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撼世之作未必皆“巨制”
张贺敏 刘慧 深圳商报2006-09-26
近年来,长篇小说的流行已成为一大趋势。要产生流传后世的撼世力作,是不是一定需要长篇巨作?在各种体裁中,长篇小说是不是唯一的选择?记者采访了参加“中国作家深圳行”采风的作家们。
长篇效益高因而短篇衰落
江西作协主席陈世旭是短篇小说名家,曾有多部短篇小说获全国大奖。他认为,短篇小说同样能成为经典,契珂夫的小说就是代表。日本也有很多短篇小说大家,川端康成几乎都没什么长篇。不过,写短篇小说在布局谋篇等方面更加讲究,难度很大,又不太“经济”。单篇小说没法出版,出短篇小说集要积累很长时间。而长篇小说既可以单独出版拿版税,还可以改编成影视剧等,经济效益更高,这也是目前长篇兴旺、短篇衰落的重要原因。
报告文学更适合写深圳
李鸣生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很善于表现高科技等大题材。说起小说和报告文学,李鸣生认为报告文学更适合表现深圳改革开放的巨变,如实地写出来,可以带给人强烈的震撼。他风趣地说:“现在是作家的想像力远远落后于生活,像深圳现在的面貌,十几二十年前的人根本想像不到。作家照抄生活都用不完,虚构反而会降低作品的力度。”
散文名家赵丽宏则认为,从长久来看,虚构文学的生命力更强。比如说,老百姓对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因为虚构文学更能越过表面现象,揭示人性的本质。
剧本比小说更难成为经典
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李汀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电视剧比小说更加难写。因为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体,比小说更直观,戏剧性要求更强,不但要具备文学要素,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在他看来,剧本要在语言、思想、情节等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准,才有可能成为经典。
著名作家陆天明也认为,写反映改革开放的电视剧难度非常大。电视剧还要有适当的艺术想像和加工,如果只是客观记录,那拍个纪录片就行了。虽然如此,他仍然“迎难而上”,准备为深圳写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对各种类型的深圳人进行采访,寻找灵感,接下来还打算在深圳生活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