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必读书的指导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1 10: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标必读书的指导研究

浙江省绍兴县柯岩中学 叶志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了必读书目:《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说明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许多学生也都有认识,并开始加入到它们的阅读之中,但是他们纷纷感到时间紧迫,课业负担很沉重,三分钟热度一过,很少有人能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量少、时间短、不得法。不少学生只是匆匆浏览,不做摘录,缺少精读,以致于过目即忘。而且,年级越高,程度越严重。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急功近利,人为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不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指导工作,那么,语文教学只会走向死角,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只是一句空话。依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对学生必读书的指导经验,我想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默读和整体认知的习惯。

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8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因为默读时,文字信息不必经过听觉而是直接由视觉接收,速度远远高于朗读。同时,要改变读书时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习惯,这样的读书,会严重影响和降低阅读速度。采用整体认知的方式,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不会影响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所谓整体认知,即一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这样,无疑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默读和整体认识的习惯呢?使学生熟练地运用默读方式,我的做法是:

1、采用限量法。在一定的时间内限定读完一定数量的读物,不允许延长或减少读物的数量。譬如,我常利用上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限量默读的训练,最初选定的书目是短小文中的一本——《爱的教育》,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默读其中的一则内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复述。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渐渐地养成速读的习惯和准确、协调、熟练、灵活的默读技巧。另外,加之阅读内容符合学生特点,学生的阅读兴趣较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向《繁星春水》进军了。

2、采用比赛法。在同一时间、地点,让学生默读同一材料,看谁读得既快又好。我仍利用上课前5分钟时间,规定了阅读的内容,如《朝花夕拾》中内容短小的散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课本中的,我先从此文入手,因为文章大家比较熟悉,搞起比赛来,就可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动找差距,提高速度。从此文进而《阿长与山海经》到《无常》,这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再通过测试了解,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

3、采用遮盖法。此法是为了训练视觉反映速度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读物上端用纸片遮住,边读边往下拉纸片,促使视觉反映一次完成,避免回视。我也在上课前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用纸遮住上下文,只留出一行文字,让学生看一眼后,说出这一行文字的内容。最初产训练,学生回答的内容真让人忍俊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有了经验,准确率也高了起来。

以上三种训练训练默读的方法既可单用也可合用。在训练中,笔者常常觉得只利用上课前几分钟,时间紧,效果不明显,建议广大教师,是否在有限的课时中,抽调出一定量的时间进行系统地训练。

当然除了提高速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阅读的理解率。美国阅读学家施道弗博士在他主编的《快速学习》中,提出了这样的公式:阅读效率乘以阅读速度等于阅读理解率。阅读速度指每分钟所能阅读的词数。阅读理解率是指阅读后答对的问题数与问题数之比。这个公式说明,速度和理解率是互相制约的,要得到较高的阅读效率,这两方面都必须提高。一般认为,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理解率应在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之间,低于百分之七十,表明读得太快,要降速;高于百分之九十,表明读得太慢,要提速。


二、掌握汉语的搭配习惯,瞄准句子的骨干。

汉语句子中,语序和词的搭配习惯有一定的规律,如“发扬”常与“传统”、“精神”等搭配,构成动宾短语。掌握了这些搭配的组合习惯,阅读活动就会变得轻松流畅。这是因为阅读作品或材料中出现的字、词、句越是在读者的意料之中,认识和理解的难度就会越小。掌握汉语的搭配习惯的同时,还要瞄准句子的骨干,一个句子的重点往往是句子的后半部分。例如:“美国总统肯尼迪能以每分钟2000字的速度阅读小说和新闻报纸。”这个主谓句中,陈述的对象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它表达已知的信息,是句子的主语,而“能以每分钟2000字的速度阅读小说和报纸”则是这个句子的重点,它是传递新的信息,是句子的骨干。阅读时,其它部分可一闪而过,目光应主要集中在句子的骨干部分。这样,阅读速度就会大加快。

让学生瞄准句子的骨干,这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培养,除了讲清讲透语文课本中句子的结构、运用及词的搭配等语法知识以外,我还有意在必读书中找例子,找语段,利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例如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我找了这样一个语段:“保尔在全场欢呼声里走下讲台,朝会场里安娜和塔莉亚坐着的地方走去。他很快的和几个人握了手。朋友们挤了挤,让保尔坐下,塔莉亚的手放在保尔的手上,用力紧紧的握住它。安娜的眼睛睁得很大,她的睫毛在颤动,她的眼光里含着惊喜的神情。”当投影片显示这一语段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能上台表演,我也充分利用学生们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地在找主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默记比赛,看谁讲得又快又好。比赛一结束,我在投影片上又显示这样的语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读中,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三、学会预读和浏览。

预读就是当你拿到一本读物时,可以先看开头的一部分,接着看以后各部分和各段的开头一句,然后将最后部分或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实际上你并不需要阅读的那部分文字上。同时在拿到读物时,还不要忘了读读内容提要,这样,在你阅读时似乎有一条线索会把你选择的零散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浏览就是读书时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要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这样,能使你迅速地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能节省一半的阅读时间,它可以扩大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从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以便需要时进行查找。预读适用于阅读长篇作品,能使你读一篇文章仅用通常阅读所需时间的十分之一左右。浏览适用于阅读短篇作品和内容简单的文章以及需要泛读的书。

如何指导学生预读和浏览呢?我想主要靠在具体的阅读指导中逐步培养。当前的中学生,他们阅读文章,尤其是小说,常常停留在对情节的具体感受或对细枝末节的了解上,却很难做到又准又快地把握文章的要点。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过分析,舍去细枝末节,把握重点词、句、段,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表达方式,从中概括出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特殊技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目指导。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除了《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可向学生推荐当代文学作品,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另外,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等等。它们都是很优秀的读物,这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也便于学生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并逐步培养他们预读和浏览的习惯和能力。

2、序目指导。必须培养学生读书先读序目的习惯,序文没有固定的内容,有记述写作过程的,有提示全书要点的,有交代写作背景的,……有各种内容兼而有之的。指导学生装根据各类序文的重要程序和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目录,从目录中了解该书的全貌,并根据需要,挑选一些章节来读。例如《三国演义》一书的前言中,就明确了作者“尊刘乏曹”的立场,并用此观点立场把握塑造了三个典型:忠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另外,初中语文中有《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在整个目录中,该节是第二十一回的上半回,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当时形势,我就让学生阅读书中的目录,特别是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曹国舅内阁受诏。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刘备行韬晦之计的目的,而且也阅读了有关的单节。

3、方法指导。对不同类型的书,指导不同的预读和浏览方法。像对小说,了解重点人物和主要思想:对散文除了理解优美语言外,还要把握其朝代背景。如《朝花夕拾》一书,当时鲁迅先生在厦门和广州的1年时间里,社会急剧动荡,也是先生思想转变的1年。鲁迅面对残酷的现实,血雨腥风,惨不忍睹,便“只剩了回忆。”在这些散文里鲁迅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失败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有了这样的背景,阅读《朝花夕拾》时就能把握其精神了。

4、提问指导。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有无价值,是否得当,教师要给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组织学生讨论。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组成阅读小组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养成他们互相探讨的习惯和精神。
总之,学生学会了预读和浏览的方法,这等于给学生的课外阅读长上翅膀,任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四、搜寻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把握信息核心。

阅读时要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搜寻包含信息要点的小标题,突出重点,着重号、斜体字、黑体字、空行等。阅读时,只要注意搜寻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其它文字可以一略而过。读书时的目光不是直线的,更不是等速的,有时一闪而过,一目十行;有时还要集中在信息难点上;有时还要回顾前文,建立信息的联系。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活动,都要迅速确认话语信息核心,并进行比较、综合,做到迅速理解,这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在《鲁宾逊瓢流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并把每天的经历用笔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下是鲁宾逊按照商业簿记的格式,分“借方”和“贷方”把他的幸运和不幸,好处和坏处客观的罗列),总之,从上述情况看,目前我的悲惨境地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里通过对信息标志——“总之,从上述情况看”的把握,使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到“我”——鲁宾逊飘落荒岛时的悲惨境地,从而较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以上是我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做法。要做到以上四点,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刻意地去培养和训练,努力做到多读多练,综合运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就一定能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这只美丽的鸟儿,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借助课内外阅读这对强劲的双翼,展翅高飞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4:26 , Processed in 0.1244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