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体意识的“三个维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8 12: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体意识的“三个维面”
文章作者:崔正升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93期

  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写作提供了编码程序。写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由于社会文化需要的不同,信息的编码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而负载文体意识的文体模式,正是这些代码不同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的集中体现,即是作者建构对象世界所凭借的框架结构、图式工具。建构主义者也主张依靠“背景知识”,以原有的经验、结构和图示为基础建构知识。由此可见,文体意识在写作中是多么重要。
  作文教学重视文体区别,强调文体意识的沉淀积累,已经成为作文教学迈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说来,文体意识是一个多面体,主要由三个维面组成。
  一、文体既是宏观规则,又是微观技法
  写作既然是一种信息编码活动,那不同的文体模式就既有普遍的编排程序,又有其自身特殊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信息编排、组合程序、格式特征就是写作的规则与技法,集中体现于文体模式,且只能在文体的轨道上运行。如果脱离了文体,规则与技法便没有了凭借和依托。文章的规则与技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对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作品提炼总结的结果。
  人们都说“作文难”,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还往往不能过“作文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对作文规则与技法的研究不够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前些年,有人鼓吹“放胆文”,即教师什么都不讲让学生“大胆去写”。这里面虽然有创新、自由、个性等合理的因素,但学生若不会写,又没有切实的方法指导,胆子从何而来呢?这样的创新究竟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加工等环节”。其中,就有注重规则与技法的含义。如果说,生活是基础,思想是灵魂,章法与技法就是手段。不论写什么文章,总离不开章法和技法。这样看来,作文教学中显然不能忽视规则与技法的传授。
  目前的写作教学中,有规则与技法的讲授,但太笼统和空泛,往往是诸如“多读多写”“意在笔先”等形而上的空洞理论,缺少操作性强且微观具体的“实用技巧”。其实,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的智能构成及培养是首要之中心”,具有操作性和程式性的“技术理论”是“写作教学的灵魂”。因此,作文教学要立足于文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必要的操作性强的规则与技法的传授。
  二、文体既是美学规范,又是编码制约
  文章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结果。“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设计,都追求独特的美学目的”。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文体就是这种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体的本质是一种预期目标、美学规范或审美标准。
  当然,文体还有制约的一面。因为,既然文体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并被恪守的一种预构模式和隐形框架,那它就必然要求写作思维“萧规曹随”,在文体的轨道上运行,写出“入体”“得体”“合体”的文章,否则就会写成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就语言而论,文体的制约也在所难免——虽然各种文体对语言都有准确、鲜明、生动的共同要求,但不同文体又表现出相对鲜明的个性。这在语言界称之为“语体”。例如,文学语体就一般都比较形象生动、情态逼真,喜欢使用动态性、情态性、色彩感、立体感、音乐感强的词语。
  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按照各种文体的基本要求进行作文的“入格”训练,甚至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得没有一定的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再深刻的体验,再精微的思想,也会脱离特定的信息指令。其实,美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和制约。这对处在基础学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强化和夯实了“入格”训练,学生才会有厚实坚硬的基本功,才会不论写什么样的文体,都会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三、文体既是弹性空间,又是创新平台
  文体虽然有规范制约的一面,但它不是僵硬的界限或紧锁的镣铐,而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视野开阔的多维面弹性空间,作者有广阔的活动余地,可以任凭写作思维张弛伸缩,自由运动。写作教学中,如果只看到文章体式制约与规定的一面,忽视其张弛自如的弹性空间,就会落入“八股文”的窠臼,失去鲜活的生命机能。
  “文章随时运,无日不趋新”。文章追求新意是自然与必然的事。文体制约的特性与创新并不矛盾。它是创新的有效依托和起步平台。作者在突出文体意识的同时,又总能在文体限度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方面,遵循文体秩序的“入格”训练在学生写作心理结构中形成清晰的图式结构,进一步的具有创新意味的写作建构才能得以进行,这就是平常说的“创新始于模仿”。另一方面,文体规则秩序搭建了一个审美意义上的平台,脱离这个审美空间的创新形同脱轨的列车或决堤的洪水,不具有审美价值。还是刘勰说得辩证和透彻:“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遵守大体规范的前提下,鼓励推陈出新、变形创造、吸纳新声、丰富发展。唯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和蓬勃的势头。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30 , Processed in 0.0741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