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鲍鹏山:没有文化,如何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6 12:3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鲍鹏山:没有文化,如何教育
文章作者:鲍鹏山 




  什么是文化?


  名词:指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延伸的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信仰、人生观念和承载着这些的有形的文学、艺术著作、宗教仪轨、建筑等等,无形的(或者用联合国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等。由此而来的结论就是: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举个例子:计算机一开始只叫计算机技术,几十年发展下来,就可能形成计算机文化。没有历史,就形成不了民族。一群临时聚集的人,叫人群;人群一起生活了足够长的年代,经历了共同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有了共同的传统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就成了民族。举个例子:当初乘五月花号来美洲大陆的,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祖祖辈辈在美洲共同生活了200多年,就成了美利坚民族。因此,消灭一个民族,除了种族灭绝,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割断一个民族的历史,消灭他们的文化认同,使他们由“民族”再次变成“人群”。


  动词:文化一旦形成,就不再仅仅是“被创造物”,它自己也反过来创造自己的认同者,使他们“被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内部最核心也最能动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体现为民族凝聚力,一方面体现为民族提升力:只有拥有文化信仰,才能使人知道何为尊严和体面,才能让人的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让一个民族的生活成为真正的“人类的生活”,才能真正让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人禽之辨”,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尊严,起点在于对禽兽的超越,终点则是对人中“小人”的超越,从而“优入圣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的过程。简言之,人类,无论群体,还是个人,其提升之路,由文化铺就。套用歌德的话:“永恒之文化,引领我们上升”。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传承并创新人类文明,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学历史文化。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我们称之为技术教育,学专业技术。

  传授并发展人类技术,对一般受教育者而言,是通过教育及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技术,服务社会,支持社会,也养活自己,发展自己。而其中的佼佼者,则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推动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产力迈入新的台阶。


  这样的教育,其本质是让人学会使用工具直至自身成为工具。这对学习者本人和社会而言,都非常必要和重要。但是,它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把教育者教育“成人”的教育,简言之,是人的教育,不是工具的教育。


  而漠视这些,丢弃这些,必使我们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出现人本身的倒退——即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我们自身却越来越退化,退化为自然人,野蛮人。


  所以,文化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就是让人有文化信仰,有价值观以及基于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力。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培养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彼此的认同并凝聚成民族。


  所以,教育,不仅要让人成为“人”,还要使他成为有族群认同的人。这对他和对他的族群,都非常重要。个体以此获得归属感,族群因此获得个体的忠诚。比如说,在中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信仰的人,还要他(她)成为有中国文化信仰的中国人。这样,他或她就有了归属感,而中国,则因此拥有了一个有信仰的人的忠诚,多了一份可信赖的正面的力量。


  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在西方传承了好几代,完全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血统的张约翰王玛丽们,他们一定在西方的教育中获得价值观,从而成为有信仰的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还能拥有对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


  什么是教材?


  出于这样的理念,我一直认为,现行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应该符合以下三个个基本条件:

  1、体现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
  2、必须是最经典的语文;——以此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培养语言艺术的鉴别力和创作力。
  3、总量适中;——以此保证在较短的时间、用较少的成本就可以学到,并且可以让接受基本教育的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从而获得相应的素质。


  从这个条件看,《三字经》等蒙学教材是不够格的,它们至多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但是,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价值观,更不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原始和经典的表达。它们更不是经典的语言,比如《三字经》,不过是儿歌顺口溜而已,用它来学古文都完全是笑话,古代就不是入塾教材,而是“启蒙”用的,相当于幼儿园用用。今天更是根本不该进入中小学教材,难道我们今天孩子到中小学了还在“启蒙”阶段吗?


  符合我上面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就是古人早就挑选出来并且在几千年的教育中一直行之有效的“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的内容,至少从汉代开始,学子们就以此为教材,它们还字数总量适中,比如《大学》,也就1751多字,几乎和《三字经》差不多,《论语》也就16000来字,《孟子》也就34000多字,《中庸》3500多字,加起来,“四书”总字数五万六千字不到。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与其对《三字经》等蒙学教材进行“洁化删书”,不如学学古人,体会古人的用心,把“四书”等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古典,选入中小学教材,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33 , Processed in 0.07535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