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思“好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1:0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思“好课”



真语文



  网络上,关于“好课”的思想火花,可谓异彩纷呈。叶澜教授提出的“好课五实”,曾经被我选作自量的基准。弄不清楚是哪些教学大家提论的了,“好课有效”,也曾经让老顽童不懈追捧、追求。看到网络上关于课之好坏的文章层出不穷,老顽童黯然神伤:为什么大家乐此不疲?原来――

  思量课的好与不好,本质,是指向课堂效果、课堂上教师行为的伦理学课题。因此,不得不综合考虑一下“课”――也就是“教学”之可能的价值维度。

  当我们站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立场来看课堂活动――教学――的价值,恐怕不是“实在不实在”、“有效与无效”之类的问题了。再站高一点,立足于培养具有学习潜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组织管理的某学科课程的特定时空的活动――“课”的价值,实在是太丰富了。

  是否传承了知识,是衡量课之好坏的一个常量维度。这个维度,是衡量课的好坏的一个不甚高新的维度,因为,所谓传承知识,基于一种授受式教学观,其意识深处是把课堂作为且仅作为固化的生活常识的传导――接受过程来看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知识之无穷多、之爆炸式创新,让人咂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两千多年前,祖师爷发出的深沉感慨,仍旧在荡涤我们的心灵,是否传承了知识,不应该包揽课之好坏的判定,不足以作为第一权重。课,要传承知识,无可非议。某节课,如果真出现预设传授的知识没有“传出”或没有“接住”,就一定是坏课么?未必。钓鱼的人,没有钓到鱼,但钓趣、钓瘾得到了满足。学习何尝不和钓鱼有共同之处呢。

  现代教学观已经抛弃知识传授作为课之价值第一伦理的地位,或者说降低了知识传授的价值地位高度,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渔”。从教育学的“渔”“鱼”之辩看,现代教学观,几乎没有什么新东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授之‘鱼’莫若授之‘渔’”。“渔”诚然比“鱼”重要,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没有“鱼欲”的“渔戏”“娱乐”,恐怕也等同于做无用功。

  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人的价值与人的生活的快乐指数,决定于获取、占有、加工、创新信息的智能。课堂活动的价值衡量,最终要落到“交往”之点上。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无畅达的交往?生生之间有无有效的信息碰撞?课堂活动的全部参与者是否在情感、人格、智慧、甚或情绪上相互感染?有无“共视”、“共识”?学生切入“共视”的时间、范围,师生探寻“共识”的热烈度,倒是衡量课之好坏的最为关键的视角、视点。

                   

                  2007.1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51 , Processed in 0.0773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