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犁《野味读书》读后札记 文/方之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5 19:3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犁《野味读书》读后札记

转载
    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立者。汪曾祺曾说,中国只有三个人会写小说:鲁迅、沈从文、孙犁。这话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但也从某种程度说明了孙犁的影响和地位。

    最近,读了孙犁的《野味读书》(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8月第1版),方知孙犁不仅小说写得好,而且一生嗜书如命,藏书甚丰。

    孙犁将自己的读书生活划分成四个阶段。中学六年为第一期,那时学业负担并不重,孙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中学毕业后在北平流浪、教书的三年为第二期,通常利用晚上时间,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第三期,这合起来是十一个年头,由于是战争年代,“读书,也只能是游击式的,逮住什么就看点什么”。这也正是他将这一时期的读书生活称为“野味读书”的原因所在。解放后进城生活的四十多年为第四期,这期间大量购书,无论在读书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孙犁对读书是很虔诚的。自称“我之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司马光)惜书,不过如斯。”文人,在很多方面显得心胸开阔,不拘小节,但在对待书籍方面往往小鸡肚肠。正如有些人在书架上贴上标语“书与老婆概不外借”一般,孙犁对喜爱的那些书,也格外吝惜,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乱动。

    孙犁读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潜入书中,作深层思考,经常写出精妙深邃的读后札记(自谓“耕堂曰”)。如在读了《刘半农研究》后,不由感叹道:“安史乱后,而大写杨贵妃;明亡,而大写李香君;吴三桂降清,而大写陈圆圆;八国联军入京,而大写赛金花。此中国文人之一种发明乎?抑文学史之一种传统乎?不得而知也。有人以为:通过一女子,反映历代兴亡,即以小见大之义,余不得而明也。当然,文学之作,成功流传者亦不少见。《长恨歌》,《桃花扇》,《圆圆曲》,固无论矣。即《孽海花》一书,亦不失为佳作,然失败无聊之作,实百倍于此,不过随生随灭,化作纸浆,不存于世而已。而当革命数十年之后,人民处太平盛世之时,此等人物,又忽然泛滥于文艺作品之中,此又何故使然欤?”真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文人的痼疾。

    又如,在读了《义门读书记》之后,写道:“耕堂曰:文人与官人,性格多不同。官人与官人之间,矛盾又很多。因此名士多与贵官相处日久,必争论失欢。贵官或被仇家告讦,名士则易成为‘东家’的替罪羊。伴皇子读书,则很容易被看作参与了皇统之间的明争暗斗。雍正皇帝上台,何焯幸已早死,不然,确实要够他受的了。”此番话,对文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善意的忠告。

    孙犁读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择善而从”的。在谈到今人之书时,他奉行“三不读”政策:一、言不实者不读。例如昨天还在为了某种目的,极力在历史垃圾中,去搜求、探索、描述、研讨、渲染、暴露“民族弱点”的人,今天又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弘扬”民族文化了。这样人的文集、文章,不读。二、常有理者不读。(常有理为赵树理小说里的人物。)这种人,“文革”时造反有理;动乱时,动乱有理;安定团结时,还是有理。常有理的人,最可怕,文章也最不可读,因其随时随地在变化也。三、文学托姐们的文章,不可读。她们把不正确的,说成是正确的;把不对头的,说成是对头的;把没有个性的,说成是有个性的;把没有影响的,说成影响很大;把赔钱的,说成销路很广,或是已经脱销,或是已行销国外……这种人的文章,尤其不可读,最没有价值。

    孙犁立志做一名“藏书家”,凡经史子集、农桑畜牧、金石图画等各类书籍,无不收入囊中,其中不乏珍本、善本。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人是属于书斋的,那种坐拥书城的幸福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孙犁虽只有中学的学历,但凭着对书籍的热爱,矻矻以求,终成大家。看看现在的社会,又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长年累月地坐冷板凳的呢?我们总是一味地抱怨当代文坛出不了大师,比照孙犁,个中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远方/2010年8月17日于广州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39: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读书生活  
文/孙犁

 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
 
 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
  
    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中上初小,我读了《封神演义》和《红楼梦》。在安国县上高小,我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和新杂志,但集中读书,还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的六年。
  那时中学,确是一个读书环境。学校收费,为的是叫人家子弟多读些书;学生上学,父母供给不易,不努力读书,也觉得于心有愧。另外,离家很远,半年才得回去一次。整天吃住在学校,不读书,确实也难打发时光。特别是在高中二年,功课不那么紧,自己的学识,有了些基础,读书眼界也开阔了一些,于是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读书的方式,一是到阅览室看报、看杂志。二是在图书馆借阅书籍。三是少量购买。读书兴趣,初中时为文艺作品,高中时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新的文艺理论。   中学时期,记忆力好,读过的书,能够记得大概,对后来有用处。
 
 二、毕业后流浪和做事,为第二期

  在北平流浪、做事,断断续续,有三年时间,主要也是读书。逛市场,逛冷摊,也算是读书的机会。有时买本杂志,买本心爱的书,带回公寓看,那是很专心的。后来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一年,教务很忙,当一个班的级任,教三个班的课,看两个班的作文,夜晚还得要读些书,并做笔记。挣钱虽少,买书算是第一用项。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第三期  

 这合起来是十一个年头。读书,也只能说是游击式的,逮住什么就看点什么,说什么时候集合,就放下不读。书也多是房东家的,自己也不愿多带书,那很累人。
  在延安一年多,生活比较安定,“鲁艺”有个图书室,借读了一些书。  
 这十一年中,当然谈不上买书。
 
 四、进城四十多年,为第四期   
进城后,大量买书,已时常记在文字,不细说。其间又分几个小阶段: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9:40:4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人孙犁成就了作家孙犁

2007年09月27日
中国图书商报 蔡瑛

  提起孙犁,人们首先会想到其清新淡雅的《荷花淀》;论析其贡献,研究者则将其定位于风格异秉的文学大家。这无疑是自然的、恰如其分的。近读金梅先生的《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获益良多,他则将孙犁目作道地的读书人,并以此为主线,梳理了其五彩斑斓的读书生活。
  对读书人的特质,金梅先生如此厘定: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以此来衡量孙犁的春夏秋冬,他无疑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正是其真正读书人的生命姿态,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孙犁——在血雨腥风的年代,“老孙犁”为读者奉献了初读似水再品是酒、情味隽永的《荷花淀》等,其明净、婉约的语言风格,被文学史家誉之为“一如他的故乡白洋淀的荷花与少女”;“新孙犁”则以超然的眼光、凝重的文字,刊行了“耕堂劫后十种”,洞烛世道人心,笔下有金石之声。
  在反瞻从“老孙犁”到“新孙犁”的精神之旅中,金梅先生为我们评述了孙犁这位读书人的气质、追求与生命本色。其一生,与书相伴,他自己曾伤感地说:“如无书籍之消遣,不知将又如何度日也。”他猎书之精之富,读书之杂之深,在同时代作家中,与其比肩者恐不多见。早年在家中站在炕上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抗战时期,随身带一本书,偷闲读上几行,他将这种游击式的阅读称为“野味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按《鲁迅日记》所载,大量购置古籍,一心想当藏书家;“文革”期间,为其藏书包上书衣,并留下了具有日记性质的《书衣文录》;晚年的文字,倾泻而出,“以助人反思,教育后代为目的;以反映真相,汰除恩怨为箴铭”,似新韭晚菘滋味绵长。
  对自己的读书生活,孙犁有两段概括得甚为精湛的心得:“从新文艺转入旧文艺;从新理论转到旧理论;从文学到历史”;“我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把它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觉得是至上的愉快”。由此可见,他对书的浓郁情感,无论是其语言风格的嬗变,还是其思想的转进,都可从其读书之旅中,获致翔实的注脚,打开其精神世界的千门万户。可以说,是读书人孙犁成就了作家孙犁;无此,其文自成一格,自酿其味,自造其境,戛戛难哉!
  对孙犁醉心于书的内因与外因,金梅先生剀切地指出,这既源自其敏感、细腻、外冷内热的性格,更取决于其睿智的选择。在文学上,他起步早,起点高,声名隆,但并未自衔才华而在文坛呼风唤雨,而是主动、自愿地甘居边缘,在一些热闹、风光场所,难觅其影。对此,他有自剖之语:“无金兰之契结,无酒食之征逐,无肝胆之言语,无密昵之过从”。这样澹定的精神姿态,令他不为喧杂的情势所缠所扰,而是深入经典的腹地,在高屋建瓴式的阅读中,形成了自己的师承系统,耕耘于三尺书桌,流淌出一篇篇精美的篇什。但须指出的是,孙犁并非远离尘世,孤芳自赏,而是关心国是民瘼,其文字关宏旨,切时弊,不难体任鲁夫子的流风遗韵。其“七分真实二分执拗一分偏执”(胡中惠先生语)的人生追求,见证了中国人的心灵脉动。他写给儿子的赠语“崛然独立,愧然独处,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彰显了其做人做事做艺的尺度。以书比人长寿,来诠释其生命风景,当是妥帖的吧?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金梅先生研读孙犁作品四十余载,并亲炙其教诲。从读书生活这个角度,他用富赡的历史细节,为我们描摹了孙犁的精神履痕,记述了其搜书、读书、理书的可圈可点的景致,复原了为其文名所遮掩的读书人形象,进而揭示了孙犁文学创作独树一帜的奥秘。孙犁的丰与啬,守与退,得与失,当值来者深品细究。
  《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金梅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8.00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4:02 , Processed in 0.1230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