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设网络文学的诗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1: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设网络文学的诗学
姚圣晗

  用哲性思考网络文学的诗性,从新媒介文学中探寻比特世界的诗学,是网络文学研究需要攻克的理论“要塞”。欧阳友权教授的新作《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岳麓书社2009年10月出版)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研究的学术锋芒和理论收获。

  该著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上篇主要讨论了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论转型问题,试图在一个纵向的“史”的维度上,辨析数字媒介出现后带给当代文艺学的历史性变革,对于互联网给予文学诗性的“消解”和“建构”作用做了透辟分析并给予高度评价,揭橥了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基本维度和数字化审美的精神现象学问题。中篇“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探讨了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的本体与本性问题,在学理逻辑上坚守的是一个横向的“论”的思辨维度。在大量翔实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对中文网络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敏锐地意识到网络文学正在经历的变化,洞见到互联网对于中国文学转型所具有的消极解构和品质异化的不利影响,例如匿名写作对主题承担的卸落、网络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以及读屏模式对诗性体验的拆解等。该著下篇“网络视阈的诗学反思”,解读的是数字技术媒体带给文艺学的理论新课题和学科创生空间,力求在“史”与“论”融汇点上找到“比特世界”诗学的学理症结和理论增长点。其中谈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诗性的消解,由于网络的开放、平等、自由等特点,导致网络文学作品的“展示价值”代替了“诗性膜拜价值”,从诗性逻辑上践履了后现代主义的“非真实化”理念,在过度追求展示价值的同时,丧失的不仅是作品的膜拜价值,还有历史意识和时间记忆,割裂了时间、空间联系,导致了文学的浅表化和媚俗化。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日渐挤压了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图像取代文字,使读书转向读屏,其所带来的文学存在方式和功能范式的变革,是“比特世界的诗学”的核心论题之一。

  作者以哲性的思辨和丰富的文学实证向我们表明,数字媒介所影响的不仅只是文学的创作、欣赏、传播方式,以及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模式,还有文学生存、生长的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从而为文学的历史转型扮演着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激发了文学的活力,产生了很多有别于传统的新作品,使得文学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学生态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文学市场的不断萎缩和网络文学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作家对于网络文学的日渐认同与接纳,以及网络文学影响力的迅速扩大,使得网络文学研究与讨论呈风生水起之势。《比特世界的诗学》对于数字传媒下的文论转型、网络文学本体论以及网络视阈的诗学反思,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网络文学的诗学脉络开辟了新的思维路径和研究视角。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则是对于“高科技与高人文”并行不悖的思考与期待,或者说,是对新媒体文艺精神根脉中人文蕴含的考量,它表达了作者对技术浸淫下艺术精神价值重建的焦虑与警醒。

  作者的哲性思考是在切入“比特世界”的文学现场中实现的。作者通过分析网络审美资源,从技术审美的意识形态话语中辨析了网络文学诗性建构的可能性,从网络叙事的指涉方式、主体间性等不同侧面,解读了网络传媒技术对当代文学转型的影响力和推进力,进而从价值论上提出,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E媒体”,先验地预设了兼容和平权的机制,技术化“在线民主”强化了在线写作的民间立场,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文学梦想和艺术热情,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极权模式中,实现话语权向民间回归。数字媒介用技术方式在突破文学成规过程中为文学赢得了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为文学体制的历史演进探索了新的可能。由于文学经由互联网回归民间,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膜拜性,把艺术审美精神的传送带拆解成了日常生活的碎片,因而在网络文学的行程中,要坚持“高科技与高人文”并行不悖的原则,站在一种人文的高度建设网络文化,注重网络文学对于人类的审美道义及其价值承担。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2:29 , Processed in 0.0725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