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公元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故又称敬仲。公元前723年(戊午年)出生于今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春秋齐国宰相、文武全才,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军事家,我国宰相制度的创始人,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葬于临淄“牛山之阿”,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西村。
管仲是首批进入首都中华世纪坛四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第一人。2004年9月,于他建功立业之地齐国故都淄博牛山脚下,管仲纪念馆落成。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厅、管仲祠等组成。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设计修建,整个建筑气势宏大,被誉为北方的布达拉宫。7.5米高的管仲花岗岩雕像矗立在纪念馆门前广场,与整个纪念馆浑然天成。
管仲自幼刻苦读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25岁(癸未年,公元前698年)离开颍上。早年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齐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为齐国公子纠“傅”(老师)。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嫉恨,终以经世之才,“常与鲍叔牙游,鲍叔深知其贤”(《史记·管晏列传》),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力荐,被齐桓公重用为上卿。
管仲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的本体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还要早,是世界上提出水本原唯物主义观点的第一人。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闪烁着伟大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历史影响深远。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合和故能谐”的社会和谐思想的伟大先驱。
政治思想上 ,管仲主张“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管仲“廉、耻、礼、义”“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后为孔子所继承,构成了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他向齐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辅佐桓公励精图治,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革新西周以来的“国”、“野”制度,实行“参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 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见此篇)之制,国、鄙之中,破除等级依附关系,集政权、军权于国君及大贵族手中。分国都为15个士乡和六个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设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作上卿的辅佐。管仲极端重视教育,提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卓越思想。
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规定“国”中5家为轨,出5人为伍,由轨长率领;10轨为里,出50人为小戎,由里有司率领;4里为连,出200人为卒,由连长率领;10连为乡,出2000人为旅,举乡良人率领;5乡一帅,出万人为军,由5乡之帅率领。全国士乡,共组建三军,齐桓公率中军,上卿国氏、高氏各率一军,开创诸侯大国有三军,每军万人的军事体制。由于士乡之民不得迁徙,世代专服兵役,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有利于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又加强兵器制造,并制定用甲兵赎罪的法令,以增加武器。
经济上革新赋税制度,“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相地而衰(音催,差)征,则民不移”。改革不合理的赋税制度,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不同赋税,使农民安心农业生产,不在外流。
管仲还第一次提出了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这对后世影响很大。所谓士,主要指文武兼备的知识阶层,他们平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战时团结一致,“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农,主要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们按照不同农时,使用适当农具,努力耕作,“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工,主要指从事手工业活动的人,他们“论比协材,旦暮从事”,制作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商,主要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他们根据不同季节需求,密切注视市场供应和行情变化,“负任担荷,服牛轺马”,来往各地,“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贱买贵卖。
为充实国家财力,征税按土地好坏分等,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由官府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同时提倡宽松的财政政策,广开财路,首创了消费(“侈糜”)经济学理念,运用经济杠杆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征服诸侯列国。使齐成为物质基础雄厚、综合国力最强之国。
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对齐国进行了大力改革,齐国国力大振。鉴于周王尚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顺应中原各国希望联合抗御戎狄侵扰的形势,政治上乃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军事上佐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终成首创霸业之功。因有殊勋于齐,被齐桓公尊为仲父。遂在此基础上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生平事迹主要见于《论语》、《国语·齐语》、《史记》和《管子》等典籍。特别是《管子》一书,为我国古代罕见的煌煌巨著,集中完整地记录、汇集、保存了管仲的主要思想、言论、业绩、经验、智慧和治国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