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69|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其俊先生著《诗艺管锥》全文[张先生特许本站独家发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9 06:3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张其俊湖北黄梅人。1934年2月6日出生。教授、诗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求学:从小学、中学、中师读到大学;任教:亦从教小学、中学、中师教到大学。以教师为终生职业,致力于诗论研究,兼及业余诗歌散文创作。已在各级各类报刊、诗文选集中发表百余万字诗文作品。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性大赛金奖及多种奖项。荣获中华诗词联艺术终生成就奖。专著有《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诗艺纵横》、《诗趣百味》、《诗艺管锥》、《履痕心迹——张其俊诗文自选集》等。



“一篇珠玉是生涯”
——序张其俊教授《诗艺管锥》
丁国成

  “不羡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这是宋代大家苏轼《绝句》中的诗句,用来说明张其俊教授的晚年写作,是再恰当不过的。

  张教授退休之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以教书为业;退休之后,始终热衷创作活动,以写书为乐。他在职时,坚持业余创作;不在其位,则全力投入写作。唐代白居易有诗道:“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诗解》)说的是写诗,作文亦何莫不然?张教授主要致力于诗论研究,兼写诗歌散文,属于纯学术研究和纯文学写作,在重利轻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不大可能声名鹊起、一夜走红。他写诗为文,也不是为了求取声名。诗圣杜甫诗说:“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如今有人甚至认为,舞文弄墨不过雕虫小技而已,壮夫不为也。诗文不受世俗重视。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奢望写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声誉。借用两句古诗:“如今不重文章士,莫把文章夸向人。”

  然而,张教授仍然乐此不疲,难道写作会是有利可图吗?非也。诗仙李白也有诗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现代社会有所进步,诗文偶尔或有稿酬,尽管微不足道,倒也聊胜于无。但如依此为生,那就难免陷入冻饿;倘若赖以发财致富,则更是缘木求鱼,南其辕而北其辙了。唐代司空图说:“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爱名。”(《白菊三首》)显赫荣耀,轮不到诗人;尊崇富贵,数不上论者。纵然著作等身、汗牛充栋,也照样穷困潦倒、贫寒相伴,即所谓“千首富,不救一生贫”(宋•戴复古《望江南》)。宋代陆游诗说:“诗家事业君休问,不独穷人亦瘦人。”(《对镜》)。由于勤奋笔耕,累得形销骨立、体瘦如柴,诗人文伯多半只能困厄终生。

  有鉴于此,我们的先人,包括中外文人学者,都学乖了。中国唐代白居易《感兴二首》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因为一旦处置失当,“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宋•朱熹《小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我把财富看作德行的累赘……”(《人生论•论财富》)。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极度贫困,一文不名,怎么生存?如何写作?因而任何教授、作家必须挣钱维持生活,而后才谈得上写作。但是,写作仅只为了捞钱,则断不可取,因为那就必然走到为富不仁的邪路上去;无论他们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招牌,都是自欺欺人。

  显而易见,张教授沉溺于写作,主要不是为着赚钱。恰恰相反,他写书、出书,还要搭钱——赔钱的著作,纵使再有价值,也难出版。即如这部《诗艺管锥》,我敢断言,其学术价值不容否定,但得教授自费出书;否则,没有出版社肯于接纳。那么,张教授究竟为何而笔耕不辍呢?张教授虽未明言,却在《后记》中有所透露。据我理解,其一,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张教授热爱教育事业,为了传播知识、宣扬真理,一生诲人不倦。退休之后,虽然不再教书,但育人工作从未稍停,只是方式略有改变:不在教室授课,而在研讨班讲座,或在报刊上发表宏论;传授对象也有不同:不再限于莘莘学子,而扩大到了芸芸众生,诗词老人、普通读者居多。总而言之,仍然是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其二,教授本色是文人。文人爱文,亦如战士爱枪、农民爱地,顺理成章,天经地义。更何况张教授爱诗成癖、为文入迷,已经到了如醉如痴、欲罢不能的地步,可以说是要我登天易、劝他戒文难!而且,写作虽然苦不堪言,却也乐在其中、妙不可言。人到老年,依然能够文思似水、佳作如泉,所谓“不堪岁月如流水,赖有文章似涌泉”,实在是种幸福,自然让人甘之如饴、乐不可支。古人都有这种体验:“相门相客应相笑,得句胜于得好官。”(唐•郑谷《静吟》)。“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南宋•朱敦儒《鹧鸪天》)。“高声咏一篇,悦若与神遇。”(白居易《山中独吟》)……有此乐趣,谁肯弃之!

  世上万事万物都充满了辩证法。名利问题,也是如此:争者不足,让者有余。张教授不求名利,但逃名而名随,避利而利来。主观上并不在乎的东西,客观上却不求自至,你说怪也不怪?唐代齐己有两句诗:“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读李白集》)张教授的文章,还不能称之为字字玑玑、篇篇锦绣,尚未达到脍炙人口、遍传天下的程度,但其数量超过千篇,说理透彻、深刻,见解新颖、独到,合乎听众口味,符合读者需要,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堪称锵金铿玉,能够振聋发聩,可以雅俗共赏,因而很受听众、读者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或者呼吁出版其文,或者寻求争购其书。张教授的声名已经超出校园,传向社会,售书之利自然也就随之而来。这就叫作实至名归、功到利成。也许不足挂齿,而郁借以舒、愠为之解,张教授本人差可自安,他的亲朋好友也聊感欣慰。

     如今张教授已年过古稀,却仍然身强笔健,诗兴正浓,文思尚酣,处于“身外无余事,唯应笔研劳”(唐•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际,时不时地便有论发心中,文成笔下,吐纳珠玉之声;动不动地就会吟出肺腑,诗凝纸上,舒卷风云之色。真可谓穷毕生之力,极笔墨之功,建诗文之厦,为美丽之观。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张教授“旧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茶”(宋王安石《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大家都在分享,并将永远期待。
  2009.4.23于北京


  丁国成:编审,当代著名诗论家。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原副主任,中国作协《诗刊》原常务副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兼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诗国》主编之一、《中华诗词文库》编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作等身,主要有诗论集《古今诗坛》、《吟边谈艺》、《诗法臆说》、《诗词琐议》、《诗学探秘》等。主编《中国新时期争鸣诗精选》、《中华诗词•十年评论集》等。
82#
发表于 2011-11-26 10:3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1#
发表于 2011-11-26 10: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0#
发表于 2011-11-25 17:3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9#
发表于 2011-11-22 14: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8#
发表于 2011-6-27 20:37:01 | 只看该作者
三汊学区李学高先生三年如一日助我建设此公益服务网站,季超铭感在心。
功苦同铸是李君。
教师之友网 发表于 2011-6-25 12:17
77#
发表于 2011-6-26 18:16:36 |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11-6-25 12:17:15 | 只看该作者
全文上传完毕。
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用在此处,真是意味深长,全文内容耐看,值得我辈细细研读!
神舟8号 发表于 2011-6-25 08:37



三汊学区李学高先生三年如一日助我建设此公益服务网站,季超铭感在心。
功苦同铸是李君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08:40:26 | 只看该作者
全文上传完毕。
     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用在此处,真是意味深长,全文内容耐看,值得我辈细细研读!



      感谢张老师为《教师之友网》带来这一桌营养丰富的美食。



    感谢管老师为教师朋友们精心准备的这顿丰富“大餐”。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08:37:29 | 只看该作者
全文上传完毕。
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用在此处,真是意味深长,全文内容耐看,值得我辈细细研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8:40 , Processed in 1.7429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