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语文核心价值的再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3 00: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语文核心价值的再思考

袁健

一、思考的缘起:

曾经在一家期刊上看到《凸现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文章,当时就特别想知道什么是语文的核心价值。

可从头看到尾都没有找到对“语文核心价值”的定义。因此找寻到这些关键句不断领悟。第一处出现“语文核心价值”是文章的第四小节。“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从以上信息中可以筛选出作者对“语文核心价值”的理解:1.语文核心价值是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2.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3.语文核心价值是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

第二次出现“语文核心价值”的是文章第五小节,“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我们不妨从四个维度考虑”。然后作者给出了四个判定“语文核心价值”的维度。作者认为的“语文核心价值”首先是“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再是具备“明显特征或代表性”,然后是具备“统领性”和“类概念”的内容。作者可能想告诉大家语文核心价值是因着课文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如果课文篇目多了,语文的核心价值点就会随意、零散、遗漏和混乱了。我不反对语文核心价值会因具体篇章发生些微变化,但像作者那样紧张语文核心价值会随意、零散,那语文核心价值的“核心”意义何在?

从作者的行文中我们可以筛选出作者关于“语文核心价值”的一些关键信息: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其特征是隐含的、具备“明显特征或代表性”的、“统领性”的、“便于上升为‘类概念’”的、零散的、随意的。具体说,“语文核心价值统领性的意义”是以文章的词句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写作对象的特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像语文核心价值是“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就不纳入关键信息范围了。

二、核心价值的特点

我们不急着谈语文的核心价值。先看看核心价值的特点是什么。“价值区分为基本价值、特殊价值、不同层级的价值等等,并认为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价值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但贯串其中的必有它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青连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观点、新进展》, 《北京日报》2007.8.13)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核心价值是恒定的。

这样看来,核心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最基本的,恒定的。文章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是随着课文篇目的不同而各异是不合适的。

三、名家如何表述“语文的核心价值”

那对“语文的核心价值”各家是如何表述的呢?

“我们需要寻找能够来统帅整个语文课堂诸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格教育,就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程红兵等《实施人格教育:语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中学语文教学》2008.1)

“‘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李研《魂兮归来——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材建设》,《语文学习》2006.6)

“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是三个词:理解、判断、表达。语文,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关于培养理解、判断、表达能力的学科。”(选自 http://blog.eduol.cn四毛的blog )

“于漪老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2002.3)

四、语文核心价值及四根支柱

概括提炼语文的核心价值有两个原则:一、语文的核心价值应集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的本质要求;二、语文的核心价值在形式上应做到思想深刻凝炼,内涵普适,形象鲜明。

我们根据概括提炼语文的核心价值的原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并结合各家表述,这样定位语文的核心价值——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明确语文的核心价值的四根支柱: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

1.语文的情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须臾不离语文的“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下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关于识字与写字: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喜爱并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喜爱识字写字。

关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关于精读,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关于写作: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写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关于口语交际: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87个“情”字就像根根丝线牵出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这构成了语文的核心价值的支柱之一。

2.语文的思

    语文的思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经过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与语文相关的人类思维的精华;二是学生思维在语文实践中发展的过程。这里主要说一下学生思维在语文实践中发展的过程。

先说“读”,读主要指学生阅读文本材料。文本材料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材料,“再现”作者的思维内容甚至过程。文本材料的字、词、句、段、篇等语言问题其实主要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等,明显地表现出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

再谈“说写”,说写的过程也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反映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反映了思维水平。要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说写训练时,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思维就会日趋条理、严谨,表达能力也能不断提高。总之,教师要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还有“听”, 听的过程是学生在口语交际情境中接受信息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耐心专注地接受信息,并把握主要内容,有需要的话还要进行归纳、概括后转述给他人。听的思维训练就是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善于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学生的质疑能力,正如袁振国教授说的“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4页)

这不仅是语文学科思维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水平和创造力发挥的关键。

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无法离开思维的支撑。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语文素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的美

《高中课程标准》中表述非常明确: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光语文教材中美的存在形式就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由于这诸多方面都贯串着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人格特征,因此人格美是贯穿作品始终的。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如:朱自清的《春》中写的草、花、风、雨等春天里的自然景物,表现出的是江南春的明艳、柔和、温馨、富有生命力的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艺术美是指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美的资源。如: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情韵美,散文的意韵美,诗歌的音韵美。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

人格美是指健康的人格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 

语文的美的存在形式只是语文的美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语文的美的另一重要内容。

4.语文的趣

输入关键词“趣”光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进行筛选,可以找到35个结果。

以“情趣”为词的有3个,分别是“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感悟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看出,情趣与审美结合得很紧。

以“兴趣”为词的有30个。分布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的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选修课程举例”等部分内。

如在“课程理念”里这样强调: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课程总目标: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教学建议的总要求: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科书编写建议: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另外还有3个“趣味”“乐趣”的表述,这里不一而足。

将“语文的趣”放在尊重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层面上去观照,可能就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为何要用这么多的“趣”了。教师倘能将语文中“趣”的因子的发掘充分,学生的幸福、愉快的感受就会强烈,语文的核心价值也能有效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这不太合适。笔者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的核心价值不能离开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的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10 , Processed in 0.0673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