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意蕴:源于阅读的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12: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意蕴:源于阅读的感悟

江苏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宣龙  孙海明

(刊于《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9年第2期)

教育是什么?或形象隐喻,或立论命题,或现象描述,我们可以从多种思维视角、以多种言语方式来解读这一词眼,而且都可能持之有故,都可能自圆其说。然而,作为人类指向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其内涵之丰富,其情形之复杂,任何一种阐释都不可能穷尽其真实意蕴,因而,我们可以不断地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言语方式去探索其新的意蕴。

笔者经常在思索教育,经常从阅读和教育实践中体味着、感悟着教育的意蕴。近期,阅读了一些人生小品和哲理美文,发现很多文章不无耐人寻味的教育意蕴,这里撷取一二,发表浅见,求教同仁。

一、教育,是对生命价值的发现与发掘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

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

这是著名散文家梁衡作品中的一段,读之颇有感慨。

当一只鹰从雕刻家手下的石头中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时,常人可能盛赞他那一双巧手、那一手娴熟的雕刻技艺。其实,雕刻家最根本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并不是技艺,而是他拥有的一双敏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悉心呵护的慧心。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常人可能只看到它的毛糙、笨重抑或坚硬,或者认为它是奠基砌墙的良材;然而,雕刻家的目光却能穿透这些层层表象的遮蔽,洞察石头的内在价值,发现一只活灵活现的鹰——这就是他的慧眼;在雕鹰的过程中,雕刻家依纹就势,挑剔雕凿,运刀用力时曲直高低,轻重缓急,无不从容自如,恰到好处,对潜藏在石头中的“鹰”秋毫无损,最终让它振翅凌空,毫无羁绊地“飞”了起来。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对鹰的形象、神韵的准确把握,如果不是雕琢时的百般精心,就可能因“误读”而埋没、或者因“误刻”损伤这只“鹰”——这就是雕刻家的慧心。

由雕鹰的故事,笔者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作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通常呈现在我们眼中的言行举止也许极其平常,并无出色之处,甚至有不少欠缺之处;但是,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生命体,他们却各有千秋,各具风采,每一位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独特的价值,而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学生这种潜在优势和价值,彰显这种潜在优势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充当着模具,将学生视为“材料”,习惯于用相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其结果是:学生的差异被消解,棱角被磨平,自我被抑制,个性被扼杀,在教育的“模具”中都被“刻塑”为千篇一律的“物件”。这种所谓的教育,其实早已远离了教育的本真。“雕鹰”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看似“雕刻”,实质不是雕刻,而是发现多姿多彩的生命个体的潜在价值,并且细心地揭开束缚它的“外壳”,解除它的“羁绊”,唤醒它的活力,进而让它的价值彰显出来,让潜藏在生命中的“鹰”展翅翱翔。

二、教育,是对生命航道的开通与指引

一枝上签,一世佛光

北山南山,山头相邻;北庙南庙,庙宇相似。南北两庙,人气大不相同:南庙终年香火不断,越来越旺;北庙却冷冷清清,香火越来越薄。北庙和尚坐不住了,前往南山,拜访南庙和尚,想问个究竟。

入夜,俩和尚对坐。北庙和尚说了困惑。主人笑而不答,取了白日所用佛签:“来,抽一签!”北庙和尚犹豫一下,郑重取了一支:“上签。”主人笑而不看,又让客人连取两签,都是上签。北庙和尚拿签的手停留在半空,狐疑地看着主人,“怎么还是上签?”“接着抽!”这次,北庙和尚索性取了三支——全是上签!“难道……”他大惊,而后大怒,“这不是愚弄香客吗?”

主人笑着摇摇头:“香客何以求佛?无非是为尘世烦恼所困,心乱如麻,需要佛祖授以佛意。一支上签,对歧途中的世人来讲,无异于一世的佛光,它暗示世人“人能全事能圆”,让世人心中点亮一盏信念之灯,挣脱纷扰,明辨是非,以足够勇气迎接生活。你说:还有什么这更重要呢?”

人,都有趋美向善、追求成功的天性,而趋美向善、追求成功的意志行动则需要以自己的信心为精神支撑和能力为现实条件。这其中,信心比能力更为重要,有了信心往往可以使能力得到超常发挥,信心丧失往往能力也随之衰减。信心从何而来?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实验早已表明:信心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外界评价给主体的心理暗示。众所周知,佛签中的判词,与香客之命运毫无逻辑联系;然而,香客因信奉冥冥之中的“上帝”,试图从签中求助“上帝”指点人生迷津或裁决生命归宿。笔者以为,故事中的南庙和尚至少有两大智慧,其一,他深谙签中之语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对求签者犹如一纸命运“裁决书”,毫厘之差,很可能导致求签者人生态度与人生前途的天壤之别;其二,他深得为佛之道,时时满怀善心,不愿“看到”任何求签者因偶然抽取的一枝“下签”熄灭一生的希望之火。因而,他一概以上签奉候香客,期待每个求签者都能从美好“神示”中汲取力量,恢复自信,重整旗鼓,开创美好人生。

我们不能生硬地把学校比作寺庙,把校长比作长老,把教师比作和尚,同样不能生硬地把学生比作求签者。但是,笔者以为,“求签”故事中涉及的“佛事”与教育不无相通之理。其一,体现了一种教育原理:以上签的隐喻唤醒求签者的人生信念,激发求签者的人生斗志,这与我们教育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诠释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尽管不能让受教育者都“成佛成仙”,然而,教育应该唤醒受教育者的“佛心”,为他们点亮“成佛成仙”之灯,指明“成佛成仙”之路,引领他们追求理想、实现理想,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为他们在“成佛成仙”的奋进中加油鼓劲。反思现今的教育,笔者以为非常缺乏这种“佛心”:当某位学生成绩迟迟上不去,我们是否曾经揶揄他“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当某位学生品行出现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怒斥他是“不可救药的坏坯子”……就在我们这样妄加断言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很可能扼杀学生振作自己、改变自己的信心,很可能断送学生整个美好的人生!因此,笔者想说:为人师者应该学一学南庙和尚,任何时候都给学生奉上一枝一生管用的“上上签”。

三、教育,是对生命世界的呵护与成全

一颗珍珠的毁灭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殊不知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那个人心痛不已,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俗话说得好:“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总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美梦的兑现总是伴随着缺憾,优秀的品质往往有其令人痛恨的反面,这正如一枚钱币的两面,谁也无法将它们分开,取其一面而舍其另一面: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然而,由于容不得半点瑕疵,因而毁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由于太过追求完美,因而含恨离世,留下永无弥补的遗憾——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其悲剧根源就在于此。

儿童是人,是蓬勃发展中的人,是茁壮成长中的人,与成人相比,他们身上某些方面确实有更多的幼稚,更多的弱点,更多的不完善,这就好比珍珠,瑕疵或斑点在所难免。但是,恰恰在这种幼稚中,包含着他们成熟的因子,恰恰在这种弱点中,存贮着他们成长的内需,恰恰在这种不完善中,孕育着他们走向完善的活力;同时,也恰恰是儿童的幼稚、弱点、不完善,我们的教育才有存在的理由,才有实施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也才有“度量”价值实现水平的动态标尺。这些道理本来显而易见,然而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我们某些教育者往往很健忘,往往对儿童求全责备,希望甚至苛求自己的门生都是“足金”、“纯玉”,都是“完人”、“全才”,或者非常不切实际地奢望他们通过教育能够“磨去”一切“瑕疵”、“斑点”,成为“足金”、“纯玉”,成为“完人”、“全才”。由于总是以这样挑剔的目光去看学生,因而达到我们期望的学生自然是凤毛麟角,相反地,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的学生却比比皆是;由于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得到的总是远远低于期望值,因而我们在教育中体验到的失败太多,痛苦太多,相反地,感受到的成功太少,幸福太少;由于失败与痛苦的体验太多,而成功与幸福的体验太少,因而我们在教育中就必然地对学生指责太多,伤害太多,埋没太多,相反地,对学生欣赏太少,呵护太少,成全太少;由于遭遇了很多的指责、伤害、埋没,却很少得到欣赏、呵护、成全,因而学生便逐渐由完整的人变为有种种残缺的人。于是,我们的教育和教育者总是在苛求完美的幻想中留下一个个莫大的遗憾。

由此可见,“磨珍珠”的故事对教育的深刻启示是:要包容学生,要辩证地认识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从幼稚中看到纯洁,从弱点中发现优势,从不完善中寻求走向完善的生长点,在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中将学生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身心健全的人,个性鲜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43 , Processed in 0.0656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