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叙事治疗”来看”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7 13: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叙事治疗”来看”人”

      ---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想法

   “叙事治疗”:又称故事治疗,一个重视语言、文化脉络和态度的取向。是一个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下的产物,在弥漫现代实征主义的氛围中作出了解构与重组。它不是一个全新或是划时代的心理学巨论,相反的,不同时期的心理学思潮成就了其理论架构。然而,在笔者有限的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深深觉得透过叙事的观点,”人”,比较能够被完整的观照到。而”叙事治疗”所要谈的,就是简单的”态度”两个字;一个治疗师对”个案”的态度、对自己和”生命”的态度。

浅谈”叙事治疗”的部分观点:

  一、现代vs.后现代:”现代主义”重视因果、实证与客观的真理。此想法下的”人”是病态、充满疾病,并且可以被切割成一个个器官、或被归类在不同的范畴来讨论,例如:一个人罹患DSM IV诊断中的忧郁症,并透过药物来改善神经传导的功能失调。在这样的想法中,人是被等同于疾病或是DSM IV中的一个诊断。在评估过程,临床工作者不断地去收集病征,以求得出“正确’的诊断。这样观点,不断地病态化和强化个案的“失常”状态,并使得疾病与人之间,紧紧缠绕,无法分割,也诱导个案进入被动无能的状态,需要所谓的专家协助与药物治疗。

  常面对一些较为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式,第一个疑问就是:”在心理治疗中,人如何能够透过标准化的治疗次数与程序后就能够被“治愈”?”。一个割盲肠手术可以用步骤化的程序再加上一双熟练的巧手、技术的完成手术。可是心理治疗也可以吗?一个人与人间不同的生命对话,如何以同样的对话、步骤与“技术”,来完成心灵上的互动?

  然而,”后现代观”或叙事所强调的是:人与问题是分开的,”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问题的产生常常是社会或文化所建构出来的,那些来自种族、性别、国籍、社经地位、性取向等主流意识的压迫。例如:原民的酗酒问题,原民与酒,常常被划上等号,不过,当一个族群被迫以它族的不公平游戏规则去谋生存、竞争,麻痹自我,相信是容易发生的。

  一个小样本的精神分裂症同卵双生子研究指出:同具有精神分裂症基因的同卵双生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的教养下,成年后是不一定会有精神分裂症状发生。这似乎代表人并非只能无力的被基因、遗传等器质性因素所控制,还有其它的社会脉络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文化、以及人的潜能等。

  心理治疗从早期将注意力放在个人身上,到后现代心理思潮将心理治疗从”系统论”带到”社会建构论”。““系统”的隐喻使我门只看到家庭里面互补的循环,和彼此共同制造问题的情形,却没有帮助家庭成员找出某些出于文化的价值观、制度和习俗,对他们生活和关系所造成的负向影响,进而诱导他们凝聚起来,反抗这些价值观、制度和习俗。”(Freedman, J., & Combs, G., p.42)。当一位叙事的治疗师面对家庭,他/她不是在家庭系统之外的指挥官,而是以”人”的态度一起和家庭成员找寻资源和出口。

  二、”态度”重于”技术”:当接触到叙事所传达的”态度”,才整合了一直存在对心学习理治疗技巧的疑问和学心理学的目的;不只是面对个案时所用的方式与报持的态度,还有要站在什么位置来观照生命与自我。一个对故事”好奇”的态度,抱持”欣赏”的角度去和个案讨论那些”例外经验”,个案的那些”少数”不被问题所干扰的独特经验,而不是一再被强调的”多数”偏差行为。

  有位谈了一年多的精神分裂症个案小婷(化名),有自伤与逃跑倾向,有次又发生吞食电池的事件。护理工作人员从眼神、肢体动作、语言透露给她这样的讯息:”小婷妳又来了!”。当我们会谈时,她哭着大喊说:”我所做的努力都白费,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提醒她:”我记得相较上次自伤,这次好像隔了比较久的时间才作出这样的傻事,是这样吗?”。她带泪点头同意,我接着问:”哪,这段时间你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啰?”她收起泪水再次点头,我带着讶异的口气询问:”哇!小婷妳可不可以告诉我,这段时间你是怎么做到的呀?”,她愣了下,开始思考那些她”早已存在”的能力和独特、闪亮的经验。接下来,开展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对话。这呼应了叙事所传达的”相信”:相信”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人,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经验。”

  局外见证人团体(Outsider Witness Group)是叙事治疗家White M. 在澳洲针对当地原住民所用的回响团队,协助他们在主流白人文化的压抑下,重拾自我尊严与族群认同。一个方式是尝试以叙事治疗师与个案对话,四周围绕个案的重要他人。在会谈后,由围绕个案的重要他人,一个个讲述其在个案会谈中的想法对他们所激荡出的想法,不是批判与建议,而是被个案会谈中所触动的生命经验和感受。透过”局外见证人团体”,个案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故事被聆听,甚至能触动另一个人的生命,进而体认自我存在与价值的经验。

  两个星期前,利用演讲的机会进行这样的团体形式,演讲前,征询个案意见,她从演讲开始即在现场,整场演讲到进行团体,我和个案间是”透明”、无遮掩的。在让现场听众了解团体进行的方式后,一场解构传统精神医疗的个案讨论会就此开展和延续;个案、治疗师和听众大家一起找寻生命的出口。其有别于精神医疗机构的个案讨论会形式:各领域医疗人员群起争相提出个案的病症与偏差行为,一阵厮杀后,个案被带至现场并与主持人进行会谈,然后个案离开,又一阵群起攻之。身处这样的场合,常失神以为时空转换至文革的斗争场域,看着个案身后拖着长长一大串的”毛病”离开会场,试问,看到完整的”人”吗?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角色,在后现代的思维里,是被解构的。而”叙事”,就是听故事与说故事的过程,一个带着叙事态度的治疗师只要带着”好奇心”和”不知道”的态度,去聆听个案的故事,一起寻找生命的潜能,欣赏那百分之一的例外与独特事件,让非主流的故事取代主流的故事,进而解构、重写生命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4:23 , Processed in 0.1260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