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教育视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09:0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教育视野

    尊重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差异,爱学生这个“人”本身,是教育的真爱;爱聪明、爱分数、爱长相、爱听话,是教育的假爱;爱家长的权势地位、爱财、爱物,是教育的错爱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

  ■爱,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同时,爱在负责任中得到体现。

  ■爱心与责任感共生,在负责任中体现;责任感因有爱而起,因有爱而动力十足。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在岁月的淘洗中愈显稳健厚重的仍然是贯穿了整个民族发展的传统精神与道德,其中儒家文化更是不断被提起与重新认识。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是博爱,对教师来说,在这个心灵家园经受着多种冲击的社会里,需要真正凝聚儒家文化的底蕴,树立爱心,践履仁道,传承一种真爱。我认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差异,爱学生这个“人”本身,是教育的真爱;爱聪明、爱分数、爱长相、爱听话,是教育的假爱;爱家长的权势地位、爱财、爱物,是教育的错爱。

  丰富的人性,决定了教育任重而道远,也因此折射了爱的各种类型或各种包装。除了真爱无痕,其他的爱则都有“衡”。付出爱的衡量标准若是所谓的学业优秀,往往是那些聪明、听话、善学者能得到更多的“关爱”,是为假爱;衡量标准若是家世良好,常常是那些位高权重而又左右逢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爱”,是为错爱。这些假爱也好,错爱也罢,都是“伪爱”,其实质都是一种算计。计算着多少“爱”可以换回多少价值,惦念着这些“回报”能换来怎样的名和利。这些名和利要么是学生的成绩、分数,要么是家长的礼物、财富或者其他能折换成名和利的回馈。在这样的算计中,学生成为教师取得业绩的载体,家长成为教师获得某种便利的凭借,而教育,无非是一条借以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另有衡量标准是言行举止、个性喜好是否与己相投,得己欢心,于是外表出色、能言善道者也能分享到一些“关爱”,看似师生融融,其实离真爱尚远。

  真爱,是不论学生品行优劣、学习好差、外形俊丑,只因是学生,是个“人”,就永远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主动为其成长提供更为安全和温暖的环境。面对成绩优秀、品行高尚者固然不吝肯定、赞美之词,而对发展相对落后者更是言辞恳切,充溢希望之情。犹如面对一帮中流击水之人,教育并非仅仅立于岸上,为那些善游者、先行者加油,更是置身河中,帮助那些不善游者或暂落后者授之以术、导之以向、倾之以爱,共渡滔滔江河。得此真爱者,必定信心满怀、心存感激、心怀感恩、心念社稷,也必能传承真爱。

  真爱无痕,大爱无疆。著名的特雷莎修女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她们从阴沟里救起一个半个身体都被蛆吃掉的人。这个人在被带到救济所时说:“我在街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但是我将像一个天使一样死去,去接受上帝的爱和呵护。”这样的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没有怨恨,没有诅咒,心中所念的是可以尊严地死去,因为拥有了爱而拥有的尊严,使得原本卑贱的生活终结得犹如天使的归去、犹如去接受上帝的召见般高尚纯洁。这就是真正的爱心,这就是真爱的力量。

  人世间能够真正愈合心理伤痕的唯有爱,而大量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源于缺少爱,更确切地说是源于缺少真正的爱。跟其他的生物一样,人类个体的成长需要有利的环境,需要一种温暖的气氛,既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又能给予他自由,使之能够拥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并将它们表达出来。如果人能够在爱中、在相互交往中与他人一起成长,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成长为真实的自我。但倘若生活中没有真爱,有的只是假爱、错爱或是没有爱,并且得不到真正的心灵眷注,也无从获得精神滋养,那么人就不能形成一种归属感,不能与周围的世界形成一种同在感,由此而形成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各种心理疾病就可能由此产生。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我们认为,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缺了关爱,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变得机械、呆板、教条和形式主义。有了关爱,教育的创新才有活力、有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都可以不断发展变革,但教育的灵魂是永恒的,真爱是永远都不能遗忘、不能忽视的。2002年,我校提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并把这句话印在学校最醒目的墙面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落实和体现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解读。

  爱,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我们的学生需要,我们的社会需要,我们的民族需要,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自身的发展、完善更加需要。同时,爱在负责任中得到体现。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他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负责任意味着能够并准备反应。对个体来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等,正是独立的、健全发展的个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人对自我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表现着其个性文明及发展程度。一个人只有认识到需要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时候,才是真正成熟的时候,也才是成才的开始。对社会而言,责任是其良性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广度及深度方面都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意义深远。

  爱心与责任感共生,在负责任中体现;责任感因有爱而起,因有爱而动力十足。我们的真爱付出和教育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既有民主、法制、平等这些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精神元素,又富含仁爱、宽容、责任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细胞。在与时俱进中坚守经典,真正让学生把爱扎根在头脑里,默化在生活中,落实在行动上;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能够心存感激,心怀感恩,能够带着一颗爱心走出校门,能够积极地创造爱,付出爱,构筑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和谐社会。

  我校以“爱心和责任感”为主线,要求教师用爱心垂范,先育人后教书,重育“神”轻管“形”,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在校园内,我们塑起孔子像,并配以“五常六艺”;设立孝经墙,并配以二十四孝图。学校开展了“人生百道孝为先,长高学子崇孝德”活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德育内涵,如设立孝敬日,组织开展评选“十佳孝星”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布置亲情作业;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孝敬之风走出校园、吹向社会,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助老帮困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大力倡导互敬、互亲、互爱的新时代孝道,培养学生推己及人的情怀,从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入手,逐步实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让爱心和责任感富有沉甸甸的社会意识。与时俱进但决不随意抛弃传统文化中坚实稳重的精神内核,决不因外在竞争的激烈而放弃内心的原则和坚守。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更不能逃避所处时代赋予的责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分数、业绩数据、物质追求与回馈充斥视线的时候,教育必须站出来引领社会,教师必须有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爱应该也必须播撒在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个体上,每一个将来要担负起社会重任的学生身上。因此,对教师而言,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正确理解社会分配中的一些暂时的不公平现象,正确处理好内心的坚守与放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需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勇于作出自我牺牲,从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高度尊重和理解教育这一份神圣的事业。在大爱、真爱面前,也许一个人的力量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那一份付出的爱不会因为只照亮了一个角落而渺小,只要能滋润一棵心苗,就能在不远的将来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令人欣喜的果实。所有的教师若都能关注教育的真爱,共同努力,就会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教育的神圣使命即在于此!


   引文来源  学校观点 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_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  陈立群 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37 , Processed in 0.0782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