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官方舆论一片喝倒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9 20: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官方舆论一片喝倒彩


2005-10-1  来源:中新网(北京)

  最近这几天,翻开维也纳的各大小报章,最抢眼的标题莫过于奥地利左翼女作家埃尔弗蕾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开始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惊叹奥地利这么小小的一个国家,不到800万人口(仅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竟人才辈出,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得奖者。

  翻一翻报章才知道,耶利内克已是奥地利第23位诺贝尔奖得奖者了!

  耶利内克的作品洋溢着她的热情与勇气,远见与语言才华。她最大的特色,便是运用她的“语言暴力”,对社会与政治,尤其是奥地利有右翼倾向的政府毫不留情的批判。

  对国家的热爱,让她因失望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仇恨。她在去年受访时提起奥地利时便曾说过:“我对这个国家的痛恨是那么地彻底,那么地折磨人。可是我仍然要天天将这仇恨用清洁剂透彻地粉刷光亮。”

  在得悉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甚至要强调:“这可不是献给奥地利的花环。”

  从攻讦到祝贺

  因为她强烈的个性,她极端的政治倾向,她在奥地利不乏仇人。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与奥地利联合政府中自由党主席海德的骂战。他们不时在公开场合相互攻击对方,海德更是以“那个共产党人”来称呼耶利内克。

  像耶利内克这样的一个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舆论界应该有不少攻讦她的声音。这几天,我翻遍奥地利大大小小许多报章,没有人议论她的文学成就是否值得拿诺贝尔奖:虽然文学界比她更热门的大有人在,没有人质疑诺贝尔评委会的遴选标准,更没有人就此向她多方诘难。

  在获奖名单公布的那一天,奥地利总统甚至还向她祝贺,并感谢她对奥地利文学界做出的贡献。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中国舆论界的反应。当时的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几乎全是一片喝倒彩之声,弄得诺贝尔文学评委会主席必须出来澄清,诺贝尔评委会并没有政治目的,颁奖给高行健是基于他的文学成就,而非他的政治立场。

  奥地利只是一个小国,表现的却是一个大国的风范,对异己能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却没有奥地利的这么一个心胸。《联合早报》评论员庄永康便曾撰文指出,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应该容纳不下文学这么一个微弱的声音。

  套句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人,是一个大浊流,应该是海,才容得下这个浊流,使它干净。我教你们作超人,这超人便是海”。奥地利是一个大海洋,中国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14:04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将赴台授课 薪水约7位数

2011-03-03 来源:中新网

--------------------------------------------------------------------------------

     
[提要]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2月下旬允诺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并已接下聘书,2012年春天或秋天赴台授课。台师大规划,高行健来台仍以讲座为主,搭配其他表演艺术课程,至少会赴台停留半个月,并亲自指导表演艺术研究所歌舞剧。


资料图:高行健 中新社发 郑宇钧 摄

  中新网3月3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2月下旬允诺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并已接下聘书,2012年春天或秋天赴台授课。这是高行健首度接受台湾的大学聘书,台师大也将由表演艺术研究所筹划,2011年将高行健的作品《山海经传》搬上舞台。


  报道称,洽谈过程中,高行健从头到尾都未要求报酬,只希望台师大能实现他的心愿,让《山海经传》脚本成功搬上歌舞剧。在张国恩当面承诺高行健后,也让文学大师愿意接受台师大聘书。据了解,台师大坚持支付约7位数的薪水,聘任大师担任讲座教授。

  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当时的台大副校长吴静雄曾远赴法国,邀请高行健回台担任讲座教授,但当时高行健因为健康情况不允许长途飞行作罢。台师大这次由校长张国恩亲自出马,允诺会动员全校之力改编《山海经传》成为中文歌剧,终于让高行健点头答应赴台担任讲座教授。

  张国恩表示,高行健曾经两度参访台师大,与表演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梁志民是多年熟识,在梁志民的居中牵线下,终于让高行健愿意接下聘书,最快2012年春天赴台。

  台师大规划,高行健来台仍以讲座为主,搭配其他表演艺术课程,至少会赴台停留半个月,并亲自指导表演艺术研究所歌舞剧。

  张国恩表示,除了邀请高行健赴台担任讲座教授外,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灵山》,有很多当年在大陆创作时的照片,台师大将协助数字化这些珍贵资料。


来源:中新网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15:26 | 只看该作者
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 “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文学生涯

    高行健获奖后,出版的介绍文集,封面人物即是高行健。

  高行健1981年的着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5年,在北京与凋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16:38 | 只看该作者
高行健:获奖在“彼岸”




  当地时间10月12日13:00(北京时间12日19:00),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旅法中国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认为,“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这位走向了世界的文学家,也是当代华语读者圈的陌生者。当他的获奖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开时,网友也在相互打听——高行健究竟是谁?
  高行健究竟是谁呢?这位中国实验戏剧的先行者,剧目在全世界演出,1992年曾获法国政府艺术大奖,目前定居在法国。
  他第一个圆了中文作家百年诺贝尔梦,然而他的身份证上注明是法籍;我们熟悉他早期的剧作,但那都是些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实验;后期他着力书写中国的“过去”,然而他的读者却少有了国人……
  高行健曾经有部戏叫《彼岸》,这个名字似乎正成了他今日获奖的一个隐喻——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19:27 | 只看该作者
童年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少年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恽宗瀛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文学生涯
  高行健获奖后,出版的介绍文集,封面人物即是高行健。   高行健1981年的著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5年,在北京与凋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定居欧洲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作品
戏剧
  《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实验剧作   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92年,在台湾上演。   《车站》,实验剧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线剧社演出;   1988年,在英国上演;   1992年,在奥地利上演;   1999年,在日本上演。   《野人》,大型剧作   1985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   1990年,在香港上演。   《高行健戏剧集》,戏剧集   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彷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彼岸》,实验剧作   1986年,在北京文学刊物《十月》发表;   1990年,在台湾上演;   1994年,瑞典皇家剧院出版瑞典文版剧作选《彼岸》,译者马悦然。   1995年,香港演艺学院,高行健执导。   《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冥城》,舞剧   1988年,在香港上演。   《声声慢变奏》,舞剧   1989年,在美国上演。   《逃亡》,剧作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发表;   1990年,在瑞典皇剧院首演;   1992年,在德国、波兰上演;   1994年,在法国上演。   1997年,在日本、非洲贝宁和象牙海岸上演。   《生死界》,剧作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   1992年,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在巴黎圆环剧院首演,后参加"阿维农戏剧节";   1994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当代世界戏剧节"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6年,在波兰上演;   1996年,在美国上演,高行健执导。   《山海经传》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对话与反诘》,剧作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法文版也同时发表;   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高行健执导;   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剧院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执导。   《周未四重奏》,剧作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夜游神》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八月雪》,现代禅剧、京剧   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
小说及论著
  《灵山》,长篇小说   199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译者为马悦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2000年,英文版出版,译者陈顺妍(Mabell Lee)。   《一个人的圣经》,长篇小说   1999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给我老爷买鱼竿》,小说集   1989年,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短篇小说集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戏剧六种》   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相关
  高行健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是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剧中写待业青年黑子与少女蜜蜂相爱,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无法结婚,在黑子迷惘彷徨之际,一个车匪利用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与他密谋一起合伙盗车。结果他们扒上了由小概担任见习车长的一节守车,小概是黑子的中学同学,他也深深爱着蜜蜂,而当列车开出不久,蜜蜂碰巧也搭上了这节车厢。由此在车厢十分有限的时空中,围绕着黑子、小概、蜜蜂之间的恋爱关系,以及老车长与车匪的较量,展开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黑子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猛然醒悟,他与车匪在搏斗中双双倒下,小概在老车长的指示下亮起红灯(绝对信号),列车安全进站。如果仅仅从剧情来看,这个故事并无多少新意:作品所着力描写的是像黑子这样的年轻人从内心的失落中重新找到理想与信念、重新理解做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心路历程,基本未脱出“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但高行健却赋予这样一个有些老套的故事以十分新鲜的戏剧形式,这主要体现在他打破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作了现代主义戏剧技巧的实验和尝试。   《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一种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上。情节的展开不单单依循传统戏剧的“现在进行式”的客观时序,即在通常情况下,戏剧总是会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但在《绝对信号》中,却既展示了正在车厢里发生的事件,同时又不断通过人物的回忆闪出过去的事件,或把人物的想象和内心深处的体验外化出来,使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件也在舞台上得到展现。如黑子在车上与蜜蜂重逢后,舞台上经过光影和音响的变化而把时间拉回到过去,演出了他与蜜蜂的相爱、迫于生存的烦恼和他被车匪拉拢、怂恿的心理变化;又如当列车三次经过隧道时,舞台全部变暗,只用追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分别展示了黑子、蜜蜂和小概想象的情景,使三个人之间的内心矛盾和盗车之前的紧张心态得到有力度的刻画,另一方面,也更为深在地揭示出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由于这种打乱正常时序的时空表现,在舞台上便出现了现实、回忆和想象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从而使整出戏呈现出异常的主观色彩,剧情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于人物的心理逻辑。与此相关的是,剧中增多了“内心表现”的成分,除了把人物内心的想象和回忆外化为舞台场面之外,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如黑子和蜜蜂在车厢里相逢时,舞台全暗,只有两束白光分别投在他们身上,他们在火车行进的节奏声和心跳的“怦怦”声中进行心灵的交谈。又如车长和车匪在最后亮牌之前的心理交锋,舞台上的人物都定格不动,两人展开一番激烈的内心较量。   此外,这出戏在舞台语言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比如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是为了调整场赴,还更加突现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如黑子回忆与蜜蜂恋爱时打出的蓝绿色光和优美抒情的音乐,小概回忆向蜜蜂求爱时的红光与光明而热情的号声,黑子在想象自己犯罪时的全场岗暗与无调性的嘈杂音乐,小概想象自己面对黑子犯罪的复杂心理时的白色追光与由打击乐器演奏的无调性音乐等等,都各各不同地深入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整体上为剧情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铺垫出了一层非常强烈的主观效果。   应该说《绝对信号》中的艺术探索还只是局限在技巧方面,尽管剧中对黑子这个人物的刻画隐约透出了一种虚无和反叛的倾向,似乎可以看作是后来《无主题变奏》等小说的先声,但在这个作品中,由于老车长的正面教育意义被过度地突出了,因而不可能给这种朦胧的现代意识留出充分展现的空间。《绝对信号》在80年代初期的文坛上出现,其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与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等“东方意识流”小说相似,它是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摘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瞬间》:高行健的新戏剧美学   中国的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具体哪一出可称为开山戏,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从时间上来看,高行健的《瞬间》应该是走在前面的。   那部戏,全剧只有一个女性人物的独白,几乎没有任何动作。说话的女人自称“她”,自述与男人之间的腻烦情绪,当她感到寂寞难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四肢开始脱落。   这部戏里面,全部的戏剧张力是倚靠舞台灯火和独白时的台词,讲述个人从性的痛苦和成长的痛苦得到解脱后,自我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观察之物,也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言说之物。   高行健用这部戏阐释了他的新戏剧美学,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实验戏剧继续发展的空间。   人民网专稿《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违背了诺贝尔遗嘱》,文章从诺贝尔遗嘱谈起,对比这次评奖的标准、规程等,得出如题的结论。结论认为:“这次文学评选,可以说是诺贝尔奖金的大贬值。不论从评选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评选人组成看,诺贝尔基金会都必须做彻底改革。对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早就提出多次呼吁,这次文学评奖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诺贝尔基金会需要诺贝尔奖金保持信誉,那就应该听取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呼声,趁早开始彻底改革。” [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22:05 | 只看该作者
高行健还是个画家

李维菁(12月8日14:40)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华人得主高行健,除了文学、戏剧上的成就,他在绘画上也是受到相当评价的一位画家。他在现代水墨的创作上有着相当独特的个人技法与风格。

  高行健在欧洲、香港以及台湾皆举行过个展。他的多年老友,台湾媒体、文化界闻人高信疆正是引介他至大陆艺坛的人物,高行健在台湾的第一次个展是在1995年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第二次的个展则是今年于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举行。高行健的绘画在欧洲受到艺评人相当的瞩目,德国甚至有一位私人收藏家专以高行健的绘画设置了一间专门的美术馆。

  高信疆表示,高行健对于艺术上的才华是多面向的,他的绘画全是自学出身,但纯熟有才情,尤其是创意相当高。高行健在水墨表现上有着相当特殊的技法与意涵。在技法上,高行健善用黑白墨色与层次处理,而在意涵上,高行健的水墨充满着现代感,并有着浓厚的悲剧气息,总是诉说着生命无奈以及人性的压抑。有趣的是,高行健的绘画中并不以人物为主题,但所传递的精神却是人性底层的东西。

  高信疆表示,自己一九八五年在德国认识高行健,十多年下来的好友,除了肯定高行健在文化上的成就及热情,而他的朋友对他的喜欢,也因为高行健是一个“思想活泼、待人诚恳而细心的人”。
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24:56 | 只看该作者
高行健論
作者:劉再復
ISBN:9789570827958
定价:NT$ 350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时间:20050101

--------------------------------------------------------------------------------

简介:
  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的積極的「逃亡」與孤島狀態,獲得「普世性」的認同。追蹤高氏文學精神長達20年的劉再復,是最了解其得獎前後的人。此為華人知名學者劉再復細論高行健重要著作的創作主旨、生命轉折背景,以及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後的高行健狀態等,可視為了解高行見其人其文的超級指南。◎高行健為何要創作《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這兩本奠定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劉再復細說重頭,勾畫一個最具文學人狀態的高行健,其在文學探索路上的身影。
  ◎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文壇對此事件的強烈排擠效應,高行健本人、及劉再復與馬悅然的回應。得獎前後,高行健的生活與創作狀態如何?他仍是踽踽一人前行嗎?
  ◎高行健的戲劇如何啟發中國在1980年代的戲劇改革?
  ◎馬悅然如何面對全球華文創作的發展?他跟高行健的認識是如何開始的?除了高行健之外,馬悅然心中是否有一份「華文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
  劉再復與高行健有多年的深切情誼,本書內容所揭示的第一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其人其文,相信是最詳實、最具可信度的。
  本書序由瑞典文學院資深院士馬悅然教授親寫,對高行健與劉再復皆相當熟稔,序文對兩人交往有相當交代,並以推薦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關鍵人,誠懇寫出對高行健的創作期許。
  高行健的著作甚多,本書為研究高行健的第一選擇,資料詳實、論述流暢不黏膩於任何學術名詞,是一本意讀易懂的專書。
9#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27:12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20:33:34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一)——高行健获奖是否值得我们骄傲?  



  [强国论坛读者来信]文章作者:曹纬夏 2000-10-16, 15:48
:20

  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当代
中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瑞典皇家文学院对高行健的评价颇
高,好象代表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前进的方向。好象我们中
国的文学只有沿着瑞典人的评价我们的文学才有生存的空间。这
样的评价不仅让我们想起了前几日梵底冈的“封圣“事件,我们
不仅要从这个文学奖来看这个诺贝尔奖是否是包治百病的的“唐
僧肉”。

  在高行健获奖以后,许多人感到又一个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在
欢呼雀跃。我一开始还以为真是一个中国人呢?原来是一个法国
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要认清一个法律的概念,什么叫中
国人?中国人在法律上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才是中国人。因此我
们不能称高行健是中国人,而应该是一个华人,尽管他用中文写
作。因此,如果说无论海内海外,称其是中国人,首先是对我国
宪法无知的表现。而且我们许多人对他的获奖有着一份狂热。多
年以来,我们当代中国所有的文学界人士都在努力的为中国文化
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着巨大的努力,要说评价的标准,也不
至于出现如此的偏差。为什么诺贝尔奖历史上这是一个给一个某
籍的某裔人。为什么不是一个纯正的法国人或者一个纯正的中国
人。许多人都说为高行健感到骄傲,但是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作品
,有多少人认真的领悟了其真正的所谓代表了“中文小说”的方
向。“在我看来,是西方的影响才让他得了诺贝尔奖,西方的存
在主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中国文明对他的影响。为中文小说的写作
开辟了道路”。这样的评价恐怕连鲁迅先生也担当不起。在关于
他的小说的介绍中,很多的是关于中国的介绍,但是很少的是对
中国的正确的诠释。就象美国的那个曾经获奖的赛珍珠一样,虽
然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描述。但是她的理解让中国人看来,决不是
合格的,而且有些是错误的。高行健的作品也是一样。虽然瑞典
皇家文学院说其思想何其的高远,至少中国人看来是不能苟同的
。因此,对于获奖者,不应该单单来看其获奖。更应该来看其对
人文精神和世界的影响。如果真是许多人骄傲的那样。那么高行
健的作品是不是代表了你的思想呢?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十分十分好的特点就是爱“攀亲”。从日
本是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女的科学幻想,到今日高行健得
奖,继而得出中国文学的方向应该是出国加入别的国家才能有自
由的空间,才能展开自己的想象。好象我们当代的中国就象是艾
略特的《荒原》一样,我们当代的中国是一个文化的沙漠。我们
总是说日本人是我们的后代,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屠戮我中华2000
万同胞。如果现在我们又和高行健攀亲,让人家回来,才是最最
可笑的。我想我们应该正确的立场是应该向法国和法国文化部表
示祝贺才对。对法国人高行健祝贺才对,不要老说我们中国人拿
了2000的诺贝尔文学奖才对,如果有人声称中国人拿了诺贝尔文
学奖,如果一个外国朋友问你:那他为什么是法国国籍,我们应
当怎么说呢?法国对高行健获奖很高兴。因为在法国历史上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最多的。高行健的获奖会继续保持法国人
在这个游戏中的领先地位,当然法国人应该骄傲。

  我们总在说: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的确中国文化博大
精神,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底蕴是世界任何民族不可比拟的。如果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用西方的文学观点和向文学看齐的话,那么
也许外国人的目的就达到了。显然瑞典皇家文学院对中国博大的
文化和我们灿烂的文学是根本无知的。也正以为这样的原因,他
才演出了这样的一出闹剧。如果高行健在国内,也许他是一个非
常优秀的作家。但是要说他代表了中国文学前进的方向。这样的
文学显然是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的。是西方文化对我们中国文明的
侵略。我们在尽快的加快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的进程和渠道
。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来了解中国文学,进而了解中国人
的精神面貌。我们的文学完全可以为自己骄傲,在20世纪行将结
束的时候,我们对中国文学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而感到深深的遗
憾。但是遥看未来的中国文学,必将象灿烂的星河一样耀眼于世
界文明的上空。(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6:58 , Processed in 0.10934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