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成最大人才流失国百万精英滞留海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 20:0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成最大人才流失国百万精英滞留海外

http://news.QQ.com  2009年07月21日03: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news.qq.com/a/20090721/000207.htm






出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年轻,如何留住青年一代精英,事关民族未来。



王通讯接受本报专访。

    7月10日,本报刊发《高中生抢滩“洋高考”调查》一文,引发读者热议,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一新留学趋势心存隐忧。

更有数据表明,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更是大声疾呼: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

    以小见大,留学热潮可能带来的人才流失,无疑将直接影响21世纪中国在国际人才战场上的成败得失。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国内还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事关民族未来。

文、图/本报记者李颖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台词如今已变成经典。

但事实是,相比较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人们对人才外流焦虑甚至恐慌的情绪,如今绝大多数人对大规模留学潮已经习以为常。

将要出去,是否回来?

    下个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Alex将启程赴美攻读MBA。工科出身,一毕业就进入全球500强中排名前三的跨国公司转行做管理,几年来辗转广州、北京、马来西亚等地。

将来是否回国,他还没有想好,“但就商科来讲,中国的机会更多,回来的可能性更大。”只是他此前已经到美国继续攻读理工科的同学,回国前景并不乐观。

    “国外不论在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上,都要优于国内。在国内,你很难想象,不去拉项目就能拿到科研经费。在浮躁的心态之下做研究,不太可能。”

    前几年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基本上也能反映现在的情况。”《人才战争》一书的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表示。

    青年精英的外流与流失背后,反映了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从科研机构用人机制、科研环境到薪酬标准,国内外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参加了第一届留交会、1999年在广州创业的哈佛海归袁建华,如今在广州已创业多年。1992年,袁建华以访问学者、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和传染病系工作了5年。1997年,袁建华移居加拿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1999年8月袁建华回到广州,创办了广州杰特免疫诊断制品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广州市政府为袁建华提供了免费两年的办公和研究用房,提供了低价的留学人员周转公寓,以及10万元的无偿资助;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则为杰特的项目提供了100万元的无息科技贷款。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3000余万元,袁建华对公司将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让人瞠目的数据

    然而,事实可能不像袁建华的创业故事一样能给人们带来安慰。让人瞠目的数据接二连三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此前一篇报道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

    “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王辉耀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王辉耀在《人才战争》中直接传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王辉耀说,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千余考生出国上大学 北京高校开唱“空城计”
[转帖自]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 15:37   北京晨报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07-01/1537208101.shtml



  上周末,北京某示范高中的李想和妈妈冒着酷暑,马不停蹄地逛了三场留学展。由于理综发挥失常,李想注定与清华无缘,而在明显低了一个档次的第二志愿和出国留学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李想有同样想法的绝对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上周末的三场展会,就有近千名考生“火速”咨询、签约,国内高校生源流失将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北京各高校越刮越猛的“休学留洋风”,也把“生源流失”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本”高校卷入弃读潮

  今年高考,人大附中的小燕“爆冷”考出了690多分,原本是一件大喜事,却给小燕一家平添了烦恼。“考前模拟一直都在640分左右,为保险起见,第一志愿报了北师大。谁想到,最后的分数考北大、清华都富余!”小燕坦陈,前段时间心理落差特别大,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放弃国内高校,到美国留学。小燕的目标很明确——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事实上,对于她这样优秀的学生,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太困难。

  据北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蔡晓东介绍,今年实验中学近400名考生,100多人有留学意愿。其中50人直接放弃了国内高考,剩余的50多人中,一部分已经被国外高校录取,参加高考只为“练练手”,而另一部分学生是“两手准备”,一旦录取的高校不理想,他们会马上启动留学计划,最多在国内高校呆半年,手续一办妥,就会转读国外高校。

  在楷博中国的英美名校预科班,首批108名学生中,有近80人都是北京各示范高中的应届高三毕业生,他们不仅参加了高考,而且成绩都在“一本”线上。“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国内‘一本’,而是英美名校。”楷博中国有关负责人预测,今年参加高考而不准备在国高校生热衷“休学留洋”

  去年高考,元元以580多分的成绩考入北京某“二本”大校的国际金融专业。但是,仅仅读了半年,一次美国游学的经历就彻底改变了元元的想法,如今元元已经以“闪电般”的速度坐到了美国某高校的课堂上。更有意思的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元元妈妈想到学校给孩子办“休学”,原本以为这是个“磨破嘴皮子”的大工程,没承想,学校痛痛快快地就给办了手续,而且告知:“每年都有10多个学生因为出国留学办休学,这不是什么稀罕事!”

  记者从北京某国外大学预科中心获悉,两三年前,学生和家长根本不会接受从国内大学 “回流”预科班然后再出国,他们觉得那是“费钱、费力、费时”的赔本买卖。而从去年开始,百人规模的预科班中,至少有五六个是从高校“回流”的,今年的比例则更高。

  即使是北工大这样的“211”名校,中途退学或休学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加。据北工大教务处有关负责人透露,这部分学生大概占到5%左右,而且不仅限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也不少见。但是,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办休学最多保留两年学籍,再长就只能做退学处理。

  谨慎对待“留洋热”

  毫无疑问,千名考生“虚晃一枪”,将给今年的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对此,北京某“一本”高校招生负责人建议,如果能被国内“一本”高校录取,最好还是选择国内“一本”,毕竟留学海外的费用很高昂,而且国外高校很少会给本科学生提供奖学金。北工大招办主任党杰也表示,放弃国内高校录取选择出国留学,打乱了高校的招生计划,浪费了一个名额,对于其他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很不公平。

  和中留学总裁王力民先生也表示,是否追随“留洋热”因人而异,经济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孩子不具备很强的自律能力,在陌生的环境下又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那么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晨报记者徐虹王大鹏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国外高校首次承认高考考生可不读预科升外校
2009-07-03 08:58:12   来源: http://www.51edu.com/2009/0703/724983.html
日前举办的全国留学巡回展上爆出惊人消息:部分国外高校首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和高考英语(论坛)科目成绩,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直接留学就读本科,甚至可以无需托福和雅思成绩。昨天,记者就此消息采访了南京的留学机构,证实确有此事。不过,相关人士表示,这块“天上掉下的馅饼”并不好吃。


13所澳高校自定“高考录取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共有13所澳大利亚高校(南澳大学、麦考瑞大学、拉筹伯大学、西悉尼大学、科廷大学、卧龙岗大学、邦德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南十字星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他们根据冷热门专业不同,要求不同的申请成绩。

“这些院校最多算中上等,根据他们提出的高考分数要求,换算成江苏的高考成绩,大概在本二分数线上。”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留学生入读澳大利亚高校本科前,必须就读一年预科,现在13所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等于节省了一年留学时间。不过,朱经理认为,直接就读本科,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对于一些澳大利亚高校打出的“无需托福和雅思成绩”招牌,朱经理表示,对语言成绩的要求是由澳大利亚移民局制定的。申请预科时,如果雅思成绩是5.5分,就得再上20周语言学校,“现在直接上本科,雅思成绩要求应该更高,估计需要6.5分才行。”

英语99分就能上美国高校

留学展上,美国萨福克大学一名校方代表表示,他们在全美首次“吃螃蟹”,认可中国的高考英语成绩,只要中国学生英语高考成绩达到满分的66%,即99分就无需托福成绩升入本科。

“目前,在美国其他院校如果就读本科,托福成绩必须达到61分。除了语言外,美国院校还要看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平均成绩。”启德南京分公司美国留学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萨福克大学这样不要托福成绩的,暂时还不会变成趋势。

门槛降低并非都是利好

有专家认为,国外高校承认中国高考,降低语言要求,减少学费等降低留学门槛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和经济危机有关,除了录取标准降低之外,中国留学生签证也比往年好签。

金陵中学一位高三英语老师提出异议,“留学对语言有要求不是没道理的,起码你可以与人交流,高考英语99分,基本算是零语言要求。”













国内高校招聘出现新趋势: 竞相招聘海外学子

发布日期:2007-5-17  发布者:cuiyue  文章来源:人民网

http://www.zhanxian.cn/xinwenzho ... 5171531293450.shtml

编者按:2007年5月14日上午,神州学人编辑部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现场有国内十几所具备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条件的高校在线与海外留学人员交流。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出现了大量的“海归+长江学者”的招聘模式,就此我们采访了一些高校的负责人和已经在高校任教的海外学子。

    现象之一:高校加强人才招聘力度,下大力气招聘海外学子,提供优越待遇吸引海外学子尤其是长江学者回国任教。

    长江学者以其在国际上良好的学术声誉以及学术成绩成为各大高校竞相高薪招聘的人才。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共有长江学者1220名,2006年共公布202名长江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张天文表示,之所以希望能够吸引境外多个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回国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是因为海外学子的留学经验能够给国内的科研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就自然科学研究而言,长江学者一直站在教学的前沿,能够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海外学子尤其是长江学者能够为学校与国际高校间的科研及教学交流建立新的联系,西南大学人事处周敏说:“我们需要更多的长江学者来提升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海外归国的人才来到西南大学,对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以及培养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团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现象之二:“长江学者”计划成为一个海外学子归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想要回国任教。

    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为海外学子回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学校能力的建设也能够让长江学者有一个很好的硬环境。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各大高校为长江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研配套经费,享受各种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给予住房,解决安排配偶工作问题,解决了长江学者回国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有报国之愿的长江学者在国内安心的落脚。

    “虽然在国外的科研及生活环境更为舒适一些,回国后对自己个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我可以带领一个团队进行研究,团队合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更加满足。这种好的团队合作不仅能使国内的技术成果上一个台阶,也能培养更多的科研新人。”2002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永久如此说。从1992年到2002年戴教授一直都在国外进行科学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后,他带领着科研团队,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学科成为一个重点建设的学科。

    现象之三:目前,西部院校的长江学者数量相对较少,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争取长江学者。

    西部高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吸引人才上不如东部的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西安交大5名、四川大学4名,兰州大学2名、重庆大学1名,而北京大学21名,清华大学16名,复旦大学14名,数字说明西部引进人才具有迫切的需求。

    正因如此,国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在申报指标的确定上有适当的倾斜,同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人选。另外还有几项配套计划对西部地区的高校有明确的支持,比如高校访问学者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等等都有明确的支持。

    学校方面,在人才强校战略中就是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有力地保证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的力度,使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新闻主管赵力表示:“我们学校是国内高校较早通过实施以岗位目标任务为导向的全员聘任制改革的,我们学校面向社会的高级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就吸引了近百名海内外优秀学者和管理人才来校担任教师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务。另外我们学校还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使得学校的声誉在国际上不断提升,这也给海外学者了解交大、了解西安乃至了解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通畅的渠道。以我校航天航空学院来说,从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就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海外高校引进了7名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只有36岁。而这只是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从海外引进优秀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

    现象之四:招聘长江学者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进一步壮大长江学者人文科学队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实施的前几年,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主要从客观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评价上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领域的人评价相对客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起来相对复杂。

    2004年,教育部在研究长江学者计划新一期实施方案时,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第一次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为长江学者的评选范围。教育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选范围,让更多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进入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来。

    国家对文科学术研究的政策,在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白重恩教授看来是“对研究文科理论的学者的激励,对吸引一些海外留学的高等文科人才有很好的作用。”选择回国任教,白教授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就是研究与中国经济有关的经济问题。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有很多有意思的经济问题值得研究。”

  现象之五:长江学者们呼吁更多的海外学子归来。

    已回国任教的长江学者很希望海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团队。他们呼吁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来净化中国的学术氛围。在国外原来单打独斗的专家们在国内可以组织一帮有共同兴趣的人成为一个科研团队,加大科研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在小范围内改变国内的科研风气,也能够进一步带动国内科研的发展。

    同时他们也对国家引进海外人才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清华大学的白教授认为在国家科研发展上需要给学者更多的自由度,国家能够加大对深入性研究的奖励力度。在学校中创造一种长期深入的研究习惯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北京师范大学的戴教授提出,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是为了自己事业上的发展,为了能给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招聘长江学者抑或是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时,国家不需要给予太多资金上的承诺,但承诺要落实要兑现。(靳秒于淑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4:06 , Processed in 0.1326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