了语文运用的技能、读写听说的技能、科技应用的技能、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教材──融合与发展



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的教材,为了配合体认中华文化的目标,将会是新旧相融合的教材。同时为了配合新世纪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材发展也将会是全方位的教材,也由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教材将会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材,甚或是学生自选的教材。



教法──学习与运用



新世纪的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潜能,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实践中学习”或“把所学应用出来”,将会是学习的主体。同时由于课程的改革从“学科”的概念转变为“领域”的综合学习,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的教学,将更配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发现法”和“主题学习”将会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在这个不断转变的社会,为小学语文教学设定不变的课程和教材是很危险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得从过往的经验,凭着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感觉,为我们的孩子着想,定下“先机”,设定中长期的规划,让他们日后更能适应这个急速转变的世界,贡献社会。



(梁振威 李子建)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1999).《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开宁,赵琴(1998).《精妙阅读技巧》.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台湾省教育部(2000).《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语文学习领域》.



[5]李子建,黄显华(199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第二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6]范印哲(1998).《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崔峦(1999).〈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12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新加坡教育部(2002).《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9]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0).《学会学习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咨询文件》.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0]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a).《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1]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b).《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c).《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4]戴汝潜主编(1999).《汉字教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08-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7:25 , Processed in 0.0672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