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牧养”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0 11:5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牧养”语文




文/西楼雪




    挥着鞭子,打起唿哨,一群活泼的小马驹随着健硕的牧养人,来到青葱的草地上。任马儿在草地上撒欢,任马儿咀嚼着鲜嫩的青草,牧养人悠闲地坐在草地上,弹起悦耳的冬不拉……马驹在琴声中长大健壮,然后奔向无垠的草原。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画面,温馨,诗意,常幻想自己就是快乐的牧养人,学生就是自由的马驹或是撒欢的羔羊,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就是那片新鲜肥美的芳草地。在这片美妙的土地上,我引领着学生,自由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品嚼着诗文的美妙,憬悟着前贤的崇高。也许有马驹会调皮,也许有马驹会懒惰,也许有马驹会偏离草地,我不会举起鞭子嗔怪,也不会去啰嗦唠叨,只是悄悄地守着他们,引着他们,走向另一块带着露珠的青草地。




    我以为诗是不能讲的,一经讲解,那美妙的诗意就减了魅力,成了味同嚼蜡的残羹剩菜。诗只能用心灵去触摸她的魂魄,用时间去欣赏她的羽翼。我以为文字是性灵的,是不收拘羁的,你拼命去捕捉,也许得到的只是她的衣衫,而非她的神韵。我以为儿童的世界是最纯真最自由最充满想象力,是任何一位文学家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语言就是最美的诗行,他们的举止是最优雅的文字,他们只能像马驹一样在草原上自由地牧养,以壮大性灵,以培养诗意,而不是像家猪一样豢养,把他们扼在方隅之间,泯灭了灵魂,肥胖了身体。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嚼”出来的“悟”出来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语文的“牧养”人、学生的引航员,而不是训练师,更不是工程师,我深以为然。只有“牧养”语文,学生才能学到鲜活的语言,才能写出性灵的文字。



     鲁迅先生的私塾生活是这样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寿镜吾先生或许就是一位“牧养”人,提供给孩子以丰饶的草地,而不作过多的讲解,由着他们在经典的世界中,去撒欢去淘气。就这样,鲁迅先生有了扎实的语文功底。



     据林语堂介绍,苏东坡六岁就进入了私塾随一道士读书,八岁时跟着母亲读《后汉书》,十一岁时进入了学校,在经史子集中遨游,背诵了大量的文章。也许正是这样大量的阅读,苏东坡才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大量的史料告诉我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人学者们,都是“牧养”的结果,而不是训练的产物。



     然而,想要做一个语文“牧养”人,又是何等的艰难!既要有丰富的学养,还要有敢为人先的胆量。社会是要考核学校的,考核的惟一标准是“升学率”;学校是要考核教师的,考核的最重要标准是“分数与名次”,考核分最低的人是要下岗的。于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无可奈何地成为“工程师”“训练员”,把学生们从肥美的草地上赶进了滔滔的题海,把学生们钟爱的醇美的诗文化成了枯燥的试题与分数,并无奈地按分数把孩子们分成了三六九等。



     这样的“工程”式教学,能“生产”出文学家与诗人吗?聪明的少年已然木讷,灵秀的文字已然干瘪,鲜活的思维已难放飞。当语文教师培养出一个个高分时,伤了多少方仲永呢?



     多希望做一名称职的“牧养”人,领着学生一起,从青青的芳草地,走向文学的山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28 , Processed in 0.0753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