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论中国人缺少幽默感
张放
中国人第一缺少幽默感,第二缺少幽默感,第三还是缺少幽默感。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说中国人有幽默感的人,不是杂种,就是假洋鬼子。最可能的是,这种人楞装不明白,如一些御用文人那样,睁眼说瞎话,要不就是误把笑话或低级黄色段子等,都当成了幽默。
谈中国人有没有幽默,必须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谈。因为幽默与不幽默都来自一种文化。
人能幽默,首先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人人平等”的概念,即人人有权可以在任何人面前幽默,无需看人的眼色行事。你可以在老板面前幽默,因为你无需惧怕因为幽了老板一默,损害了老板的权威而被开除。你可以在自己父母面前幽默,因为你不害怕他们说你不肖,得到一记耳光。你还可以在自己的下属或晚辈面前幽默,因为你知道,这根本不会损害到你的威严,你还是人家的老板,还是人家的长辈。然而,中国文化的最主要内容,却基本是君臣文化,进一步说,是一种视主子眼色行事的文化,一种以投机钻营为大的文化,以“指鹿为马”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不可能有什么幽默感。有幽默感,那是出了鬼,那是莫名其妙。这种文化下最易产生的,是仰人鼻息的恭维式的假笑话,假幽默。这种文化最易产生的,是虚头巴脑,是阳奉阴违。
其次,人之所以幽默,还来自于不论资不排辈。可惜,中国文化更注重的却是论资,倘若无资可论,那就排辈。辈分排好,人的位置大小落定,如宋江的一百单八将,各司其职,就可以毫不担心地彼此相处下去,大哥说小弟,小弟说更小的,以此说下去。这样的关系下,就不会产生什么造次。然而,幽默是什么?就是在一种不讲资历,不论辈分的环境中,产生“造次”,造成一种快乐因素,所谓幽默是也。
这里不妨从多个深入角度来谈中国人有没有幽默。
首先是普通人际交往。谁都知道,产生造次,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是大不幸,是犯大忌。然而,我不得不强调的是:幽默的真正产生,却是将这个造次并不看在眼里,而是以人人平等的身份说话为前提,为先决条件的。
这还得了?这不是反了吗?所以,我们中国人是生活在没有产生幽默的基础的文化之中的。因此,就只能拿开低级玩笑误当幽默感使用。更可怜的,当数中央电视台一些节目主持人,他们本来也与众多中国人一样,在没有幽默细胞的文化中生长起来,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但却总想狗长犄角,玩个“洋式”,总要不住地想幽默,在“盛世”的欢歌笑语中,想着法儿地说些自以为充满幽默感的笑话。可是临了,让我等之人乐也不是,不乐更不是。这时,就听那些节目主持不住地添加说,“开个玩笑”,让人感到基本上就是个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
其次是聚会。中国人不喜欢什么AA制,中国人受不了各拿自己的钱凑数的尴尬场面,绝大多数人认为那样做太丢颜面。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突然之间像打架一样争着付饭钱。而强调AA制的人,必定最后被淘汰出朋友圈子之外被人不齿。真正原因还是中国文化在起作用,中国人就喜欢我这次多吃亏,让你心中产生一种低我一头的感觉。而在这种压根儿不讲人人平等只讲你欠我来我欠你的气氛中,幽默的产生的基本土壤已经丧失。
更有趣的是,聚会吃饭时,将拿钱买单的一定要暂时当爷,不拿钱的暂时当孙子。爷在中国文化里,本来就是活到成精地步之人,于是,在吃饭时,就得准备一些段子。不会段子?那就直接吹牛X了事。当孙子的,就只有听的份,只有卖笑的份,只有装孙子的份,因为人家当爷的一会儿是要潇洒掏钱买单的呀。如果要付款的人是个傻X大款,又喜欢一掷千金,还喜欢当众装相,得,哪怕他的笑话讲得比臭狗屎还臭的话,诸位当孙子的也得在恰当地方,适当地把嘴张大,假装笑得很正确,笑得很开心才对。
当然也有几个所谓要好朋友之间的没有什么意义的聚会。不过就是想几个人吃点喝点。有决定买单者,如果钱不是太多,那不好意思了,买单归买单,咱们今天就各说各话,只是偶尔给买单的主儿留点说几个没劲笑话的时间就算了。
至于上下级之间的交往,则更令人伤神。听领导讲笑话,或抬举一点说,讲幽默,那更是一件头痛得要死的事情。说句实话,有几个领导会讲幽默的?不是自己在那里端着装相,就是说些永远在做指示的话。听的人,你什么时候要当幽默地听?至于你如果不幸,摊上一个笑话永远讲得憋脚还非讲不解的领导,那真是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你死定了”。
除上述情形之外,就是亲戚之交了。得,这种交往比上述情形更难找到什么幽默因素。大家见面之后首先论大小,之后就是大哥大姐爷爷奶奶三叔二大爷地叫着。哪怕那个三叔二大爷是个不识字的王八蛋,你也得当人家的面,把你是小兔崽子人家是你三叔二大爷的感觉弄出来。一个装三叔二大爷,一个装三侄二孙子。这样大家相安无事。至于幽默,那与这种交往没有任何干系。
而师生之间的交往,则更是与幽默没有任何关联。中国的老师们,有几个会幽默的?那些当老师的,几乎个个受中国文化基因的真传,都认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自始至终把自己当人家的爹,而当爹的又怎么可能屈尊跟儿子们幽默呢?要幽默的话,那不是自己把当爹的脸给打了吗?本来是个正常人,可自从当了人家的爹以后,一见到学生模样的出现,马上开始装。而当学生的,也不含混,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严重熏陶,还真就把那厮当成爹伺候着。直到有一天,那个当爹的死了,自己又当了别人的爹,才“多年的媳妇”熬出了头。
中国人与老外相处时,也同样喜欢跟人家先论个大小,总控制不住地想打听一下对方到底有多大,情不自禁地溜达出来一句“how old…”。要不就是让老外们猜猜自己的年龄多大。这样,当谜底揭开,哦,原来比我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心理上得个舒坦。如果幸运地发现自己是大哥,就开始装大哥样。其实,你是不是人家的大哥,又与人家何干?可中国人就喜欢这样。至少因年龄得出结论说,我比你大,因此我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你得听,哪怕你是老外。常言道,我比你吃的盐多,走的路也比你多。可是,老外们却心中从来没有想过你多大,至少不会太在意你的大小,而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幽默感。
这于是就更糟糕了。中国人想幽默,可永远也学不会幽默,永远也掌握不了幽默的真正精髓。中国文化不造就幽默,只产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永远与幽默无关的中国文化现象。
这些外国人看似复杂,而中国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交往,折射出中国文化最大特点: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也因此将做人的基本尊严的副产品__讲幽默,给一并牺牲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个个“韬光养晦”地活着,个个“矮人三分”地活着。这样的活法,如果产生幽默,谁信?只有鬼信。
纵观中国文化下没有幽默感的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人不会幽默,也没有幽默,我们的文化产生不了幽默,我们的文化不是“人人平等”概念下的文化,而是君臣文化,上下文化,吹捧文化。
而在这种文化下,如果说非要将幽默这种洋玩艺与我们的文化相关联的话,恐怕只能将讪笑,皮笑肉不笑,假掰掰的哈哈大笑,假装豪爽实际深藏不露的笑,哥们儿之间并不一定讲义气的笑里藏刀的笑,随时夹杂背叛与愤怒情绪的假戏假演的笑,等等各种笑,一并统称为“中国式幽默”?
可怜的是,“中国式幽默”与老外的幽默之间,因为其背后的“君君臣臣”与“人人平等”两种概念之间的风马牛不相及,彼此一直显得十分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