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书相伴的秦淮河 文/小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9 13: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书相伴的秦淮河

 

   如果说人类起源于水,那么人类文明则是从有水的地方开始的。这正如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爱琴海之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尼罗河之于埃及的金字塔。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水孕育了南京2000年的文明。

  秦淮河名称的由来,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地理角度,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南京城地处长江之南,与“秦”字几乎八杆子打不着,与“淮河”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2000多年来,“秦淮河”就这样被一代代的南京人称叫着,且自豪着,秦淮河畔的故事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演绎和传颂着。

  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

  当第一眼见到秦淮河时,我有种置身于梦中江南水乡的感觉。虽说是春夏之交,但秦淮河并没因为干旱缺水而改变自己的容颜。她依旧那样静静地流淌着,那晨曦中泛起的粼粼波纹,依旧像这位多情女子脸上的笑靥,那夕阳里汩汩涌动的水声,又像是这位相思少女对爱人的深情诉说。那一刻,我仿佛从这滟潋的波光里读出了几分庄严,几分禅意,从那欢快的流水声中,我似乎又闻出淡淡的南国花香和幽幽的脂粉之气。

  于是便急忙打开地图,顺着那条蓝色的弯曲的线条,找寻百里秦淮河的发源地。说来却是天生的巧合,原来,秦淮河的两处源头中,一处正是我前一天游览过的佛教胜地句容宝华山,而另一处却在溧水县境内东庐山天生桥下的胭脂河。此时我仿佛若有所悟,这条同时弥漫着禅意和散发着脂粉香气的河流,从源头起,就混含着檀香和女儿香。这难道是秦淮河千百年来一直摆脱不掉的宿命么?这条曾几度湮没于历史荒漠的河流,如何能吸引那么多的江南才子和二八佳人?

  如果把南京比作一位妙龄少女,那么秦淮河就是这位少女腰肢间飘浮的彩带;如果把南京比作一个伟岸男儿,那么秦淮河就是这男儿身躯内最粗壮的那根血管。然而,在南京人心中,秦淮河就是他们的母亲,秦淮河水正是从母亲乳房里流出的最甘甜的乳汁。

  秦淮河源头的两条支流在南京东水关汇合后,自东向西穿过这六朝古都的要害繁华之地,然后到达西水关注入长江。从东水关至西水关,正好是十里路程,而这十里的秦淮河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及文人聚居之所。早在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的地区。隋唐之后,因封建政权北移,秦淮河一度冷落。明清又再度繁华,这时期的秦淮河,可谓是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笙歌管弦终年不绝。

  秦淮河似乎天生就是条缠绵的河,相思的河,那里的缠绵和相思,只有这悠悠的河水才能体味得出。这里曾经聚集过多少江南佳丽和风流才子,恐怕南京人自己也数不上来,可那些流传下来的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南京人都能如数家珍。

  秦淮河上有座“文德桥”,我想“文德桥”的命名,一方面应该与桥头的夫子庙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在中国人心中,文德兼备的大贤,莫过于孔夫子,全中国及至世界各地,都有祭祀孔子的庙宇,除曲阜孔庙外,再也没有比夫子庙更壮观更有名气的孔庙了;另一方面是为了警告在这里徘徊的文人墨客,文人应有文德,应远离这醉生梦死的风月场。在这里,桥南桥北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虽说隔水相望,近在咫尺,可桥北的朗朗书声,时不时却被桥南的笙歌管弦所湮没。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庙,秦淮河是南京的文脉,这张由点(夫子庙)和线(秦淮河)结合而成的地域文化名片,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如果说夫子庙是金陵古城的文化内核,那么与夫子庙仅一巷之隔的江南贡院则是这个文化内核的艳丽包衣。江南贡院是南宋孝宗乾通四年始建的,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是当时的金陵知府史正志。这位略带书生气的史知府万万没有想到,他亲手建造的这座县府学院,在日后的几个封建王朝中,一直担当着为国选才的神圣使命。以至自明以降,它始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在最辉煌的明初,共建有标准的单间考舍三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加上考官办公及生活用房千余间,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均为全国考场之冠。

  江南贡院和夫子庙并肩坐落在秦淮河北岸,它东接桃叶渡,西邻状元境,是整个金陵唯一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风水宝地曾无数次地被王侯将相和达官显贵觊觎过,也曾无数次地在政权的交替中化为灰烬,可它就像是一颗顽强的种子,春雨过后,依然会焕发出无限生机。江南贡院在明朝时,就已经建设成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推荐人才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历史功绩,以及对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即便是今天的北大、清华,也难以企及。而仅在清朝一代,江南贡院也仍然把持着全国半数以上的生源。据史料记载,在满清政府统治中国的二百六十多年中,江南贡院一共举行过112次科考,在此乡试后经殿试考中状元的共有58人,几乎占整个清朝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秦淮河边的这座高等学府,曾经是多少寒门学子们驻足仰望的国学贶殿,也曾经令无数个纨绔子弟因纵情风月而悔恨终生。文天祥、郑板桥、吴敬梓、林则徐、施耐庵、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都是从江南贡院走出来的江南学子,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痕。他们或身为农民,或出身商贾,也有的出身贵族豪门,可一旦走进江南贡院,他们就知道,自己早已肩负着民族大义和社稷民生。他们所做的一切,几百年后终于被证明;文化是文明的主体,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应当时刻准备着为国分忧,为民请命。而唐伯虎和候方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或小有成就,但他们靡乱的心性和纸醉金迷的人生,恐怕是中国的读书人几百年也摆脱不掉的心中之痛。他们的才华原本可以让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可就是因了这秦淮河,因了这河边的江南丝竹和香肌凝脂,虽有满腹诗书而不能为国分忧,为民请命,对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这是何等地悲哀啊。

  “君子不过河,过河非君子”,这大概是江南贡院虽不成文但已是约定俗成的校规。河是这条秦淮河,君子是这贡院的莘莘学子,可是,在封建思想和皇权制度极其腐朽和靡乱的时代,又有几个读书人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就象今天的人民公仆和所谓的文化名人,有几个不沉迷于声色犬马和灯红酒绿,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天下为公和执政为民?

  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可以作证,那些曾经往返于这石板桥上的脚步,有的厚重,有的轻盈,有的急切,有的舒缓。那重而急的脚步,大概是为了河对岸某个依窗而望的绝代佳人,那轻而缓的脚步,也许是在追寻夕阳下乌衣巷里的前朝旧梦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王谢家族由显赫一时最终导致没落的由衷感叹,更是秦淮河两岸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对那些成天沉迷于风月,并且以买醉的方式耗费生命的那些人的有力鞭笞和警告。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秦淮河两岸繁华景象的诗句。此诗虽是写景,实则是在提醒后来者,人生虽有辉煌处,繁华亦有落尽时,每个人都应当善待自己的人生。

  时过千年百年,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依旧回荡在金陵上空,秦淮河边。那些湮没在历史荒野中的秦淮往事,早已成为今天文人墨客或山野村夫的饭后谈资。当年的江南丝竹和民歌小调消失了,而秦淮河的喧嚣似乎才刚刚开始。

  秦淮河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了千年,它曾经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和怠倦,也曾使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和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和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脂香的夜色里,倾听这江南丝竹,品品这香茗佳肴,将一生的尘世浮名,涤荡得干干净净。

  六朝金粉的奢华,南宋隅安和晚明落魄的萧瑟,是秦淮河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那一段段才子与佳人醉生梦死的纠缠,至今已变得遥不可及。曾经的十里秦淮唯一不变的,大抵就是这眼前的喧嚣吧。而这一水秦淮,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心结。


                         2011.5.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6:35 , Processed in 0.1967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