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教什么”到“怎么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6 12: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教什么”到“怎么教”

         ——初中语文教学常规之教学目标确立和过程实施

丁之境

我们应追求怎样的教学常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教学常规”还有意义吗?

我们的思考可以从“什么是教学常规”这一问题开始。

常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为“相沿用的规矩、办法”。即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通常的做法。教学常规从广义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所认同的规章制度、惯例和传统风气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相对稳定的教学准则和行为规范。

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研究能体现教学客观规律的一些准则和行为规范自然是有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长顾明远先生对教学有一段精彩的论说,他说“教学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的规则……创造并不是不要规则,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教学艺术”。[①]

从顾明远先生的这段论说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如果我们承认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活动,我们的教学行为就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则,我们需要教学常规;但教学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教学实践还要在已知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向未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通过教学探索促进教学常规的进一步完善。所以说没有教学常规意识的教学,必然是主观随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行为;但只会循规蹈矩,抱着已有的教学常规不放的教学也必然是没有生命的。

显然,我们的教学需要教学常规。但怎样的“教学常规”才能使学科教学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并进而促进学科的有效教学,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以往的教学常规研究基本上是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评价等环节探讨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准则,但是从探寻学科教学规律的角度出发,教学常规的研究更应该关注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即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教学常规才更接近教学的客观规律。

反思十年课改实践,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关注与认识在不断变化中逐渐走向深入,比如我们一开始很关注怎样教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形态到底应是怎样的,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后来我们把关注点从怎样教转到了教什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认识的转变显得更有意义,在不知道教什么的情况下谈论怎样教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均体现了我们对新的语文教学常规探寻与追求: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常规;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常规;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

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常规

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语文课而言,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表述与体现。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吗?教学目标应该如何确立呢?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将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目的。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教学目的是在教学领域里体现出的必须贯彻的教育思想、方针政策,它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国家要求,因此更多地带有政策性,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比如:课改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明确表述,但我认为“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相关论述可以理解为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原文如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上述文段来看,教学目的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目的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它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时间跨度较长,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的。语文教师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并把“是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标准。

而教学目标是关于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目标成效达成的一种明确的陈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虽然以教什么、如何教为研究对象,但却是以学什么、如何学为核心的。”[②]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现状等确定的,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指学生在语文教师“教”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学”的努力,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教学目标的特点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且具有层次性。语文教学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越具有可操作性,越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越能保障教师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越能确保教育的效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思维,比较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把它明确地表述出来。但事实怎样呢?

据王荣生教授调查,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方面,存在很多干扰因素,有超过一半的老师是依据什么考试范围、《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来确定的,有接近20%的老师是依据教辅资料、网络上的教案、单元学习指导等确定的(事实上可能不止20%)。王教授还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对“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所规定,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来具体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到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而实际上这一点是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到甚至是做不到的,毕竟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把握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③]

除了王教授分析的原因外,我觉得现行语文教材以主题组合单元,没有明晰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特别是汉语知识体系和写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教师日常教学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教学常规呢?我觉得教学目标的确定(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教学常规: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年段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课时(文)教学目标应当形成从概括到具体的包容关系。

2.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

3.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立足于教材,要在仔细梳理教材知识要点与线索,把握各部分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目标并进行准确陈述。具体表述应是“(学生)能……”,从行为动词上说,教学具体目标应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结合课程标准,可用如下动词: 知识性目标: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归纳、说明、概述等),应用(设计、撰写、总结等);技能性目标:模仿、迁移、写出、扩展等;情感性目标:感受、体会、体验、体悟、分享、欣赏、领悟等。从行为条件上说,应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或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从行为程度上说,应指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常用表述是“能流利的朗读……”“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能准确无误的背诵……”等等。

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常规

对于这个问题,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例,来具体阐述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实施单元教学的。

(一)依据课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立足于单元文本特质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确定单元教学核心目标。

1.立足于文本,寻找单元课文的文本特质,挖掘单元内容的核心价值。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5篇课文《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都是从不同角度写人的文章,从什么角度写人、怎样写人、写了怎样的人,这是教师要把握的本单元最基本的文本特质和核心内容。

2.立足于学生,寻找学情与文本特质、核心内容的交集。语文的教学内容不是由文本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需求的问题。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必须要在清楚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去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文本与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建立起学生已知和未知的链接。

在分析上述课文的文本特质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这5篇课文内容的联系点,及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点,然后进行取舍、整合、提炼,最终形成了单元教学核心目标。

    本单元阅读教学核心目标:

①学会从事件中概括人物的主要思想和性格特点,从描写中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和性格特点。

②学会结合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来提炼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本单元写作教学核心目标:

通过事件写人,掌握给人物画像、让人物说话的技巧。

(二)围绕单元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分析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我们会发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围绕“写人”这一核心而进行的,这样的单元非常适合“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式”的单元整合教学。“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式”单元整合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写作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方法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确立单元读写结合点:写人的记叙文,围绕这个点可细化为:围绕人物形象选材、组材;以形传神,给单个人物画像;让人物说话,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有主次有侧重塑造人物群像。

教学过程:

课时
学习内容
读写结合点
备注

第一二三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邓稼先》
围绕人物形象选材、组材的方法
  

第四课时
《音乐巨人贝多芬》
以形传神,给单个人物画像
课后布置片段写作任务:观察你身边一个熟悉的同学或老师,运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技法,写一篇人物描写的小作文——《给________画像》。

第五课时
习作评点与升格指导

第六课时
《孙权劝学》
让人物说话,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
  

第七课时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抓住人物特征,有主次有侧重塑造人物群像
  

第八课时
梳理归纳人物描写的技巧方法,进行写人记叙文写作指导。

第九课时
堂上限时作文训练:以“宿舍    ”(横线上补充自己宿舍房间号)为题,描写宿舍的舍友。要求:字数600字左右;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特征,有主次有侧重塑造人物群像。

第十课时
习作评点与升格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第十一课时
单元综合评价与反思




清楚了为什么教,明确了教什么,课堂教学没有了冗杂与繁琐,变得简约与灵动起来,这是教师要坚持教学常规的意义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他们要学什么、如何学,以学什么、如何学为核心的教学必然是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还有这样的教和学的效果是可以测量和评价的,而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在这个单元教学结束的时候,原本欠缺描写意识的孩子不仅知道了要描写了,而且写出了个性写出了特点写出了言语生命的流光溢彩:

A床上上躺着一个人,应该说是微微靠在枕头上看书?他扁扁的鼻子被沉重的眼镜压得不堪入目,他不得不经常地用手把眼镜向上顶了顶?眼镜后的黑眼睛依旧在书上游荡,而且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想要把整本书看透似的?(张华彬)

“噗——”正在吃苹果的梁梓维不知什么时候回到了宿舍,看到这一幕的他竟把原本应该吞进去的苹果渣都吐了出来,咧开嘴大笑起来,眉头分得很开,眼睛眯成一条缝,在脸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双手也不例外,一手捂着即将笑破的肚子,一手则使劲地拍打着他那细小的大腿。 (陈显华)

午后的太阳热辣辣地直射入308宿舍的阳台,偶尔还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吵杂声。

“唉!真是烦死了!什么鬼天气。”阿君斜坐在床上,她一腔平调,带有南方人的口音,时不时唠叨个不停,但从那常扬起的嘴角就可判断出她平时特别爱笑。

阿盈这时插了一句,“偶尔来一下这种天气也没关系。”她中等身材,略显肥胖的像“邻家大嫂”。大大咧咧的性格,做什么都无所谓。

“是啊,不要老是抱怨了。”阿岚笑眯眯的眼睛,一头乌黑柔顺的头发,纤细的手脚,是中国贤惠女子的典型代表,做什么事都有十足的耐心。

一旁的小君若无其事似的,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红通通的苹果,一只脚抬起放在另一只脚上,享受着此时的闲暇时光。她纤细修长的长脚,全身偏黄的皮肤。平时有事没事总捂着嘴,蓝色的圆框眼镜更衬托出她的斯文。(蒋柒华)

坐在冯洁洪对面的李奕伽翘着纤细的腿正和唐彦迪谈论着什么。她骨瘦如柴,皮肤似牛奶般嫩白,瘦弱的身子总会让人误以为她是个弱女子,实则不然,从她现在激动地和唐彦迪争论地面红耳赤的样子就能看出来——她绝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而在一旁与她争论的唐彦迪明显冷静多了,她肥胖的身子悠闲地靠在床栏上,面容并没有因为争论而其任何变化,一双小眼睛眯着慵懒地望着对方,叫人猜不透她的想法。

罗迪诗即使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仍坐在一旁静静地捧着她最爱的小说旁若无人地沉浸在其中。平静无半点波澜的脸上浓密的长睫毛因阅读而垂下,在眼窝处投下一串阴影,双眉因沉浸在书中情节时而紧皱时而舒坦,让人不禁猜测书中的故事。(徐烨文)



一直有人在质疑:语文成绩优秀的孩子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吗?从起点到终点,语文教学到底能让学生走多远?如果我们能从“终点”思考:我们为什么教,我们教什么,我们能让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目标明确后,再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我们可以很大声地回应质疑:从起点到终点,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①]顾明远:《名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丛书》总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3月1日第1版

[②]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85—186页。

[③]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2—3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30 , Processed in 0.0668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