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隔“窗”看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8 11: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隔“窗”看课

清华附小 窦桂梅

  麻雀已经有一千万至两千万年的历史,且遍布世界各地。除了极寒地区,麻雀几乎无所不在。小时候,在田野、在枝头,常常见到它蹦蹦跳跳的欢快身影。“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非常可笑,仿佛不是飞,而是从空中滚过去的浅灰色绒团。”想想,这一个个绒团就像打着的一朵朵花骨朵。
  现在生活在城市,我也经常会看到它们。“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楼檐,与人共存。生存于市井,忙碌而不羞惭,普通而不自卑。”它们与人比邻而居,把巢筑在檐边缝隙或墙洞或街道两旁的树上。甚至可以说,它们如同我们一样,过着属于它们的日子。
  过去,老人家把麻雀归为四害之一。现在人们已经给它昭雪,并对那个屠格涅夫笔下的《麻雀》敬佩三分。尤其是,读周涛先生的《隔窗看雀》,体会到的更是对麻雀的“看不见”的喜爱。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的文字,触碰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大爱无痕,真正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此。作者对人生世相独到新鲜的观感,融合在这小小的麻雀里。他哪是在看雀,分明在看着雀一样的人,人一样的雀,仿佛作者就是其中的一雀。读文,仿佛我们都是那“看起来,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像复制的”麻雀。
  的确,在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里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里吟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所谓人文精神,它的内核,就是对一切万物生灵的由衷热爱。
  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电视与飞机、卫星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在瞬时彼此相连或者触摸。没有了距离便没有了向往与约束。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环境之间渐生隔阂。于是,作者呢,要隔“窗”看雀,隔的是透明的窗,打开的窗,不是一堵墙,不是一扇死窗户。敞亮开来,却没有走进惊扰麻雀的原滋原味,而是偎依窗前细细地瞧,静静地看。
  如何将阅读到的,转化为阅读的“教学”,这也需要“一扇窗”。阅读与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明显区别的。阅读教学的这扇窗就是: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学习规律,遵循语文阅读的规律,采取有效的办法,从而,让学生看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感受到作品深处的东西。
  就是通过这扇窗,对于《隔窗看雀》这个文本,教者把个人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悟结合,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惭,普通而不自卑”的生活;品评课文的精彩语段,体会作者对麻雀喜爱和欣赏;由雀看人,引领学生感悟不同的人生姿态和意趣上。
  教学从题目“麻雀”开始。单是教者不经意的板书“雀”字,在巧妙解析字的蕴意的时候,就奠定了通常人眼里“小”麻雀里含着的基调,与文中作者的笔调形成共鸣或者落差,以期形成因“情理之中”或“情理之外”而萌发的阅读动力,并进一步产生深度的阅读实践与思考。
  麻雀的“忙碌和普通”是教学的重点,理解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教者采用读悟结合的办法抓住重点字词,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引导学生细心体味、沉吟、把玩,从言语的表层走向言语的深层,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
  细读教学这一重点和难点环节,理解麻雀的“忙碌和普通” 、“不羞愧不自卑”——意在探索人完全可以这样活着的意义,打破我们固守的“英雄”“伟大”的价值与信仰,努力够及人类情感最本真的质地,从而解构我们内心思维的定式,乃至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处。这种探索,无疑对以往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自我认识,都提出了严格的质疑和冲击。也许,这是我们主观臆想,因为从头到尾,作者都是写雀,别无其它。可这种“揣度”,却让我们“驰骋纵横”。
  但,教者并没有把这张窗户纸捅破,也是隔“窗”教学。如课堂最后有一拓展环节。教者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借来了蔡志忠的漫画《庄子》,互文链接,以“蓬间小雀”和“乘天大鹏”的讨论结束课堂——你愿意做哪种鸟?你会怎样看待另一种鸟?雀与鹏,雀与人,鹏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在课堂的讨论里碰撞、融合、分岔、交汇,聚到最后一点:大爱——所有的生命,存在便是意义。
  透过窗口,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风景。文章的不少文字,赋予了诗人特别的眼光与想象,平实而奇特,生动而鲜活,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因此,教者特别设了一个板块,品读课文的语言,借此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文字的爱好与敏感。也许有人对这样“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做法不以为然。对此,教者有自己的想法:一些故事,一些情境,一些思想,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和启发无数心灵,这感动启发的力量的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的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听,但它又超出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这就是文学的高贵之处啊。
  目前,也有人提出,小学阶段语文应该教得简单,没有必要去追究怎么说怎么写,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得有感情就很不容易了。在和教者交流后,我们还有这样的想法:简单语文应该是深入后的浅出,是教师把握语言本质以后的一种轻车熟路的引领。如果什么都不讲一味地让学生反复读,缺乏情趣与智慧的冲浪,必然会让学生衍生单调乏味的感觉。“不求甚解”是境界,求得甚解,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呢?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向文本的语言,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朱自清);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染语感与学生”(夏丐尊 ),从而获得阅读技能,自觉建构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魅力的“语文”。
  当然,今天的有些白话非同过去的文本,我们大可不必“精粮细做”。有些是可以略读,所谓“浪漫阅读”的。但,周先生的这篇文章确要“怡养”文字。文字的咀嚼和着学生的性情才是怡养。因此,教者的魅力又体现在,透过文字的窗口要让学生看到文字里的“宝贝”。这就要“品”。惟有“品”,才有滋味;惟有“品”,才生情感;惟有“品”,才养精神。总之,惟有“品”,才可以拥有“绕梁三日”的余味。可是,我们的有些阅读教学,要么走马观花,甚至跑马观花;要么金秋割麦,放倒一片。更多的时候,是为写而读,为抄而读,为读而读,不是养“气”的涵咏。
  当然,精处绣花,疏处走马,或许都是怡养的方式,两相调和,则处佳境,如果再疏密有致一些,此课境界可再跃然而上。
  看课的,也努力隔着“窗”。感觉甜丝丝的,心润润的。不知不觉,这个看课的,也跟着作者看了一回雀,跟着教者上了一回课。笔者和教者,还有学生,分享“雀”的“自由”与“幸福”,感受作为人类的我们——普通中的自然,忙碌中的从容。
  课没有亲眼所见,而实录往往是静态的,因此总觉得少一些“动”感,此动或是情感的强烈震撼,或是思想的深度撞击,这或许不是课堂的问题,而是隔窗看课所致。但我确信,此课至少如文中之窗:透明而敞亮。

  附《隔窗看雀》教学实录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
  班级:六年级(1)班
  执教:张学青
  整理:杨志强
  一、谈话导入,铺垫揭题。
  师生问好。
  师:(板书“小”字)这个字,念——
  生:“小”
  师:(擦去“小”的钩,用红色粉笔,在“小”字底下,添写“隹”):用红粉笔写的这个字,读什么?
  生念不出。师注音:zhuī
  师:这个“隹”字,指的是“短尾巴的鸟”。“小”和“隹”俩字合起来,念——
  生:雀。
  师:雀字,从“小”,从“隹”,可见,雀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小鸟。
  生:一种短尾巴的小鸟。
  师:对。这个“雀”,我们一般指的就是“麻雀”。麻雀,我们大家都看到过吧。在你的印象里,麻雀是一种怎样的鸟?(师在黑板上添“看”字)
  生:它嘴巴很馋,要偷吃粮食的。稻田里有很多麻雀的。
  师:所以,农民就在稻田里扎个稻草人,让它摇个扇子,或者扯个塑料袋,悉悉唆唆弄出点声响来赶它们。
  生:它们很傻的,连个稻草人也怕的。
  生:麻雀胆小。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一见到人,就飞了。
  师: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四处飞散。我们这里也称胆小的人“麻雀心”。
  生:它,它……(语塞),它很热闹,叫起来。它喜欢在地上找食,我们弄开来的食物,它就要飞过来吃。
  师:恩,我们家的空调洞里,住着几只麻雀,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叫着,像我的闹钟。麻雀的叫声,我们经常用什么词来描摹的?
  生:唧唧喳喳。
  师:呵,唧唧喳喳,热闹。
  生:冬天的时候,我和爸爸曾经用一个东西,罩过麻雀,麻雀很多。我们那里的麻雀,死多死多的。众笑。
  师:哦。冬天来了,其他鸟儿我们很少见到了,而麻雀,好像总在我们身旁的。寒冷的冬天里,它们出来觅食,呵,就被你们逮住了。
  师:刚才大家交流对麻雀这种鸟的印象,谈得很好。有一个人,他也看雀,还为麻雀写了篇文章,题目叫“隔窗看雀”(师板书:隔窗),麻雀在他的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生齐读:隔窗看雀。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师:下面请组长将文章发下来。(注:《隔窗看雀》是苏教版国标本11册教材,目前尚未大面推广使用。)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指名分节读课文,疏通文字,随课文正字,理解“俯瞰”“育雏”等词语。
  师:(板书“瞰”),什么叫“瞰”?
  生:就是看见的“看”。
  师:添加“俯”字,从“俯”这个字,你再想想,“俯瞰”的“瞰”是什么意思?
  生:向下看。
  师:从高处向下看,叫“俯瞰”,也叫“鸟瞰”。那往高处看,叫什么?
  生:仰望。
  师:“雏”,幼小的鸟,刚出生不久的鸟。所以,刚出生不久的鹰,叫——
  生:雏鹰。
  师:再考考大家:刚出生不久的马,就什么?
  一生喊:雏马。
  众生笑。
  师:雏,只指鸟。刚出生不久的马,叫——(边板书,学生边读——马驹儿)
  刚出生不久的牛呢?(边板书,学生边读——牛犊儿)刚出生不久的羊呢?(边板书,学生边读——羊羔儿)
  师:所以说,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
  师:刚才我们请同学分节读通了课文,这次请你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遍,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麻雀,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交流一下,你初读课文的想法或者疑问。初读的感受,原生态的,是非常宝贵的。
  生:我觉得课文写得很美,有些句子读上去感觉很好。
  师:告诉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所以这篇《隔窗看雀》写得也有诗意。
  生:这篇文章不写“麻雀”,而一直写“它”。
  师:你的眼光真敏锐,你已经注意到了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同学们发现没有,文章前七个小节,每一小节都是用“它”来开头的,把“它”换成“麻雀”,是否可以呢?
  生:不可以。因为,课文最后说“人们给它们起的名字是麻雀”,如果前面写了“麻雀”,后面再这样写,就显得罗嗦了。
  师:明白你的意思了,如果前面“它”都改成了“麻雀”,最后一节就是多余了。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麻雀”,而用“它”呢?咱们来比较一下:
  “麻雀不知道累”
  “它不知道累”
  什么感觉?(师朗读有暗示)
  生:用它,感觉很亲切。
  师:用它,感觉麻雀就像多年的老朋友,很亲切。
  生: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把麻雀写得那么好。
  师:是啊,麻雀有什么好呢,又偷食又胆小,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呢?好问题!
  三、读悟结合,走进“麻雀”的生活。
  板块一:体会麻雀的“忙碌”和“普通”。
  师:是的。麻雀很平常,课文说它的生活是“忙碌”而“普通”的(板书:“忙碌”、“普通”,并在词语下面加红点),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麻雀的“普通”和“忙碌”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生轻读课文,并做记号)
  师:好,请同学们放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先把你划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来谈谈你的感受,行吗?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麻雀的忙碌和普通?
  生:“它总是落在那些最细的枝上,而且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也好像每一根刚落上的细枝都不是它要找的那枝,它跳来跳去,总在找,不知丢了什么。”
  师: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从“不停”,还有“总在找”,我感觉到了麻雀的忙碌和普通。
  (投影:并加红重点词)
  师:你看到了两个“总”,又看到了一个“不停地跳”,“跳来跳去”,从中体会到麻雀的“忙”,我发现这位同学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她在划这些句子的时候,在一些重点的词下面又打了圈,非常不错。为什么说这种忙碌很“普通”呢?
  生:它的不停的跳,就是从这枝跳到那枝,又从那枝跳到这枝,就是在那些细的枝条上跳。
  师:是啊,重复得有些单调,普通的忙碌。
  师:就这一个句子,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麻雀很辛苦,因为它总是不停地跳。
  生:麻雀很喜欢这样跳,它很活泼。
  师:说得真好。能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念出来么,读出它的忙碌和活泼。
  生念句子。
  师:再来交流,还有别处体会到它的忙碌或者普通了么?
  生:它的普通:“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借助气流 ,直上高空,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因为别的大鸟可以翱翔,而且能盘旋,而它不能。
  师:非常好。借助这个句子,请你来说说大禽类的鸟是怎么飞的。
  生:大禽类的鸟能直上白云苍穹,作大俯瞰或大航行。
  师:(出示投影)“它翱翔,也盘旋。它善于捉住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作大俯瞰或大航行。” 这是大禽类的鸟的飞行姿态,请你来念念。
  (生读句子,小心翼翼的,不够味)
  师:越来越轻了,那是大俯瞰吗?谁再来试试,把翱翔天宇的雄姿,念出来。
  (指名再读,齐读,有气势)
  师:而麻雀呢?(出示投影):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借助气流 ,直上高空,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念——
  (生齐读,语调明显有变化)
  师:同样的词语用在不同的语境里,语调把握得不一样,这是真正的会“读”书。
  师:这个句子是把麻雀与大禽进行比较,从飞行的姿态和气势来说它的普通。还有吗?
  生:“看起来,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像复制的。”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像复制的,说明它们长得都差不多的,样子都一样的,说明麻雀长得没有特点。
  师:说得真好。有些鸟有艳丽的羽毛,非常好看,而麻雀呢,灰不溜秋的,长得并不好看,你是从这一点上感受到了麻雀的普通,非常好。它不光长得不好看,飞得也不漂亮。请你读——
  师:(出示投影)“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仿佛不是飞,而是从空中滚过去的浅灰色绒团。”一个“滚”,说明什么?
  生沉默
  师:以前,我们学过燕子,说燕子的飞行,“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多么轻盈漂亮,而文中的麻雀呢——(生齐读句子)
  生:麻雀飞得不轻快。
  师:长得不好看,飞得不轻盈,叫得也幼稚,看来,麻雀实在很普通啊。我们再来看,它都在为什么而忙?
  出示投影:“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
  学生答,相继出现一组词:低飞 跳跃 啄食 梳理羽毛 发出鸣叫 孵蛋 育雏
  师:读这组词,你想说点什么?
  生:这些事情,其他鸟类也都会做的。而其他鸟类会做的事,麻雀不一定会做。
  师:(笑)是啊,不做这些事,就没法活下去了。所以,它的忙碌,都是为了生活与生存的需要,琐碎而平凡。
  板块二:理解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去感受麻雀的忙碌和普通,这是感悟课文的非常重要的方法。麻雀就是这样的忙碌和普通,因此在人们的眼里,麻雀容易被人忽略,被人看不起,但是在作者眼里,麻雀却是——(板书:不羞惭,不自卑)
  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呢?咱们还是用那种方法,透过句子感悟。这个问题,比上个问题难些,需要你自己的理解,建议和你的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生读课文,做记号,与同桌交流。
  师:为什么要交流呢?智慧需要碰撞,碰撞就能产生火花。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刚才跟同桌交流的大胆地说出来。
  生:(读句子)“……仿佛从空中滚过去的浅灰色绒团……”,我觉得它虽然飞得不好看,但还是不羞愧,经常在飞。
  师:从哪儿感受到它经常在飞?
  生:“它常常毫无缘由地“扑棱”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原因地飞回来。”
  师:常常在飞。好,飞得不轻盈,样子也不好看,但不是躲在家里不出门,不停地飞,乐此不疲。
  师:这是你的理解和发现,非常不错。谁还愿意来交流你的想法?
  生:(受上位学生启发,顺着这个意思谈):它叫得不好听,但一直在叫,这也说明它不自卑。
  师: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
  师:(出示投影)“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
  师:(点击“永远”)麻雀的叫声,很一般,就是——
  生:唧唧喳喳
  师:有些鸟叫起来,婉转动听,有的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它,只会唧唧喳喳,唧唧喳喳,但是它并不感到羞愧,还是在用它的唧唧喳喳来表达它的欢快。有一个成语与它有关,说欢快的,哪一个——
  生:欢呼雀跃。
  师:是啊,叫得再难听,也是自己的声音啊,没什么好羞愧的,就像答问题,就算答错了,也是自己的想法,开动了脑筋,怎么说都是宝贵的。
  生:它还很爱干净,它常常梳理羽毛。
  师:呵,你的发现老师也没想到呢。羽毛不艳丽,但至少可以弄得干净些。你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爱惜自己的羽毛。
  师:还有吗?它是可以不羞愧不自卑的?
  生沉默静思。
  师:(点击“有责任感”)
  师:卑微,但还记得自己的责任:孵蛋,育雏……
  师:(点击“坚忍”)什么叫坚忍?
  生:坚强地忍耐
  师:“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一年四季里,我想最难熬的是——冬天。在冬天里,麻雀要忍的是什么呢?
  生:寒冷
  生:狂风的袭击
  生:如果冬天的话,就没有食物了。
  师:饥饿,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9:32 , Processed in 0.0868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