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山歌艺术之乡:梅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7 17:3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国山歌艺术之乡:梅县



梅州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和极高的文学性。
  客家山歌与客家民系相生相伴。客家人以喜欢唱山歌闻名于世。“客都”梅州素有“山歌之乡”美誉。晚清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说他的家乡梅州“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之意,名曰‘山歌’。”“彼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梅县松口刘三妹(广西的“刘三姐”,史料称她是“潮梅人氏”)出口成歌、斗赢秀才的故事,以及“刘三妹”式的山歌人物如杨四娣、刁嫂子、张六满、冯祖丕、张水三、何好娘等的故事,在梅州各地,世代流传。
    在客家地区梅州,山歌不仅流行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民间风俗歌舞(如竹马、春牛、船灯、鲤鱼灯等)中,在宗教(如佛教、道教)法事活动中,都用山歌来表现。旧时,山歌还风行于赌馆、妓馆、烟馆中。
    在梅州唱山歌还成为一种职业。一些人以山歌演唱为生,一些穷人(包括有残疾的人)以唱山歌、竹板歌讨钱过活,低等的以此行乞,上乘的成为说唱艺人。兴宁市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曾有专门培养说唱艺人的“忠义堂”,堪称“山歌学堂”,弟子要能唱一二十个传本,并能出口成歌,与师伯师兄们对答如流,才能出师。说唱艺人中的师傅头称“满”,每县都有“满”字号人物若干个。
    客家山歌近似竹枝词,讲究韵律,擅长赋、比、兴、双关、歇后等手法,诗味特浓。黄遵宪盛赞山歌“妇人、女子矢口而成”,“妙绝古今”,“天籁难学”。
    客家山歌不仅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大革命时期,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经常唱起山歌开展工作。农运骨干李坚贞为争得唱山歌的权利而参加红军,她唱着山歌闹革命,身居高位(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后还创作山歌不缀,著有《李坚贞山歌三百首》。红军山歌手李仕娇被捕后,唱起山歌《告白军士兵歌》使看守她的一排白军起义。红军宣传员张剑珍用唱山歌做宣传,被捕后拒绝劝降纳妾时唱的“人人喊涯共产嫲,死都唔嫁张九华,红白总要分胜负,白花谢了开红花”,载入了《革命烈士诗抄》。吕进娣、魏嫲、张二嫲、蓝亚梅、曾国华等都是唱着山歌闹革命,唱着山歌赴刑场。抗日时期,许多革命青年用山歌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客家救亡歌谣》被好些小学当作教材。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利用山歌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就更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歌在“配合中心工作”、“为政治服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改革开放以后,在迎来送往、外引内联中,往往通过山歌“开路”丶“搭桥”,营造气氛,联络感情。我市和我局历年组织的山歌访问团(队)的足迹遍及香港、澳门、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留尼旺、毛里求斯、越南等地,还与当地山歌社团、歌手建立了深厚友谊。
  经过长期的积淀,传统客家山歌数以万计,长篇传本数以百计,它们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客家山歌已列入广东省高教厅“九·五”科研项目,其中,四位山歌大师的四本传记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梅州属纯客家地区,客家山歌流行于全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客家山歌已由被压制的变成被扶持的,由私下唱变成公开唱,由山野里登上文艺舞台,由民间走到文坛官场,由自发地个别唱到有组织的大家唱,由民间歌谣上升到高雅艺术,由主要是娱乐到更多功能。喜欢唱山歌的人虽然日渐少了,听山歌的机会却大大增加了。有关山歌的盒式音带、CD、VCD、DVD充斥音像市场和百姓家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山歌声不绝于耳。全市有5个专业山歌剧团,有众多的业余演出队伍和民间说唱艺人,在城乡大小文艺演出舞台上,山歌节目总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庆典、聚会、招待活动,大都有山歌助兴。兴宁市的公园和明珠广场建有山歌亭,每天早、晚都聚集了许多人唱山歌、听山歌,梅县、大埔等县都有类似活动。各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举办的山歌擂台活动,延续至今。梅县从1983起每年都举办“山歌节”,全市性“山歌节”也已举办多次,“客家山歌节”已成为新民俗。国务院文化部正式授予梅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称号。
  梅州各地能唱山歌的人不像以往那么多了,但山歌手还大有人在,仅“梅州’90山歌节” 就有76名山歌手参加擂台赛,评出4名“山歌大师”、20名 “山歌师”、6名“优秀山歌手”。这些山歌手依然活跃在山歌场中,其中,四位山歌大师最年长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60多岁,还在为山歌作传承。近两三年举办的青年山歌手擂台赛,都有几十名歌手参加。但是近年来,从事山歌演唱的专业和业余队伍的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断层、外流、转行等严重问题,特别是经费的紧拙、条件的恶劣,难以留住山歌人才。客家山歌已经显现传承危机。

( 来源:互联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18 10:00 , Processed in 0.0634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