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科学的三个问题
——从评《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谈起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所长 教授 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评论《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一书,提出了教育科学的一种体系,教育科学学科创立的基本条件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旨在为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关键词:教育科学 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工作者 教育科学体系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在我们告别20世纪的时候,回顾和总结20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对21世纪教育科学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教育科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以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教育科学发展历程,分析20世纪末中国教育科学现状,展望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为已任,在国内教育科学界率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开阔的视野,认真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教育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健康发展。”撰著了《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一书,本书的正式出版,除了本书自身对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之外,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中国教育科学界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求真务实,敢想敢为的中青年,在治学上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是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希望。下面我依照此书,谈中国教育科学的三个问题。
一、中国教育科学应寻求合理体系
关于教育科学,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科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科学是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是一种科学教育学,教育学则是运用思辨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规范教育行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不同学科。有的学者,如德国教育家布雷津卡认为,教育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科学,但它可以包容教育科学。他根据命题类型,回答的问题、目的、任务之不同,将教育学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国内对教育科学的权威定义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对于这个定义,包国庆先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这个定义有逻辑错误,会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许多问题。本书认为“教育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各种教育知识的体系,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依据对教育科学的这种认识,“全书按学科分章,其编排体例按照由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布局,各章大体按照学科的历史演进、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思路成篇。”“如果把中国教育科学的原貌比作一幅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全景图,那么,我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过是这幅全景图的一个缩影和概貌。”我看本书编委会的编辑思想是正确的,编撰的目的也达到了。本书在绪论中,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分期进行了回顾和深刻的反思,并高瞻远瞩指出了21世纪中国教育科 学的发展趋势。本书绪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六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先后形成了儒、墨、道、法等多家教育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始终未从经验中脱胎出来成为科学,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西方教育科学被移植到中国这片文明古国的土壤上,才催生了中国教育科学的萌芽。中国教育科学诞生的百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900—1919中国教育科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界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大量翻译介绍日本及西方的教育学说,来不及也尚无力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吸收,研究范围很狭窄,一本教育学讲义即可窥视教育科学发展的全貌。这一时期 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移植性,主要是通过日本传播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学体系,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百年之后,我国早期教育学者缪文功所编写的《最新教育学教科书》(1906)是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翻版,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科学已经诞生并逐步建立起来。
●1919年—1949年是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中国教育科学由原来经由日本间接传播赫尔巴特教育学到直接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界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已不满足于“拿来主义”,力图在借鉴和运用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注重形成自己的理论及特色。此期间除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针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而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传统理论的弊端,更由于他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氛围合拍,因而在当时中国教育学术界起了支配作用。同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发展。这主要以杨贤江在1930年所编著的《新教育大纲》和1934年钱亦石编著的《现代教育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嗣后教育界还出现一种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学派别,1942年汪懋祖所编著的《教育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个学派力图以儒家思想为主旨来阐释教育问题,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至善”,提倡“礼仪廉耻、忠孝、信义、和平”的传统教育内容。另外,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在中国也逐步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可以说,中国教育科学从移植走向了创建,西方教育理论和一本教育学讲义的僵死局面已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学派和多学科取代。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中国改革教育的主张纷纷出台,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这是中国教育家解决中国教育具体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反映了中国教育家此时理论上一种极为可贵的独立自主、积极创新意识,是中国教育理论界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