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龚玉]君今天啥也不听,只《听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7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雨



大自然对人类无限恩赐,为人类提供无数的审美对象。自然是美或者不美的,即自然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在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柳宗元即提出这一命题,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但这仅是哲学家柳宗元的观点,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当今的中外美学界对这一命题,各家各派各有认识。
在大自然的各种审美对象中,属于视觉审美的对象为多数,但有几种自然现象,我曾经体会过的,其听觉的审美感受强于视觉,这就是:听风、听雨、听涛、听松风。听夜也是重要的一种,但由于夜每天可听,便不觉得稀奇。我由于养成晚睡的习惯,校园地处偏僻,相对比较安静,常常听夜。文学家、哲学家苏东坡在他的《石钟山记》中,记录了他夜听石钟山的强烈美感享受,由他这样的大文豪写出,成就千古名篇。这可是士大夫夜晚睡在船上听的哦,为了获得自然界的美感享受,他倒真能吃苦!
自古南方的才子们喜欢听雨,因为南方的雨多,南方的才子情感细腻,多情,听,给予人更多的情感自由和思维自由,而听雨,成为才子们释放情感的一种颇佳的方式。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可是倾倒不少人啊!不过不单是听,而是综合感受。
唐代诗人杜甫咏雨的句子我最喜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春天的雨,滋润心田,诗人有大情怀,恩泽千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听雨,伤感了些,读后,再体会,情太重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读过就不要想,伤人。
  
听雨,著名的篇章有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词总的格调是伤感的,好在不伤人。少年听雨有红粉佳人相伴,也曾轻狂一阵,浪漫风流;中年听雨,有些悲壮,大概世事经历太多,感触多了;到老年了,头发白了,坐在寺庙听雨,已经是万事超脱了,无悲无愁了。
细细读来,饶有兴味。
  
快凌晨四点了,窗外的雨淅淅沥沥。这是春雨,滋润心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0:26 , Processed in 0.0713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