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学生“走”的智慧(上)
----课堂应变艺术
教育科学学院/莫源巧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未知、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思维方式,随时都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有学生的偶发疑问,也有学生故意捣乱。因而,在多个变化维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机智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契机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统一智能与情意,幽默转嫁,随机调整,怀有宽容之心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继续正确“走下去,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
【关键词】引导;智慧;应变;机智
【艺术阐述】
著名教授叶澜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波澜激情的行程。”所以,在如今诸多变化维度的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是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
课堂教学一个不易忽视的问题是教师的主观主义对学生主动心积极心的伤害。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学习进程的突然变化,外界偶然的干扰,都是十分多样、事先难以预料的。而教师也不能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路子上赶,更不能不顾学生实际、努力于分毫不差地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变为现实。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变化情况,智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继续“走”。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随机应变、智慧地引导学生“走”,是一种高超的课堂应变艺术,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高超绝妙地处理意料之外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走”要求教师必备课堂应变艺术,随机应变现场情况,因势利导,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幽默、宽容转嫁,借题发挥做“文章”,这些智慧都是教师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和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万永富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位学生向他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课堂便骚动起来,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只见该教师就着这个问题组织了讨论: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不是说箭收到了表示感谢吗?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真感谢,而是嘲讽,意思说: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课题中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
生:我说用“借”的意思深,因为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枝箭不是不还,在交战时要如数归还,是“有借有还”。
生:我认为“骗”字含贬义,用了“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生:我认为在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说“兵不厌诈”吗,用计谋打胜仗是完全应该的。……
(特级教师:万永富《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宁波出版社)
【案例分析】
一、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案例中的万老师在面对学生那出乎意料的质疑“‘借’字用得不恰当而应该用‘骗’字”提出时,不是马上给予否定,或置之不理,或转换话题,而是十分机智地抓住学生这个契机和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课堂情绪,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及时给予智慧地引导,从这里充分体现出万老师是十分了解学生,“以生为本”,关心、聆听学生内心需求,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升华情感。万老师智慧地引导,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读、品味、探讨课文,将疑问解决;同时也开发、锻炼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散思维;更进一步的掌握这篇课文:借箭过程,很好地了解各人物:曹操天性多疑性格特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升华情感。
三、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学生思考的“脱轨”是学生积极主动袒露和表达自己思想一种体现,因而,万老师善于抓住一切教育的契机,并对它们机智地应变处理,及时地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犹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润万物,而不是简单地充当“灭火器”见火苗就扑。
【实施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课前“完美的准备”,但学生们的表现犹如天气变化莫测,又如列车一般会有“脱轨”情况出现。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智慧是灵活多现的,往往体现在各种引导学生方法水准上面,具体来说是以下几种引导智慧。
一、智能与情感统一引导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目标,应当是综合完成教育、教养、发展的任务,达到认知、能力、情感、行为习惯的同步到位,既关心到学生的内心思考需求,也开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所以,教师应统一智能与情感,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走”。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在此方面可谓堪称范例。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关怀》一课时,(课堂实录片断)
师:小朋友,谁来当周总理,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表演一下?(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男生自告奋勇,要当周总理。于老师请他到教室门口,告诉他:周总理右臂受过伤,不能伸直,请他把右胳膊弯起来)(笑声)
师:小朋友,我们就是山村小学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
师:(问扮周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
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想一想。
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好”声音应当高一点。
师:是呀!因为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应当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该生又重新表演一遍)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于永正老师在表演法的运用中体现了智能与情感的这种高度统一。于老师在组织学生表演周总理向老师、同学们问好这段课文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引导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传授了知识,训练了朗读,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感。教师把智慧融进引导中,机智地激励和寓庄于谐的引导,更是有效地铸造了愉悦、融洽、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推动着智能与情感的统一发展。
(《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二、幽默转嫁引导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氛围往往是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能力,针对某些会使教师处于窘境的,如果不予理睬,却有损教师威严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就应用机智应变,以幽默转嫁引导,幽默、不伤大雅地在笑声中使学生来到另一个更为理想的自我展现舞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曾遇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众笑---刘老师身材不高)?在情况两难的时候,只见刘老师微笑着说:我如果说高好,你瞧我,不就有点自卑吗?我如果说矮好,你瞧我,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众笑)不过,我要告诉你,在智慧的王国里,计算人的高度,是从脖子以上开始计算的。(学生自发鼓掌)刘老师凭借自己敏捷的思维,开阔的文化视野,幽默风趣,在充满笑声的自嘲中,灵活应变引导,跳出了“逻辑陷阱”,巧妙地转嫁话题,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更为理想、更易产生共鸣的对话平台上。
(《教学案例》2006.1--2)
三、宽容转嫁引导
40多分钟的课堂里,学生的有效精神集中时间有限,当其产生不耐烦情绪时,就会出现课堂的捣乱现象,随时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时,教师要机智地处理好,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行为,然后引导好学生的“脱轨”注意力方向。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翠鸟》一、二段后准备进入学习第三段,这时老师发现小庆先是打了个哈欠,继而又与同桌小声说话。于老师把他叫起来,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茫然不知所措。于老师再次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去逮一只翠鸟,请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呀?”小庆可怜巴巴,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是好。其他同学也都神色惘然。“你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大家忙低头看书。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就抢着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而这,正是第三段的内容。无疑,小庆已经读懂了。于老师哈哈大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捉翠鸟吗?”小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我和同学说话。”其他学生都笑了,于老师说:“是不是还有点犯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于老师在面对课堂上犯困、和同桌说话的学生采用宽容态度,没有批评指责,借助一个幽默举措“让该生去逮翠鸟”宽容地将该生课堂捣乱行为转嫁到回答课堂提问上,非常具有智慧性的举措,既让该生在宽容中知错,又帮助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四、“活”与“实”统一引导
一节优秀课堂教学,最主要体现在“活”,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机智引导、落“实”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第一场雪》时,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名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支老师在这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机智地应变现场情况,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小学语文教师》2001/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