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民党党报主笔陶希圣(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12: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民党党报主笔陶希圣(1)


  陶希圣是蒋介石的一支“御笔”,曾担任《党军日报》社长、《中央日报》主笔。陈布雷评价陶希圣:“锋芒太露。”

  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189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孔家埠陶胜六湾。9岁时,陶希圣就随其兄入河南的旅汴中学就读。当时正是“废科举、讲新学”的社会运动之中,少年陶希圣所学学业可谓新旧参半,最优秀的当属历史一课,“每值考课,常交头卷,取高分”。

  1915年,16岁的陶希圣,在国会议员汤贯如、北京大学总务长舒先生帮助下,投考北大预科。尽管历经磨难,但是陶希圣还是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北大预科班。在北大预科期间,陶希圣师从沈尹默、沈兼士等先生。1917年,陶父升任河南省汝阳道道尹,家境有所改观,天资聪慧的陶希圣在北大预科“只是勤学而非苦学”,但每次考试均能名列前茅,1922年北大毕业。

  在云雾叠障的中国现代史中,陶希圣无疑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创立著名的“食货学派”,是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级人物。1937年时任北大教授的陶希圣弃学从政,进入政坛,并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出人意料地纠缠在一起,成为某些史学家眼中“首鼠两端的投机文人”或“政治上的投机人物”,甚至是为人不齿的“汉奸”。

  1927年1月,陶希圣忽接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来电,聘为政治教官,兼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政工人员训练委员会常务委员,与国民党有了实际接触。1927年5月,北伐军唐生智领军北上,继续讨伐北洋军阀残部。驻扎宜昌和沙市的夏斗寅部队,佯称腹背受敌,遭杨森川军攻击,撤退东进,企图乘虚而入武汉。夏斗寅的先头部队,是万耀煌指挥的一个师,迅速进占了纸坊,距武汉不足二十公里。武汉北伐军政府下令,将武汉军政学校师生与农民运动讲习所师生,合并为中央独立师,与叶挺率领的十一师会合,由武昌出发,西往迎战万耀煌部。但是夏斗寅为保存实力,并不想真打仗,一见武汉出兵,就把武樵公(万耀煌)的部队撤走了。之后陶希圣随军西进,沿途参加当地革命运动,在咸宁县,碰见开农民大会,农会书记报告会前枪毙五个农会叛徒。“那五个穷困乡民不过是先参加农会,后来不想干了,农会就把他们捉起来,枪毙示众。”陶希圣时为中央独立师军法处长、咸宁县政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司法科长,闻之大发雷霆,不准农会书记随便枪毙农民,并警告那个书记,如果得知他还敢枪毙农民,就把他抓起来枪毙。农会书记大吃一惊,急奔武汉,指控陶希圣是“反动军阀”。未出几天,武汉政府就派人替换了陶希圣。幸而当时陈独秀的主张仍然主控局面,陶希圣总算留下一条性命。陶希圣对陈独秀终生感激。后来陈独秀出狱,在武汉期间,陶希圣曾悉心照料。

  不久,陶希圣被政治总教官恽代英召回军校,被任命为政治部秘书,并在施存统未回武昌之前,代理主任。7月15日,汪精卫政府在武汉宣布“分共”,并通过“取缔共产党案”。恽代英找到陶希圣,对他说:“今日时局在变化中。

  程潜主张东征,张发奎主张南下。我们决定将军校改编为教导团,跟随第二方面军南下,回到广州。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是郭沫若,请你担任教导团政治指导员……”随着上海“四一二”及武汉“七一五”政变相继发生,国民党联俄容共之政策,至此均告结束。陶希圣的革命激情亦被严峻的现实所浇灭,孱弱的书生性格再次毕露。

  他对妻子坦承:“时局有大变化。我必须隐藏。……度过两三个月,我就可以出头做事。”在福寿庵分租的一间房子里,陶希圣“每日躺在竹床上,把仅余的一部铅印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偶尔写一篇短文,由妻子万冰如带到粮道街投入邮箱,寄给汉口《中央日报》副刊。陶希圣之所以藏匿其身实际上是不愿随军校教导团南下,亦即不愿担任教导团政治指导员。直至有一天《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在报上寻他,他才走出福寿庵寓所。

  1928年春上,陶希圣再次来到上海,一度到南京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纂科长,后改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兼任政治部训练科长,然而及至年底,又将所有职务辞去,以卖文为生。不久,陶希媚日求荣的汉奸。

  圣在沪加入“粤委”顾孟余、陈公博、王法勤等人的“中国国民党海内外各省市党务改组同志会”,创办《食货》半月刊。陶希圣为办此刊,可谓耗尽心血。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其他7篇,翻译2篇,共计45篇,位居作者之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书店还曾向海内外推出《食货》半月刊影印本,可见其学术价值至今犹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对山河破碎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大多数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陶希圣却主张对日停战言和。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汪精卫急于拉拢共产党及其同情者以外的全国各界名流,便在庐山搞了一个见面谈心活动,即所谓的牯岭谈话会。陶希圣也出席了本次谈话会,与会期间得到了蒋介石的召见,很快他的政治生涯得到转变,会后回到南京不久即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并在大本营第六部任职。

  来到南京的陶希圣住在西流湾8号周佛海的家,他经常与周佛海、高宗武等人共同密谋对日停战言和,很快其就成为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这些人鼓吹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反动言论。但是在抗战的最初几个月里,全体国民对日侵略都表示强烈愤慨,对抗战到底都充满了信心。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表示支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和解的态度。人们极不愿意公开谈论赞成和平、谈判或任何可能被解释为意味着松懈抗战意志的问题。当时国民党要员熊式辉私下警告陶希圣等人,因此低调俱乐部的活动才有所收敛。

  1938年1月,陶希圣奉蒋介石之命,在汉口创立了文艺研究会,陶希圣任副总干事兼研究组组长,很快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该学会以民间艺术团体名义,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受汪精卫的指导,执行国民党宣传部的任务,其宗旨是:第一,要树立独立自主的理论,反对共产党的笼罩;第二,要造成一个舆论,使政府可战可和。就这样,在蒋介石的允许下,低调俱乐部戴上了文艺研究会的华丽桂冠,公开出现在了社会上,成为汪精卫一伙同日本特务机关进行秘密联络的重要反动工具。

  1938年7月,陶希圣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在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陶希圣成为领导这两个机构的汪精卫的顾问。陶希圣在南京、武汉和重庆期间,同汪精卫联系密切,经常到汪的住所密谈。很快,在打着反共和对日和平的旗帜下,陶希圣和汪精卫开始同流合污,共同卖国。

  1938年12月19日,在抗战最为激烈的时刻,陶希圣与当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乘飞机经昆明逃亡河内,从而走上了叛国道路。

  一到河内,汪精卫和陶希圣等八个所谓首义分子就组成最高委员会,陶希圣任政治委员会委员。12月12日晚,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对华政策声明,即所谓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御共和经济提携”三项原则。收到声明的当晚,汪精卫和陶希圣等商议如何响应近卫声明,最后决定,以汪精卫个人的名义,在香港报纸上发表声明,阐述对日立场。27日,陶希圣等人携汪精卫的声明由河内秘密飞抵香港。一到香港,陶希圣就联系上了《南华日报》,将汪精卫的声明交给了该报社长林柏生。29日《南华日报》的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汪副总裁致蒋总裁和中央执监委诸同志公开信》,发表了汪精卫公开卖国的声明。汪精卫的公开信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和谴责。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2:16:2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36 , Processed in 0.0773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