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文化”
■唐群
学校发展需要校长的人格魅力、制度的公平公正、文化熏陶下的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等,其中学校制度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制度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基于学校章程而形成的规范办学的系列要求,可能更多体现了学校管理者想要规范员工行为、维护学校秩序的一种美好愿望。在学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是不可或缺的。当然,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而且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校长既是学校制度的传承者、执行者,又是学校制度的完善者、设计者。校长新到一所学校,首先要了解这所学校的传统,尤其要梳理学校原有的各项制度;其次要处理好原有制度与校长个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当然更要想方设法运用校长的个性文化完善学校各项制度,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觉得,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梳理和完善学校制度,关注学校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校长首先要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它应该体现在这些制度是否让教师明白了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违反了规则必须承担的后果等,同时要关注学校制度是否合乎人性、合乎师生特性,是否能够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维护师生利益以及促进师生持续发展等。这就需要校长深入实际,找到以往制度中有利于激发师生积极性的一面,并能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同时又要能够发现以往制度的缺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校长要遵循“君子以作事谋始”原则,了解学校内部存在的一些障碍,理顺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有结构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等。在开始改革之时就进行周密谋划,制定必要的行为准则,使人们有所遵循,以防止争讼,消除对抗。如果基础不稳,就不宜马上进行改革。
这是一个“革言三就”的痛苦过程。校长既要作出“鼓而动之,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的努力,又要承受各种习惯势力的压力,及时解决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要研究和借鉴古代先哲的管理哲学,挖掘其现实意义,用于指导当前学校管理,以变革思想探索学校管理真谛,做到“与时偕行”,逐步实现管理创新乃至教育创新。
充分发扬民主,关注学校制度的出台过程
学校制度是学校意志和教师意志的统一,其文化内涵只有被教师真正认同,教师才能自觉遵守和维护这种制度。因此,制定学校制度并不是学校管理者的特权,只有让教师拥有话语权,激发他们参与制度出台的全过程,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管理者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出台的制度才能使教师心服口服,自觉遵守。
可见,广泛的民主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制度制定的过程就是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也是校长引导教师形成共识、准则的一个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要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和缜密考虑,并且经过多次的宣讲、讨论得到员工的信任,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几次反复,引导教师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出台制度。这里强调的是校长与员工充分的沟通并得到员工的信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是制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样才能形成“主器者震;震动者动也”的效应。
比如,我们在校园中开展“文明啄木鸟”活动,教师在参与中,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工大会以工会小组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提出改变现状的各种倡议。这样变革也就成了群众的一种诉求,新的制度的出台也就具备了基础,执行起来也就少了障碍。
加强依法治校,关注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度
严格执行制度是学校工作有序运转的根本保证。我很欣赏李开复的一句话:“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才是管理的真谛。”我深感,制度上墙容易,但要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较难。这不仅需要管理者率先垂范,更需要全体成员自觉维护制度的尊严。由于制度是刚性的,因此,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决不能为所谓的“和谐”而放弃制度和原则。制度的执行比制度本身有时显得更加重要。
在《澄衷中学规章制度》中,对教师上下班方面是这样规定的:教师一般实行弹性坐班制,一般不实行签到签退,而行政人员实行坐班制,签到签退。初到澄衷中学时,我就关注这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这项制度形同虚设。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行政人员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有差异,个别员工在签到签退中存在不诚信行为,部门主任对此感到束手无策。二是员工违反了上下班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处理办法。三是行政人员没有执行签到签退制度。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拿出了前任校长在职时制定的《澄衷中学规章制度》,与干部们一起逐条学习,寻找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行政会议、教工大会反复宣讲,达成共识,还要逐步改变签到签退方式,最终实现电脑登录完成,而且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同时做到及时督促与反馈。这样,“老大难”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实行刚柔相济的学校管理,发挥学校制度的激励功能
学校管理需要刚柔相济。既要遵循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管理。制度是刚性的,所以它需要无条件地执行。但是,教师的需求是多元的,具体的情况又是复杂的。所以,这就迫使我们考虑如何处理好刚性管理与人本化管理之间的矛盾。制度无情人有情,但不是变通制度,而是在制度设计中考虑到教师的困难和需求,在严格执行制度后辅之以关心和抚慰。人本化管理要建立在讲规则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前提,规则和制度是保障,相辅相成,兼而有之,学校才会有条不紊,充满生机。这是一个难题,但是校长必须学会面对各种复杂情形,逐渐积累管理智慧,力求做到“以人格感召人,以行动激励人,以感情温暖人,以制度培育人”。
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很独特,都有自身的优势,学校管理就是要把每个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校长对教师既要有高期望,更要有高支持。要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才能、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天赋,更要为教师在内心需求和天赋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并鼓励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体验快乐的滋味。
重视文化引领,建立注重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的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而文化则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集体的意志和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着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则规范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的肯定。
一个有领导力的校长可以影响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影响学校师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校长通过文化引领,使学校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氛围,形成全体员工做事的基本方法;需要校长充分发挥领导力,激励、感召、影响员工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教师内心向上、向善的一面,并能激发教师以道德力量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自身的潜能。
由于文化因素能够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信念,因此也从根本上影响人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其需要是多元的,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管理的制度是互为因果的:有什么样的教师管理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行为。因此,校长需要思考建立注重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的学校管理制度,努力把教师从追求物质利益转到更关注自身专业发展上来,关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重视教研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教研组愿景,形成共同价值取向,通过建立“真诚、信任、开放、互助”的组织环境以及“合作、研究、共享、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不断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共享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将教师的自我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创建了具有实用性、案例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六种研修模式,即确立愿景研修模式、聚焦课堂研修模式、课题研究研修模式、专业对话研修模式、校本培训研修模式、资源积累研修模式。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使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以提高。这样更有助于将教研组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刚性的制度中,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以学习和行动为中心,实现自我更新。
(作者单位: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