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导学生“走”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2 14:5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导学生“走”的智慧(上)
----课堂应变艺术  
教育科学学院/莫源巧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未知、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思维方式,随时都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有学生的偶发疑问,也有学生故意捣乱。因而,在多个变化维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机智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契机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统一智能与情意,幽默转嫁,随机调整,怀有宽容之心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继续正确“走下去,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

【关键词】引导;智慧;应变;机智

【艺术阐述】

著名教授叶澜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波澜激情的行程。”所以,在如今诸多变化维度的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是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

课堂教学一个不易忽视的问题是教师的主观主义对学生主动心积极心的伤害。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学习进程的突然变化,外界偶然的干扰,都是十分多样、事先难以预料的。而教师也不能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路子上赶,更不能不顾学生实际、努力于分毫不差地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变为现实。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变化情况,智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继续“走”。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随机应变、智慧地引导学生“走”,是一种高超的课堂应变艺术,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高超绝妙地处理意料之外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走”要求教师必备课堂应变艺术,随机应变现场情况,因势利导,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幽默、宽容转嫁,借题发挥做“文章”,这些智慧都是教师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和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万永富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位学生向他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课堂便骚动起来,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只见该教师就着这个问题组织了讨论: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不是说箭收到了表示感谢吗?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真感谢,而是嘲讽,意思说: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课题中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

生:我说用“借”的意思深,因为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枝箭不是不还,在交战时要如数归还,是“有借有还”。

生:我认为“骗”字含贬义,用了“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生:我认为在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说“兵不厌诈”吗,用计谋打胜仗是完全应该的。……

(特级教师:万永富《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宁波出版社)

【案例分析】

一、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案例中的万老师在面对学生那出乎意料的质疑“‘借’字用得不恰当而应该用‘骗’字”提出时,不是马上给予否定,或置之不理,或转换话题,而是十分机智地抓住学生这个契机和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课堂情绪,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及时给予智慧地引导,从这里充分体现出万老师是十分了解学生,“以生为本”,关心、聆听学生内心需求,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升华情感。万老师智慧地引导,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读、品味、探讨课文,将疑问解决;同时也开发、锻炼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散思维;更进一步的掌握这篇课文:借箭过程,很好地了解各人物:曹操天性多疑性格特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升华情感。

三、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学生思考的“脱轨”是学生积极主动袒露和表达自己思想一种体现,因而,万老师善于抓住一切教育的契机,并对它们机智地应变处理,及时地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犹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润万物,而不是简单地充当“灭火器”见火苗就扑。

【实施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课前“完美的准备”,但学生们的表现犹如天气变化莫测,又如列车一般会有“脱轨”情况出现。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智慧是灵活多现的,往往体现在各种引导学生方法水准上面,具体来说是以下几种引导智慧。

一、智能与情感统一引导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目标,应当是综合完成教育、教养、发展的任务,达到认知、能力、情感、行为习惯的同步到位,既关心到学生的内心思考需求,也开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所以,教师应统一智能与情感,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走”。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在此方面可谓堪称范例。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关怀》一课时,(课堂实录片断)

师:小朋友,谁来当周总理,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表演一下?(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男生自告奋勇,要当周总理。于老师请他到教室门口,告诉他:周总理右臂受过伤,不能伸直,请他把右胳膊弯起来)(笑声)

师:小朋友,我们就是山村小学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

师:(问扮周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

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想一想。

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好”声音应当高一点。

师:是呀!因为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应当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该生又重新表演一遍)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于永正老师在表演法的运用中体现了智能与情感的这种高度统一。于老师在组织学生表演周总理向老师、同学们问好这段课文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引导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传授了知识,训练了朗读,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感。教师把智慧融进引导中,机智地激励和寓庄于谐的引导,更是有效地铸造了愉悦、融洽、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推动着智能与情感的统一发展。

(《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二、幽默转嫁引导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氛围往往是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能力,针对某些会使教师处于窘境的,如果不予理睬,却有损教师威严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就应用机智应变,以幽默转嫁引导,幽默、不伤大雅地在笑声中使学生来到另一个更为理想的自我展现舞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曾遇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众笑---刘老师身材不高)?在情况两难的时候,只见刘老师微笑着说:我如果说高好,你瞧我,不就有点自卑吗?我如果说矮好,你瞧我,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众笑)不过,我要告诉你,在智慧的王国里,计算人的高度,是从脖子以上开始计算的。(学生自发鼓掌)刘老师凭借自己敏捷的思维,开阔的文化视野,幽默风趣,在充满笑声的自嘲中,灵活应变引导,跳出了“逻辑陷阱”,巧妙地转嫁话题,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更为理想、更易产生共鸣的对话平台上。

(《教学案例》2006.1--2)

三、宽容转嫁引导

40多分钟的课堂里,学生的有效精神集中时间有限,当其产生不耐烦情绪时,就会出现课堂的捣乱现象,随时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时,教师要机智地处理好,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行为,然后引导好学生的“脱轨”注意力方向。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翠鸟》一、二段后准备进入学习第三段,这时老师发现小庆先是打了个哈欠,继而又与同桌小声说话。于老师把他叫起来,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茫然不知所措。于老师再次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去逮一只翠鸟,请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呀?”小庆可怜巴巴,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是好。其他同学也都神色惘然。“你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大家忙低头看书。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就抢着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而这,正是第三段的内容。无疑,小庆已经读懂了。于老师哈哈大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捉翠鸟吗?”小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我和同学说话。”其他学生都笑了,于老师说:“是不是还有点犯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于老师在面对课堂上犯困、和同桌说话的学生采用宽容态度,没有批评指责,借助一个幽默举措“让该生去逮翠鸟”宽容地将该生课堂捣乱行为转嫁到回答课堂提问上,非常具有智慧性的举措,既让该生在宽容中知错,又帮助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四、“活”与“实”统一引导



一节优秀课堂教学,最主要体现在“活”,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机智引导、落“实”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第一场雪》时,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名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支老师在这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机智地应变现场情况,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小学语文教师》2001/11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14:54:44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学生“走”的智慧(下) -

---课堂应变艺术  
教育科学学院/莫源巧
摘自:《敏思博客》



五、随机调整引导

上课时有时由于学生的意料之外的发问,常常让教师措手不及,尤其是该老师没有准备导致一时回答不了,这时就要求教师就应该随机调整,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既不会使得教师因准备不足而在学生面前陷入困窘局面,而且往往会收获因课堂差错而引导出“学生精彩”。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突然一位学生发问于老师“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话音一落,个别学生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性质。于老师灵机一动,马上应变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对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的刻画生动而深刻。一段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这样,于老师的随机调整应变,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得到自我思考锻炼,使课堂教学效果因随机调整更精彩。



综上所述(五种方法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脱轨”思考方向,如:向教师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课堂上的捣乱行为等等。因而,教师要具备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走”正确方向、回归课堂教学的智慧。所以,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学应变艺术能力,在课堂上做到:“眼睛一扫,了解全貌”,“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将手一伸,鸦雀无声”。仅仅依赖教师霸权身份压制学生,往往会是激化矛盾,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应变艺术,灵活加以处理,正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链接】

一节成功的课堂需要应变艺术:引导学生“走”的智慧,一位出色的教师更需具有引导学生“走”的智慧。然而,这些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所得经验高度凝练、内化而成,从而迁移到学生、课堂上,机智应变,引导学生“走”。以下就是我链接的几个对教师的引导智慧形成、提高有所帮助的几点知识点。

一、七种课堂应变艺术简介

1、以静制动术:面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骚动混乱,教师切忌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头脑冷静,以静制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缓和课堂气氛,使课堂氛围和谐。

2、顺水推舟术:注意抓住问题的特点,顺势将其问题巧妙的引入正题,从而达到自然而灵活地引入正题的目的,收到妙手回春之效;

3、旁敲侧击术:对出现的不良行为不正面指责,而是注意旁敲侧击,让其自己思索领悟;

4、将错就错术:问题及时化解,无疑是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原则,但碰到特殊情况,有时也可以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来个将错就错,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增长了见识,同时因很快集中的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任务也得以顺利完成;

5、借题发挥术:一般来说,课堂上不应该说过多的题外话,但有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几句也很有必要,话虽不多只要说到点子上,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6、移花接木术:把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枝节,巧妙的嫁接在教学的主干上,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应变艺术;

7、搭桥铺路术;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摆脱暂时的学习困境,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或有趣的课堂情景;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杨国全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二、课堂应变情绪调控的手段

学生课堂的表现是多样的,面对学生的各方面突变课堂情况,往往会导致教师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教师的引导又要求教师很好地配合情绪调控。情绪的调控是课堂教学的一门心理艺术,其调控的手段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1、自控。指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是同一个人,以自我为对象的控制行为。当教师的言辞表达出现疏漏及违反本意的情况时;当教师发现作为控制手段的言语形式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时;当言语形式偏离甚至违反教学的控制目标,课堂秩序将可能出现混乱时,需要进行自我调控。即要求教师牢牢控制好自己感情的阀门和流量,依据反馈的内容作出相应调节,使感情服从理智需要,不为感情所驾驭。通常有五种调控手段:

(1)势态调节要求教师把握好应变的动机,保持心理健康,建立多方面的超前意识,这对于在性格上有欠缺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2)意识调节要求应变者以自己的智慧、意志、世界观等来控制和调节紧张情绪,使其向无害方向转化。这是自我调节最根本的方法。

(3)格言调节要求教师应急时迅速用内部言语或观念、想法,如“制怒”、“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乃教师的美德”等等格言,向自己发出劝慰来控制产生的不良情绪。

(4)转移调节要求教师应急时迅速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状态转移到其它方面上去。

(5)幽默调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形式,一旦出现差错或口误,引起学生哄堂等情境时,教师可采用幽默来摆脱困境,以维持心理上的稳定,将窘迫一转而成为轻松自如。

2、控他指应变者运用情绪原理,调控某学生或整个课堂的情绪,使之为己所用,适当顺应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导演”回避对方的激情。有三种方法:

(1)感染控制是说教师通过制造一定的情境或以他人、自己的情绪状态、群体的气氛去影响、感染学生,以达到控制对方情绪的目的。

(2)激励控制是教师通过对某种言论、行为的肯定、鼓励态度来达到控制对方的感情,要求教师应急时,运用激励原则制定应变对策,调节和控制对方的情绪,以达到控制其行为活动的目的。

(3)强化刺激控制是教师运用语言、行为刺激学生而激发其积极情绪。如实施“赏罚”即是运用强化手段,调控学生情绪的一种手段。在“赏”的对比下,又可以变消极为积极,使之克服惩罚,争取奖赏。

(《课堂应变的情绪调控及其心理现象探析》钱春旭)

三、务“实”引得学生走向高潮

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说得是课堂教学的“活”:出神入化,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实”。“不逾矩”,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面:实。外“活”内“实”,常使他的课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极有代表性: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充满引导课堂智慧,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师生不断变换角色交流,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



【思维拓展】

一、情景练习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时,有这么一段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面对着该学生写得不好看的字时既要维护好该生的自尊心,又要引导好学生的课堂气氛,如果你是该老师,你会如何处理?



(《小学语文教师》2001/11期)



二、教例分析(请结合教学引导艺术智慧,分析该教例中的教师是如何艺术地引导学生走)



山东的齐兆生老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原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后出现幻景来理解内容。但是,当学生讨论到小女孩擦然火柴看到奶奶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课文为什么说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我想应该是妈妈最疼爱自己的女儿了,妈妈哪里去了呢?”问题的提出,出乎老师的意料,因为课文对妈妈的描写很少,只在课文开始部分“小女孩穿着妈妈的拖鞋”时出现了一次。至此,课堂有些失序。但教师马上意识到:“妈妈”的问题闪现着学生的思维火花,千万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教师抛开了预设的教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题外”话题,“是呀,小姑娘的妈妈哪去了?小女孩为什么看不到妈妈呢?”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合理的想象,“妈妈外出给富人打工去了”“小女孩刚出生不久,妈妈就病死了。”“妈妈因不忍受爸爸的虐待而远走他乡”等等。大家的想象都道出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课堂上暂时的失序,但学生在讨论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透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的课堂因失序变得更精彩。

(《课堂“时序”的意义与调控》作者齐兆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2、《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李耀新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3、《教学案例》.2006.1--2

4、《小学语文教师》.2001/11期

5、《课堂教学技艺》.许高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课堂“时序”的意义与调控》.齐兆生著

7、《课堂应变的情绪调控及其心理现象探析》.钱春旭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2:10 , Processed in 0.1101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