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会写作者最好不要谈创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9:5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会写作者最好不要谈创作
张红 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15日


  古代诗词的选本乃至集子,多年来一直畅销,只《唐诗三百首》的好几种版本,印数都早已超过了一百万册。这说明古人佳作仍为今人所喜爱,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而最近出版的《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刊有东南某大学“博导”陈良运教授谈当代诗词创作之文《从古人的圈子里走出来》,却告诫欲作诗者要远离古人之作,读后教人觉得不可思议。

  要想学诗,并成为一个像样的诗人,必须首先多读古人之作,读多了以后才好学着作,即从模仿开始,争取逐渐进入创作,而成为诗人,应是谁都明白的道理。诗圣杜甫所谓“破万卷”、“亲风雅”,都是就此而言。元稹这样总结杜甫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以至现代的大家钱仲联、钱锺书等,也都曾告诫人们要多读前人诗方能作好诗。再看看近现代的一些诗词名家,如陈寅恪、吴宓、夏承焘、唐圭璋、缪钺、罗元贞、王季思、孔凡章、寇梦碧、叶嘉莹、霍松林等人,以及中年实力派诗人曹长河、王蛰堪、王亚平、熊盛元、马斗全、刘梦芙等人,哪一个不是因为切实向古人学习、读古人诗甚多,诗方能作好。许多老先生每告诫后辈诗人一定要多读古人诗,甚至专力学某家或某几家,实在是经验之谈。

  而现今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一个普遍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处,正是读古人诗太少。还没有读多少好诗,便急着进入创作,拿诗作去发表,诗词竟然成了谁都可以提笔来写的东西,难怪不少人都进入诗词界,成为“诗人”。这是现今风气使然。许多人的诗如白开水,没一点儿味道,甚至写成了标语、口号,根本不叫诗,原因正在于此。于诗词之道,尚未望见古人藩篱,更谈不上入其堂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找不着北。在这种情况下,陈教授不是鼓励人们扎扎实实地多读些古人诗,争取“入”进去,而大谈什么“突围”、“摆脱”,犹如劝告学书法者不要去临什么帖,而大胆“走自己的路”,岂不是太滑稽了吗。写小说散文新诗剧本等作家,也应多读古人诗文,从中汲取营养,体会古人的技巧和方法,作诗填词者怎么能不多向古人学习呢?毫无疑问,我们的所有作者,尤其是诗人、诗词爱好者,还是要多读古人诗,虚心向古人学习,在多读古人诗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创作。只有真正进入创作,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才好希望超越古人。

  陈教授所发之论,明显脱离实际,属一种误导。文中还有些说法,如只要稍懂平仄、知其形式“就能写出有格有律”的诗词,显然是外行话。他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呢?原来他从不作诗,更不填词,只是一位靠“论诗”吃饭的教授,属钱锺书先生批评的那种。不会做诗填词为什么要来谈诗词创作呢?据其文说,是《中华诗词》编辑部向他约稿,他才写的。编辑部约稿,是不问会否作诗而只看“博导”头衔,但陈教授可以说明自己不会作诗而婉拒,不必勉为其难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不会写作而来谈创作,实在不可取,应为一切不会写作者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27 , Processed in 0.0753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