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字的性别与质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1 19:4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字的性别与质感[z]



    文字是有性别的,或阴或阳;也有质感,或软或硬。远如苏东坡和柳永。前者,“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后者“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近如鲁迅和徐志摩。《纪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再别康桥》则“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及至当代,改革开放前以阳刚或坚硬为正统,其后渐次以阴柔或绵软为主流。作者似以南方尤其吴越女子居多。伲侬细语,莺燕娇声,成就一番喜人的文学景象。



    最近我就看了一本:孔明珠女士的《七大姑八大姨》。七大姑八大姨谁都有,茶余饭后看看无妨。原打算看几篇消遣一下也就是了,不料竟一忽儿看到最后。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好玩!故事好玩,文字好玩。



    文字好玩,好在它的率性与自然。作者说她信奉“写作是一种生理现象”,“每一篇都是一挥而就,从手指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不讳地说,“写作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不大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从手指中自然流淌”则明显感受到了,看到了,听到了。行文犹如山间小溪,琤琮悦耳,一泻而下,时而溅起多彩的浪花。虽无汪洋恣肆,但自有清丽婉约;虽无惊涛裂岸,但自有圆润自在。读来如风行水上,鸟掠云端。



    故事也好玩。里面的主人公,或“文革”知青,或大一女生,或东洋男女,或文坛人物,都是我相当熟悉或约略知晓的。作者悄然隐身于故事背后,任凭文字自行流泻,而悲悯之情却似乎无所不在。这使得她所擅长的白描又不仅仅止于白描,而有了凹凸感,隐约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光谱。



    例如以“文革”为背景的《带鱼西施》。“带鱼西施”是资产阶级出身,自小娇生惯养,性格高傲,加之初中毕业分配时父母正处于倒霉阶段,于是被分配到条件最恶劣的小菜场,而小菜场领导又分配她去最脏最累的水产组卖带鱼。她很不情愿地上班了,“乌黑的长发把小脸蛋衬得比象牙还白,嘴唇抿得很紧,只露一抹嫣红。她的眼睛是杏仁状的,却看上去像星星一样”——“带鱼西施”之名即由此而来。日复一日,尽管师傅和领导一再批评,尽管顾客嫌她动作太慢,但她未被同化未被改造,“她那华丽的身姿每天准时在早市出现,橡皮围裙总是那么干净,动作不利索但极其优美,弯腰拿东西、举起称的样子好像演芭蕾舞剧。”同样以“文革”为背景的《美女小回》中的小回也与此相似。在生产建设兵团,小回因为喜欢穿白色衣服和用头巾遮住眼睛而成了“连队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代表人物”,政治指导员批评她批评得“口沫糊满了嘴角”,但小回假装听不懂,乘人不备之际在朋友耳边咒道:“你看他你看他多恶心……”



    若是当下,这两个女孩子的表现当然不足为道,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就有了特殊意味——那身姿的华丽与干净,那白色的衣服和遮眼的头巾,那声“恶心”,无不使得主人公同主流价值观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表达了不认同、不合作甚至不屑的姿态。而那显然是一种自尊,一种尊严。



    尊严当然坚硬的。而作者孔明珠却不动声色地使之淹没在质感绵软的女性文字中、文体中。我想,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07 , Processed in 0.0572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